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節應「節」外生枝走上產業之路
三月初三,惠風和暢,第三十二屆書法節於4月9日在蘭亭開幕,今年的書法節相比往年更接地氣,不僅推出十項活動與民同樂,還重磅展出本土書畫大咖徐渭的10幅真跡,舉辦為期一月的「徐渭感映藝術大展」。
蘭亭書法節在走過三十二個年頭之後,並沒有讓人感到審美疲勞,相反常辦常新亮點頻顯,這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隨著社會文化需求的提高,書法藝術已由陽春白雪轉化為大眾文化,群眾基層逐年紮實;二是我市在書法節的操辦設計上注重創新,與時俱進,讓傳統的節會從形式到內涵都緊跟時代的腳步,搭脈大眾的需求。這充分說明一個現象,書法文化在書法之鄉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揚,蘭亭書法節的招牌歷經三十二年的時間洗禮越發閃光。
今年的書法節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即對本土書畫名人的重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對辦節惠民的理念貫徹有了新的進步。雖然之前的書法節對紹興書法名人也有提及和展示,但力度不夠氣場不強,雖然之前讓民眾融入書法節上也動了少腦筋,但總體參與性不強,滲透力不夠。如今,這兩塊短板都得以彌補,書法節越來越走向開放型與全民化,地域效應與品牌效益也越來越明顯。
書法節由圈內人士的雅集發展到圈外群眾的共享,由一個群體的藝術交流轉化為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這是書法節的很大進步。然而,當文化旅遊產業成為我市「十三五」發展的一個重點之時,這種進步便略顯單薄了,「節」外如何生枝?「文化+產業」的書法之路怎麼走?書法之旅如何插上騰飛的翅膀?這些都是書法之鄉值得思考的課題。
一張紙,一硯墨,一支筆,一個名家,一揮而就,書法創作的全過程就是那麼低碳綠色。然而,作坊式的創作或許是書法藝術的全部,但絕不是書法產業的重點,培育一批名家可以支撐起書法之鄉在中國書壇的地位,但撐不起書法文化產業的市場。筆墨紙硯,是不是紹興製造?書法之旅,蘭亭以外還有多少旅遊元素?書法交易,有形的市場在哪裡?書法主題酒店有沒有?書法文化紀念品有沒有?以打造和健全書法產業鏈為目的的文化參與、產品研發、產業延伸又從何說起?毫無疑問,從「魏晉風度」到「互聯網+」,從「永和九年」到「大眾旅遊時代」,書法藝術一直傳承,但書法產業卻一直在缺席,書法文化市場一直在荒蕪,我們對書法文化還缺少一個產業化的設計與開發,還缺少一種載體創新與內涵豐富。好在書法文化創意小鎮建設已經起步,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即將花落蘭亭,本土動漫企業已經涉足書法題材,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向書法產業吹響進軍號角。
書法藝術是一個富礦,尤其是有著豐厚人文積澱與書法名人軼事的紹興,讓書法產業搭乘文化旅遊的快車具有無限可能,也具有無限潛能。讓書法節「節」外生枝,讓書法節以節促游,讓書法紹興走上「文化+產業」之路,我們期等著。
(作者單位:紹興市汽運集團)
(責編:tibet)
※養魚之路需探索,節外生枝要不得
※節外生枝?火箭合同讓人失望 致使內線悍將重返自由市場
※蔡振華突然督戰國足或來者不善,里皮執教又要節外生枝?
※明代皇帝繼位遵循立嫡規則 卻偏偏節外生枝藩王繼位
※節外生枝!印度和俄合作被坑不少,這回俄又要坑中國
※通過一個茶壺,就能斷出家裡會有節外生枝的麻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