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州地坑院:地平線下的千年古村亮相
陝州地坑院景區位於豫晉陝三省交界的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主要由遊客服務中心、民俗文化園、中華第一院、陝州古街和陝西馬嵬驛小吃街組成。 (來自:騰訊大豫網)
地坑院以「奇、特、朴、真」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住地坑窯院、浴溫泉神水、嘗民間小吃、觀民俗風情」是我們景區的旅遊亮點。「地坑院里泡溫泉、山風鄉韻生態游、時光穿越逛古城、尋根懷舊賞民俗」讓您回味無窮。 (來自:騰訊大豫網)
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 (來自:騰訊大豫網)
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5—6米深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後在坑的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建築形式。「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對它的真實寫照。 (來自:騰訊大豫網)
20世紀初,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最早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地坑院,稱這種建築為「大膽的創作,洗鍊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而聞名世界。 (來自:騰訊大豫網)
地坑院的構造十分巧妙,它卧於大地之中,同大地脈搏共震,站在院中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縮影,也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反應,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人類繁衍生息的典範,同今天我們所講的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地坑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來自:騰訊大豫網)
我國戲曲種類繁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戲曲,陝州的特色劇種主要是蒲劇、揚高戲和鑼鼓書。揚高戲本名秧歌戲,又名弦子戲,俗稱羊羔戲,因其行腔尾音高揚而得名揚高戲。它的曲調起伏大,注重故事(劇情)的表述,旦角男扮,沿襲至今。 (來自:騰訊大豫網)
2005年被河南省文物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中國藝術攝影家學會命名為「攝影創作基地」。2007年陝縣正式命名為「中國地坑院文化之鄉」,2010年6月「地坑院營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來自:騰訊大豫網)
景區內部的農耕院:農耕院展示了春耕、夏實、秋收、冬藏等農耕環節的農具和量具,以及古老的石磨。這些農耕文化的印記,展示了豫西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場面,充滿了 「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情趣,播種、耕耘、生長、收穫的鄉土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來自:騰訊大豫網)
陝州地坑院景區內部張燈結綵院。此院布展了很多具有代表意義的燈籠。張燈結綵也是地坑院表達吉祥、喜慶寓意的民俗文化。 (來自:騰訊大豫網)
陝州地坑院景區內部婚俗表演院,是地坑院景區22個院子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院子,展示了豫西地區傳統的婚慶習俗。圖片是富有特色的製作「十碗席」的穿山灶。 (來自:騰訊大豫網)
三門峽陝州特色手工藝:捶草印花。捶草印花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印染技藝,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自:騰訊大豫網)
陝州剪紙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紙作品取材廣泛、構圖飽滿、造型生動、鄉土氣息濃郁,其中的染色剪紙和黑色剪紙風格獨特,是黃河文化的一個縮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欣賞收藏價值。陝州剪紙被譽為「民俗奇葩,中原一絕」,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自:騰訊大豫網)
獨具陝州特色的黑色剪紙:新婚洞房裡張貼紅色的剪紙以彰顯喜慶,但地坑院卻與眾不同,不是紅色,而是黑色。洞房剪紙崇尚黑色的傳統源自夏朝,夏朝以黑為美、以黑為貴,陝州是夏朝的衍生地,這一種傳統習俗就祖祖輩輩地傳了下來。 (來自:騰訊大豫網)
獨具陝州特色的黑色剪紙:當地人認為:黑色最雄壯,是天下第一正色,什麼顏色都遮不住它。 (來自:騰訊大豫網)
獨具陝州特色的黑色剪紙:世代相傳的黑色剪紙凝重大氣,超凡脫俗,它超越了一般的剪紙風尚,繼承著上古顏色崇拜的圖騰意蘊,顯示出一種理性之美。此外,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陝塬地區乾旱少雨,黑色剪紙也表達了人們對水的無限渴望。 (來自:騰訊大豫網)
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景區夜景。 (來自:騰訊大豫網)
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景區夜景。 (來自:騰訊大豫網)
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景區夜景。 (來自:騰訊大豫網)
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景區夜景。 (來自:騰訊大豫網)
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景區夜景。 (來自:騰訊大豫網)
※萬里陝州一日還——俄羅斯+北歐之旅
※進村不見屋,聞聲不見人:圖記陝州地坑院
※廣平王當皇帝之後,長安為何被攻陷皇帝出逃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