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三屆中國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賽側記

第三屆中國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賽側記

比賽。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滕芸、向菲):在本屆比賽中,參賽作品共計300多件。這些在普通人眼裡看似無差別的樂器,在擔任評委的制琴大師和演奏家眼中卻是千差萬別。經過一個星期的精心篩選、仔細甄別和激烈討論,來自中國、義大利、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18名中外專業評委終於在5月12日的決賽中選出了自己心目中最佳的靈魂之音。


小提琴和中提琴製作金獎均由制琴師于慧東獲得,他的作品被國際評委譽為「完美」,但這位從業二十多年、不善言辭的提琴匠人卻這樣說:「做琴,每把琴都有不同,每把琴都有它的特點,你發現問題還得繼續做第二把,這就是我們對提琴的理解吧,就是沒有完美的,始終在不斷地學習在進步。」

提琴起源於西方,在歐洲特別是義大利有著悠久的製作傳統。但是近三十年來,東方古國中國逐漸成為提琴製作大國,產量居世界第一,並受到世界矚目。澳大利亞大提琴演奏家馬庫斯?斯道克是此次比賽的評委之一,他經常造訪中國進行交流,並在各音樂學院開設大師班和獨奏會,可以說是中國的老朋友了。談到本次制琴大賽,他深有感觸:「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次特別棒的機會,能夠邀請世界各地的提琴製作大師前來切磋比較。這次比賽體現了中國提琴製作的重要性。中國提琴的製作質量逐年顯著提高,中國也正在成為這一行業的領軍人。在中國的工廠,每個月都會生產出上千把樂器,它們出口到西方,這些琴的性價比很高。據我所知,有很多澳大利亞的學校都在使用中國製造的琴。」


雖然被稱為世界提琴工廠,但這並非中國提琴製造的終極目標,藝術文化層面的積累和培養才是中國提琴製造未來的發展方向。此次大賽的演奏性能評委之一、享譽世界的中國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表達了自己的期待:「現在隨著我們國家制琴水平的進步,特別是通過三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通過跟國外的制琴大師的交流,包括我們制琴大師自身的努力,我覺得(中國提琴製作)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水平。但制琴還是歐洲的傳統,尤其是義大利的克萊蒙納的傳統,所以我覺得在很多方面還是應該多見識多學習,尤其是學習歐洲文化藝術的知識,這樣才能從理念上更加接近小提琴製作的真諦。」


此次大賽評委會主席、國際提琴製作大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及提琴製作研究中心主任鄭荃先生對此表示認同,他說,舉辦世界比賽,可以看到世界高水平的作品,可以創造中國的製作家與其他國家的製作家交流的機會,提高中國制琴水平,「琴文化是植根於歐洲各種門類藝術中的一種,它和其它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說雕塑、美術、建築,甚至宗教啊還有生活習慣。這方面說起來(和歐洲相比)我們還有相當的距離。中國有幾個能夠跟世界(制琴大師)水平接近的(制琴師),但是這個群體還不夠大,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充實。」


合影提琴大賽。

您可能感興趣

誰說聲音只能聽不能看?這是用琴弓演奏出的美麗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