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中國博物館缺乏有生命力的「打開方式」

為何中國博物館缺乏有生命力的「打開方式」

歡迎訂閱「人民日報政文」!

為何中國博物館缺乏有生命力的「打開方式」


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號「人民日報政文」(ID:rmrbzhw)。版權保護,從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開始。


今天是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2016年國際博物館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在很多人看來,這個初設於1977年的節日,和我們沒有特別直接的關係。但真的如此嗎?


想想看,每每博物館內有大型書展、專題展,或是有趣的體驗式文化活動,常立時爆滿,像不久前故宮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故宮石渠寶笈特展、首博海昏侯出土文物展、在浦江邊還原西部洞窟的喜瑪拉雅美術館敦煌跨年大展……無一不人流如潮。人們往往不惜排隊7、8個小時,就為了一睹精品之姿。

不久前,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首播,隨後在視頻網站爆紅,收穫點擊量超百萬。


這都說明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需求的迅猛提升。


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們國家博物館的整體水平,包括服務水平以及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經營的理念與能力都還尚待提升。


今天,我們特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談一談博物館文化創意如何走出傳統機制的保守模式。同時摘編今日人民日報評論文章《讓博物館美術館「驚艷」打開》,力求引發思考。


期許久藏深閨的中國博物館找到有生命力的「打開方式」。

為何中國博物館缺乏有生命力的「打開方式」



文化創意也需工匠精神


單霽翔


在國家政策支持與社會民眾的鼓勵下,文化創意事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經營整體水平還不高,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相比差距很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仍受到諸多因素限制,尚未走出傳統機制的保守模式。

一是博物館從事經營活動的依據模糊不清,存在政策缺位。目前,我們過分強調博物館的文化事業屬性,限制了博物館開展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的進程和水平。


二是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管理與激勵機制滯後。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關於文化產業稅收減免、貸款貼息、出口退稅等政策措施,但對於「事業主體、公益經營」的博物館並不適用。


三是缺少足夠資金投入和相關扶持政策。國家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卻未納入文化產業專項經費的範圍。博物館的市場行為還缺乏相關政策環境的明確支持,也難以吸引社會資本的積極投入。同時,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和博物館文物展覽同時走出國門的路還不太順暢。


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方面,博物館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博物館研發文化創意產品的思路不清,文化創意產品同質化,面對文物藏品不知道如何提取文化元素。面對可以運用的文化元素,與社會時尚的審美趣味沒有完全同步。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後,沒有後續的市場反饋和再設計、再升級,導致無法形成有影響的文化創意產品系列。

如何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將其轉化成優質的衍生商品,如何利用市場力量,協調衍生商品研發、生產、營銷、推廣,以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等問題亟須破解。為此,故宮博物院探索了以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以藏品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文化創意研發為支撐、以文化產品質量為前提、以科學技術手段為引領、以營銷環境改善為保障、以舉辦展覽活動為契機、以開拓創新機製為依託、以服務廣大觀眾為宗旨、以弘揚中華文化為目的十大原則。文化產品要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不僅需要創意好、品質好,還需要策劃好、營銷好,需要縮短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距離,從說教式的灌輸轉變為感染式的對話。


今年,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首播,隨後在視頻網站爆紅,收穫點擊量超百萬。該片受到關注的原因,是凝結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隨著文化創意產品進入以質取勝的時代,文化創意產品研發也需要尋找中華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方向和奮鬥目標。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既要有創新精神,又要有「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今天的價值取向。使觀眾從一件件凝聚「工匠精神」的文化創意產品中,看到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引發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熱情。


讓博物館美術館「驚艷」打開


李泓冰


近些年,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平時不少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冷冷清清,門可羅雀,然而一旦有特展、書展、專題展,或是有趣的體驗式文化活動,便立時爆滿,像世博會中國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故宮石渠寶笈特展、首博海昏侯出土文物展、在浦江邊還原西部洞窟的喜瑪拉雅美術館敦煌跨年大展……無一不人流如潮,人們扶老攜幼,寧願忍受數小時的排隊之苦,也要享受片刻的精神洗禮。


在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的中國,文化需求也在迅速放量。不斷出現的排隊長龍,其實是一種警示:國人對文化渴求的旺盛與文化供給、文化創意的相對不足形成巨大反差。其實,平時各種館裡仍然深藏著無數「月光寶盒」,但在刻板傳統的展示方式下,本足以驚艷世人的重寶正漸漸蒙塵,缺乏正確的、有創意的打開方式。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前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一份文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要旨是深入發掘館藏資源,動員社會力量,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利用,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用國家的力量,以開放的體制,來鼓勵文化文物單位從歷史文明中挖掘文化創意, 進行產品開發,這顯然還有更加深遠的含義。


首先是著眼於提升社會文明水平和國家軟實力。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然而有文化缺創意,讓我們在對下一代、對海內外講述中國故事時常常難以得心應手。在世界上一提起中國文化,常常還是熊貓、功夫、中餐、雙面綉……反觀左鄰右舍,韓劇對韓國歷史文化的成功推廣,日本動漫抓住了無數少年的業餘時間,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往往展示國家軟實力的成功。


其次,從供給側發力,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不但能用更多高品質文化產品供給釋放市場活力,也能推進產業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事實上,很多地方的文化產業已迅猛發展為支柱性產業。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往往大幅攀升。根據最新統計,中國人均GDP已經突破8000美元,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此其時也。


第三,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如何應對L型經濟走勢?文化產業既可提振信心,也能成為經濟發展的「突圍部隊」。國際經驗表明,在經濟爬坡階段,文化市場往往能產生「口紅效應」,文化創意產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激勵作用,並為自己贏得寶貴的發展機遇。


因此,用市場的力量、社會的力量、高新技術的力量,在政府的鼓勵推動下,讓久藏深閨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開發出源源不絕的文化創意產品,培育創新型新文化業態,深孚民心,深具發展空間。


需要提醒的是,在開發文化產品的同時,不能丟掉博物館的公益屬性,要著眼創新,不能唯利是圖、過度商業化。


一個文化產品百花齊放的時代,值得期待。


本期編輯:馬文靜

您可能感興趣

你的品牌故事有生命力嗎?
生活禪的生命力
中國書法還有沒有生命力?
品牌驅動力源自於產品生命力!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路邊常見綠化植物,生命力強,可用作中藥
水是生命之源,讓你的臉更具生命力
聰明人懂得向食物討要生命力
传统科普还有生命力吗?
地球上生命力最強的是什麼動物?
網路文學生命力在「走心」而非「技術」
生命力全球真品引領新型跨境電商
維持「光碟行動」生命力需要其常態化
地球上生命力最強的生物:生活中無處不在,還能在外太空生存
耐陰的室內植物,生命力頑強好打理
打破自動化系統孤島,讓工業自動化更具生命力
自然界神奇「偷基因」生存策略:給物種帶來頑強生命力
深山裡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植物,是自然界的奇觀也是農村一大特色
藝術家街頭的閑來之作,為平凡的事物賦予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