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總書記多次引用他的話 你了解他嗎?

總書記多次引用他的話 你了解他嗎?

「『身之主宰便是心』,『本』在人心,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身之主宰便是心」、「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曾引用過王陽明的經典名句。王陽明是明代哲學家,今日《光明日報》「光明講壇」欄目整版刊登儒學專家郭齊勇教授的講座——「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光明小薇摘錄部分段落,以饗讀者。



陽明其人

總書記多次引用他的話 你了解他嗎?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常講學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在浙江餘姚的王陽明故居壽山堂正門,懸掛著一塊「真三不朽」的匾額。

總書記多次引用他的話 你了解他嗎?


所謂「三不朽」,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真三不朽,當然就是後人稱讚王陽明在三個方面都做到了極致。



陽明思想要旨


陽明一生的活動,實際上是圍繞講學和社會教化為中心而展開的。陽明講學究竟講些什麼內容呢?


「心即理」

陽明心學的根本觀點是「心即理」。《傳習錄》記載了陽明與弟子徐愛對「心即理」命題的探討。意思是:父母身上並沒有蘊藏著孝的道理,君王身上也沒有蘊藏著忠的道理,同樣,朋友、老百姓身上也沒有蘊藏著信和仁的道理。一個人要講究孝、忠、信、仁,總歸不是向別人身上去求。那麼這些道理都在哪裡呢?陽明認為,就在你我和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的心本來就具有敬老孝親、忠於職守、言而有信、仁民愛物等道理,才能事父母以孝,事朝廷以忠,交友以信,治民以仁。


這個心,就是天性,就是天理,就是天賦予人的善性。求義或者求理,就只能在本心上求,而不能在外事外物上求。按照心外無物的說法,外界事物是否獨立於吾心、還有沒有客觀實在性呢?一直以來我們由此而對陽明心學有一些誤解。陽明的回答真的否認了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嗎?答案是否定的!山中的花,只有你來看時,此花才與你的心發生關聯,心賦予了花以意義與價值。陽明在講「心外無物」時,並不是針對外界事物是否獨立於「吾心」而存在這類問題而發的,而是與他對「物」的特殊規定以及他的整個思想系統密切關聯著的。存在是客觀的,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則由人來賦予。這才是陽明所講的「心外無物」的根本意義,也是心學體系中心物之間的根本關係。


「知行合一」


從《傳習錄》看,陽明在論及知行關係時,有一個反覆申明的觀點,叫做「知行本體,原來如此」。究竟什麼是「知行本體」呢?這四個字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如陽明所說:「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這裡的「本體」,就是本來面貌的意思,「知行本體」也就是指知與行互相聯繫、互相包含、本來一體;知行分離,也就背離了知行的本來意義、違背了知行本體。第二層意思,陽明又說:「『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這裡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良知良能。二者相較,後一種「知行本體」的含義無疑更為根本。

陽明完全是從道德出發來討論知行功夫的,故在他看來,知必須表現為行,能知必然能行。知與行相即不離,兩者是同一功夫過程的不同方面。


一般來說,「明覺精察」是形容知的,「真切篤實」是形容行的,但陽明要求,人在知的過程中要抱有「真切篤實」的態度,在行的過程中要保持「明覺精察」,知不離行,行不離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這樣的知才是真知,這樣的行才是真行。這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論含義。我們今天講的「知行合一」,已不是道德範疇、意義上的,而是社會實踐意義上的,這是我們與王陽明的根本不同。


「致良知」


陽明在去世前曾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是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王陽明認為,良知是一個貫通天人的概念。其次,陽明所講的良知,又指「隨時知是知非」的道德認知與判斷能力,是一個貫通體用的概念。


良知既是「性與天理」,又是道德認知與判斷。因此所謂「致良知」,也就包括兩層意思:一是不斷地向至善的道德本體的復歸,以達到極致;二是以道德認知和判斷為依據,加以實行。一方面,良知本體的至善性、絕對性和普遍性為人們的道德踐履和成聖成賢的追求提供了內在根據和根本保證。「人胸中各有個聖人」、「人人皆可成堯舜」的道德洞見,能有效促使道德主體挺立,激發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又要對良知本體在現實環境中作用流行的相對性、具體性以及致良知過程的無限性保持清醒認識,以防道德主體的自我膨脹、猖狂及虛無。


致良知的第二層基本意思是「依良知而行」。「致」字在這裡相當於「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實行。陽明更為強調這一面,他說: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


良知是主宰,是準則。「致良知」說既簡易直接又內涵豐富,將陽明的整體哲學思想完滿地表述出來了,標誌著陽明哲學建構的最終完成。



明學的現代意義


陽明學的現代意義,其實是由陽明學本身的特質決定的。

總書記多次引用他的話 你了解他嗎?



它的第一個根本特點,就是強調人的道德主體性,即道德自由。王陽明對自然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生命關懷,強調「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他發揮孔子的「仁愛」與孟子的「仁民愛物」思想,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生命整體,雖然人類必須取用動植物,但動植物仍有自身的價值。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皆有內在價值,要求一種普遍的道德關懷。


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誠惻怛」的仁愛之心發揮、擴充、實現出來,去應對萬物,使萬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致良知」包含著從人性上反思自己,反思人的貪慾、佔有慾及人對自然萬物自身權利與價值的不尊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過度取用與開發。


陽明學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知行合一。「知」在這裡指良知,陽明強調真知真行。陽明學告訴我們,要在日用倫常之間,在禮樂刑政之間,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發用出來,用來敬老愛親,用來修身齊家,用來盡倫盡職,為政理事。做一分,就體認一分良知,體認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這個道理。這一點,可以賦予今人實踐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氣。


陽明的親身經歷也提醒我們,為政之道在於明德、親民。陽明解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時,特彆強調在明明德的基礎上親民。他首先是強調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為核心價值,引導和實現政治的正義。官德不僅僅是一種職業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業上的直接運用。為官不講官德,就是違背良知。進一步說,親民就是要以民為本,視百姓為骨肉親人,尊重民心民意,體察民間疾苦。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陽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將社會教化、社會治理以及具體的行政手段結合起來,治理了很多難治之地,實現了民不駭政,四方咸寧。陽明的為官之道,對於今天加強幹部修養,化解社會矛盾,轉變政府職能等,有借鑒意義。

您可能感興趣

真抓實幹,該怎麼干?聽聽總書記怎麼說
他是總書記,跟隨毛主席長征時兩次掉下馬,毛主席還為他寫詩
他擔任總書記多年 對子女說了這麼一句話 其女兒當了一輩子農民
習總書記的這句話,是最好的禮物!
他曾在中共六大被任總書記,周恩來卻說他「節操還不如一個妓女」
列寧覺得斯大林太粗暴不宜當總書記了,那他是如何保住?
為了總書記的囑託
他三次推辭總書記職位,一手將毛澤東推上主席台,原因竟是這樣?
他當總書記8年,實權卻在毛主席手上,為何甘當泥菩薩?
總書記的選區這次變了
服氣!習總書記的這句話,被央視拍成了魔性神曲!
習總書記親自會見 這個迪士尼CEO啥來頭?
此人是黨總書記,哥參加革命比他還早一家人卻是農民
鄧小平的黨中央總書記,是這些人極力說服,才去當的!
勃列日涅夫,總書記指揮不了外長
追訪總書記視察北京足跡 這些當事人親歷激動時刻
【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託】總書記請放心,蘆山已經舊貌換新顏
解讀鄧小平是如何當上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
北京求解總書記之問,辦了五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