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刀劍里的金銀錯工藝
軍情
05-17
金銀錯亦稱錯金銀,即在銅器上涌金銀絲(或片)鑲嵌出紋飾或文字,然後用錯石在器表磨錯光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新工藝。
其藝術特徵是用隱嵌的技法形成金銀線圖案或文字,改變模鑄紋飾的呆板和拘束,突破傳統的圖形對稱形式。內容多故事題材片段描寫,豐富活潑,金銀錯銅器,在母範上預刻紋飾凹槽,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少數精細的金錯紋飾絲嵌入。此時期的銅器紋飾還出現了錯嵌紅銅,錯漆和錯石等工藝。
中國的金屬文明使於青銅,青銅的裝飾文化逐漸發展出鑲嵌工藝,最早見到的是銅鑲嵌綠松石頭,大約在春秋或者更早一些鑲嵌其他金屬登上了青銅裝飾的舞台。這時候的工藝主要將欲鑲嵌的金、銀或者紅銅先期固定在陶范上,然後澆注銅液,當脫去陶模範的時候,其他金屬便固定在銅器物上了。
隨著工藝的發展和鐵等新材料的運用,鑄造鑲嵌的方法受到局限,尤其無法用於裝飾鍛鐵,於是大約在戰國或更早時期,開始使用錯金銀工藝裝飾鐵器物,並且該工藝也漸漸取代了鑲嵌工藝來裝飾銅器,錯金銀工藝分制槽、鑲嵌、磨錯三步。
錯金銀工藝在當時是一種比較麻煩的工藝,因為要在堅硬的鐵等金屬器物的表面開成文飾精美的槽用於嵌入金銀是很困難的,鐵錯金器物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工、只有王侯才可能使用。
關於我們-冷兵器研究所(公眾號ID-LBQYJS) 刀劍交流-鑄劍師老沈(微信:LQLSSFB)
您可能感興趣
※傳承:刀劍的手工「金銀錯工藝」
※最精細的金銀刻縷工藝「金銀錯」
※古代金銀錯工藝
※金裕貞並非《雲畫》首選 金高銀錯過也大火
※天津「金銀錯」傳人:讓金絲「長」到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