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對京劇版《等待戈多》有所耳聞還是在三年之前,意外點開了某一篇帖子,在講台灣戲劇和戲曲發展現狀的文章下面附了一個剪輯過的在2005年由當代傳奇劇場演繹的《等待果陀》的視頻片花。那時才知道,原來《等待戈多》在台灣被翻譯成《等待果陀》,原來「果陀劇場」里的「果陀」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戈多。

「果陀」有「因果」和「佛陀」之意,從台灣人執意要保留這個翻譯的固執中我們也能看出台灣人對《等待果陀》這部戲的偏愛。於此同時,只能看見短短几分鐘片花的我也對寶島台灣的人民產生了深深的羨慕嫉妒恨——他們竟有機會看見這麼先鋒又這麼充滿中國傳統戲劇韻味的,關鍵是完整版、現場版的《等待果陀》。


然而萬萬沒想到,時隔三年之後,吳興國竟真的帶著這一版《等待果陀》來北京了。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了解《等待果陀》原著的人,用腳趾頭想都能料到,在對傳統藝術接受度並不很高的當下,把戲曲和一部被部分大陸中學歷史教科書定性為「高深無趣不知所云」的劇作融合在一起,想要投入內地的商業演出需要多大的勇氣。吳興國這一次非常謹慎小心地,僅在北京安排了一場演出。然而正因為只有一場,在這個等待果陀的夜晚,不少戲劇、戲曲屆的專業人士都趕著跑來看這場戲。導致在第二幕,「哭哭」和「啼啼」兩個老頭閑極無聊相互對罵,將最惡毒的罵人辭彙定為「劇評家」時,全場哄堂大笑,這是圈內人才能領會的「內部笑話」。


稱不上「家」,勉強只能算作個「劇評人」的我,由於當晚正摩拳擦掌準備寫篇劇評,真真是一邊拍手大笑,一邊無奈躺槍。但即使躺槍,那一句對「劇評家」的調侃實在是可愛得深得我心,和原著作里那種「去他的故事情節!去他的人物動機!去他的傳統劇作手段!」的叛逆調調高度和諧。看過任性的《等待果陀》,任性的我,深感這劇評還是非寫不可。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如果說三年前偶然看到的那則片花,只讓我覺得京劇版《等待果陀》是一場有趣的演出,三年之後的現場版,卻讓我深感震撼。一個無頭無尾的故事,五個關係散亂的人物,兩幕戲劇像兩個獨立成篇的圓環,似乎一模一樣又似乎毫無關聯。

這樣一部作品,刪刪減減再放入戲曲唱詞、身段、鑼鼓點,外加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前提下設計些有那麼點邏輯關係的情節和笑點,似乎也未嘗不可。可任性如吳興國,除了添加了相同情緒基調的清唱唱段和身段,對幾個細節做了傳統化、本土化的修改之外,台詞上幾乎未刪一字,也沒有加入任何戲曲鼓點和伴奏。四個演員,就那樣淡定地將整個冗長繁雜的劇本用最中國、最傳統的方式一字不落地演了下來,純靠頗具張力的表演牽引著觀眾,將這場關於「人生無意義」的探討從頭看到尾。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有一個說法是,早在2005年,吳興國籌備戲曲版《等待果陀》時,就被「貝克特版權中心」嚴格要求「必須忠於原著」且「禁止任何形式的配樂」。


面對這一要求,吳興國當時有些傻眼,因為「以歌舞演故事」是戲曲的基本法則,如果拋開戲曲音樂,「戲曲版等待果陀」還如何成立呢?

現在看來,如果確實如此,「貝克特版權中心」的要求實在是間接成就了一場偉大的演出。未加配樂的清唱更渲染了《等待果陀》企圖表達的凄涼、孤獨的氣質,演員口中時不時「溜達」出的人聲鑼鼓點,更使全劇樸素而具有靈氣,幾個讓觀眾欲罷不能的笑點都是基於這種輕鬆而頑皮的口頭伴奏之上。「不可刪改一字」看似是針對文化底蘊截然不同的東方國家而出的大難題,然而《等待果陀》一句一句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使得整部戲劇那樣熟悉又那樣陌生,似乎訴說著西方人的故事,又似乎在講述了東方人的困境。極具張力的表演,「形式創新」與「忠於劇本」之間良好的「度」的拿捏,熱鬧氣氛之中所漫溢出的「悲涼無望」的情緒基調……無不散發著這一版《等待果陀》中濃烈的大師風範。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等待果陀》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貝克特。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無論是哪一位導演排起《等待戈多》,都要使演員們眉頭緊鎖,一臉高深,「人生無望」這個主題似乎太嚴肅了些,我們在敬畏貝克特、推崇貝克特的同時,也對舞台上那些板著臉的面孔產生了疑惑。我們與《等待戈多》之間的距離感,直接導致了大家沒辦法將《等待戈多》中講述的無望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


百度百科上說「《等待戈多》這部戲,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普遍的空虛絕望的精神狀態。


既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空虛絕望的精神狀態,跟我等社會主義接班人又有什麼關係呢?吳興國用最最中國化的戲劇表演形式反駁了這一觀點。


西方有《聖經》,東方有《佛經》,西方有上帝,東方有佛陀。然而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信仰」的力量終有局限性,「我們從哪來,最終到哪去」的問題被世世代代的哲人們解釋來解釋去,卻依然沒有個正確答案。無論哪一種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走進尋找人生意義的洪流,都懷抱著遙遠而無期的希望走向同樣無望的歸屬。《等待果陀》舞台上那棵倒懸的老樹,像一隻被歲月打磨得滿是褶皺的老人的手,那似乎是我們的手,也可能是上帝的手,伸進命運的漩渦中無望地攪動和打撈。每一幕戲的開場和結局都是「哭哭」和「啼啼」兩個流浪漢打扮的人,隨著倍顯蒼涼的古琴音樂,逆光走出和消失在舞台上。他們衣衫襤褸,被無休止的等待折磨得神經兮兮,卻依然逃不掉每日出現在這裡「胡扯」到天黑的命運。這兩個中國武俠小說里「老頑童」形象的人物,打消了我們對原著中「福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兩張西方面孔的距離感。那段毫無違和感的古琴音樂和那棵顯然是中國傳統書畫中走出來的枯樹,使我們真真切切地意識到「這就是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啊」。


「窮途末路就是全人類」,展現這個論點,《等待果陀》做到了。

「劇評家」被罵?也要任性評一回!



有趣的是,雖然《等待果陀》用兩個丑角「歡天喜地式的絕望」又給我們上了一堂哲學課,但從劇場里走出來的觀眾們,卻沒有一個是哭喪著臉的。


觀眾們相同的痛苦與困惑似乎都在這部戲中得到了極大的疏通與發泄,《等待果陀》在戲內沒給我們任何希望,卻讓看過戲的我們,與鄰座兩旁的戲友,與台上台下一起等待果陀,找不到出路的「獄友」相視微笑,化解了孤單。


誠然,人生苦短,意趣索然。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得知人生真相後繼續沒心沒肺地等待和尋找,在人生路上,一起哼一支循環往複的歌。


法律顧問:北京市東友律師事務所

您可能感興趣

你們催的大熱劇評來了,確實怎麼誇都不為過
蔣介石看過哪些電影,都寫出了什麼樣的影評劇評?
82篇長劇評告訴你:這為什麼是一部值得去看的作品?
愛的陰影——日劇《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第一集劇評
如何調教出一個專業劇評人?
《黃皮子墳》劇評:盜墓片,請不要用錯了力
你們催的大熱劇評來了,只看男主就淚目
劇評《白鹿原》:羞先人呢,魔幻現實主義拍出來只剩這點湊合看了
打倒魔王是永遠沒有結束的——《勇士義彥與被引導的七人》劇評
討厭說謊的欺詐師——日劇《說謊的戰爭》第一集劇評
謊言間隙中的真情——《沒有一個謊言》劇評
《歡樂頌2》劇評,蚯蚓非處遭侮辱,北外自白曾記否?
童眼劇評 理想是狗娘
《人民的名義》劇評:祁同偉之英雄在權力面前不過是工具!
超越一般的勵志劇——《獻給你的勳章》劇評
你可是聲控?——日劇《朗讀屋》劇評
楊冪趙麗穎和唐嫣等最新古偶劇評分,你最喜歡哪一部?
基因決定的愛情?——日劇《不開心的基因》劇評
這才是國產「深夜食堂」真實的樣子,難怪黃磊的新劇評分那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