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粵劇創新里的青年力量

粵劇創新里的青年力量

[摘要] 「粵劇跟京劇和崑曲等戲劇形式相比,更加包容並且敢於打破常規,這跟廣東省包容的文化氛圍是一致的。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延續粵劇的發展,將粵劇更好地融入現代文化中去。


時代周報記者 趙天琦 發自廣州


5月9日,星期一傍晚,驟雨初歇,散發出初夏時節的涼爽。位於越秀區的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劇場內,上千個座位,座無虛席。美輪美奐的燈光,意境優美的背景,一出流傳千百年的愛情經典正在舞台中央上演。

女主角白素貞襲一身白衣,輕啟朱唇,一段溫婉凄楚的唱曲隨之娓娓而來。一曲唱罷,掌聲四起。白素貞拾階而上,立於斷橋中央,與許仙執手相望。


這一出《白蛇傳·情》,由廣東粵劇院在原版《白蛇傳》的基礎上全新改編,成為蘊含現代審美內涵的全新之作,2014年10月首演後,反響強烈。此次出演,是作為「粵劇校園行」系列活動的專場之一,台下的許多觀眾是來自廣州各所高校的學生,還有廣東省委黨校2016年中青班部分學員。


「在開始粵劇校園行活動之前,我們也曾經擔心過學生對粵劇的接受能力會不會比較低?但是真正表演下來,我發現,大學生還是很喜歡粵劇的,只是平時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我們希望為他們提供更多這樣近距離感受粵劇的機會。」 《白蛇傳·情》主角白素貞的飾演者曾小敏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解釋。


身為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曾小敏一直走在粵劇的創新路上。「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內,廣東粵劇院一直在粵劇的創新上不斷下功夫,推出了《夢·紅船》《決戰天策府》、《白蛇傳·情》等一系列創新劇目。粵劇的創新不僅僅是為了吸引年輕觀眾,也是為了將粵劇與現代審美藝術融合,讓粵劇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曾小敏看來,粵劇的創新與普及相輔相成。

入行:美麗的誤會


演出開始一個半小時,劇情急轉,從柔情蜜意的斷橋初遇走向扣人心弦的水漫金山、闖陣救人。戲劇矛盾走向高潮的同時,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打戲輪番上演。在白素貞與法陣守衛纏鬥不休之時,台下觀眾的掌聲、叫好聲不絕於耳。


與戲中執著、果敢的角色相比,走下舞台卸去妝粉的曾小敏顯得親切得多。


白色T恤、黑色休閑褲加一雙運動鞋,一身短打裝扮讓人無法將眼前的這位「美女」與粵劇院副院長的身份聯繫起來。但曾小敏已是一個有25年從藝經歷的「老戲骨」了。1991年,年僅13歲的曾小敏從佛山三水來到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學校的招生考試。最終,曾小敏從上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粵劇學校50名新生之一,由此開始了自己的粵劇演藝生涯。


提及當初為何會選擇粵劇演藝道路,曾小敏向時代周報記者坦承,這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曾小敏原本打算從事的藝術領域是美術,暑假時還多次參加廣州美術學院的暑期班,而參加粵劇學校的考試則是出於父母朋友的推薦,此前,曾小敏甚至從未接觸過粵劇。正是這次陰差陽錯,為粵劇表演提供了一位極其優秀的人才。

1997年,結束了6年戲劇學習的曾小敏被招進廣東粵劇院,成為粵劇院一團的演員。因在校成績突出,曾小敏一入團就獲得了擔當《寒江關》的主演機會,但這讓初出茅廬的曾小敏感受到了壓力。「雖然已經經歷了6年的粵劇學習,但當時自己還是很稚嫩,在與一些資歷深的前輩合作的時候覺得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有一些挫折感。所以我決定還是從頭做起,跑龍套開始,慢慢鍛煉,也可以逐漸積累信心。」曾小敏回憶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7年間,在不斷的摸索和練習中,曾小敏漸漸找到了感覺,演技日趨成熟,演藝道路的轉折點亦隨之出現。


2004年,廣東粵劇院籌劃在原本兩個劇團的基礎上成立青年團,致力培養粵劇青年演員並希望通過年輕人的開放思想為粵劇創新注入活力。青年團平均年齡22歲,是粵劇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年輕的曾小敏擔任起副團長的職位。


創新:從最傳統的劇目開始


青年團的成立為粵劇人才的延續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粵劇創新開拓出了新的可能。

「現在整個劇院60%-70%的人員都是年輕人,這樣的年齡層次讓整個劇院更有活力。大家想法很多,也敢於打破常規,這次演出的《白蛇傳·情》就是一部從劇情結構、唱曲、唱詞到舞美燈光做了全新改編的新戲。」曾小敏向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談到改編傳統劇目《白蛇傳》的初衷,曾小敏表示,她個人在2014年舉辦的藝術專場表演為改編提供了契機。「《白蛇傳》本身是我非常喜歡的題材,整個故事情節完整又跌宕起伏。在準備專場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想,能不能加入一些現代審美的成分進行突破創新?我不想僅是表演傳統劇目,還是希望能為觀眾呈現出一些新的內容。」


2013年底,《白蛇傳》的改編工程啟動,曾小敏這才發覺「這是一項十分艱難的任務」。「聽說我要改編《白蛇傳》時,很多人都勸我不要碰,因為這部戲實在是太傳統了,家喻戶曉。而且改編過程中,有時候演員和導演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有幾次,大家都覺得改不下去了。但是冷靜下來,又覺得大家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就會繼續投入到改編工作中去。」


如此編編改改,不斷排練,慢慢磨合,經過整整10個月的辛苦準備期,2014年10月,《白蛇傳·情》作為曾小敏個人藝術專場的演出作品正式登台。整部劇時長達2小時15分,又唱又打的曾小敏演完整場稍顯疲累,但「觀眾的掌聲和喝彩給了我最好的反饋,一切都變得值得了」。

「粵劇跟京劇和崑曲等戲劇形式相比,更加包容並且敢於打破常規,這跟廣東省包容的文化氛圍是一致的。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延續粵劇的發展,將粵劇更好地融入現代文化中去。我們這齣戲的導演、舞美還有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年輕人,想法都很大膽,敢於嘗試。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怕走得過頭,觀眾接受不了。所以要在逐漸摸索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從初版到現在,《白蛇傳·情》又先後經歷了兩次改版,以後也會繼續完善。」2年過去了,曾小敏仍在不斷調整自己,調整《白蛇傳·情》。


播種:年輕人撐台腳


作為嶺南文化的結晶之一,2006年5月,粵劇成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粵劇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喜的是粵劇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粵劇的保護和傳播勢必得到加強;憂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條件之一就是「處於瀕危狀態」,這說明粵劇的傳承和延續出現了問題。


粵劇觀眾出現老齡化趨勢是問題之一,如今的年輕人對粵劇了解十分有限。10年過去了,這仍是粵劇致力解決的難點。2015年,廣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偉時在粵劇藝術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強調,要儘快改變粵劇觀眾多為老年人的局面,多培養年輕觀眾。為此,廣東粵劇院開啟了長達數年的「粵劇校園行」系列活動。


曾小敏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去年一年裡,粵劇院舉行了十多場 「粵劇校園行」活動。「粵劇校園行」活動針對的不僅是大學生,還包括中小學生。除了邀請學生們觀看粵劇,粵劇院還會安排有關粵劇常識的課程和講座,年輕人甚至可以穿上戲服,學習「水袖功」等粵劇傳統技藝,過一把「台癮」。


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也表示:「我們不但要傳承和發展粵劇,更加要努力培養懂得欣賞和喜愛粵劇的觀眾群體,在年輕人心裡播下粵劇的『種子』。通過這個項目,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粵劇、對本土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思考,讓更多年輕人更早接觸粵劇,一起『撐』我們的文化。」


通過「粵劇校園行」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年輕的粵劇觀眾群體已經形成。據廣東粵劇院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走進劇場看粵劇的年輕人逐漸增多,像《決戰天策府》之類的劇目,年輕觀眾佔1/3以上。


接受完時代周報記者採訪的第二天,曾小敏準備去一所小學為孩子們上課,講解關於粵劇的一些基本常識。「為小學生上課我反而壓力很大,要準備很久,因為一定要讓他們感興趣,所以還讓同事幫忙找到一些Q版的粵劇人物形象。」結束採訪時,曾小敏向時代周報記者展示自己手機里的圖片。從娃娃抓起的,不只是足球。


(責任編輯:羅浩 HN066)

您可能感興趣

創新背後的力量
釋放內在的創新力量
大樹的力量······
原創的力量
扶持電影新生力量——世界青年電影節盤點
改變·力量-第二屆企業創新生態圈大會今天召開
繼續創新為深圳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黃子韜:新生代青年偶像的榜樣力量
金刺蝟大學生戲劇節閉幕 青年力量推動中國戲劇發展
華語界青年電影佳作與新銳力量在此集結 | 第12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新銳提名揭曉
中國「梟龍」將成為緬甸新力量
五四青年的正能量,娛樂圈年青力量!
旅遊盛景:新聞的力量
三獅軍團的新生力量
母愛的力量 劉新婭
阿肆攜手百齡壇開啟「新血計劃」匯聚新銳力量
新華三集團總裁於英濤: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新IT力量
中國力量的崛起
從中國凈博會看北京卡林的「新技術、新力量、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