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立:救治無關年齡,在乎心態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
報道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
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
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
本期人物:北京天壇醫院 腦血管專業
趙元立
大醫生兵器譜主筆 荊冰
小心翼翼(右一為趙元立)
從手術室內的氣氛就能看出,手術已經到了最關鍵時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顯示屏,注視著術者正在進行的操作。
清晰的視野中,腦組織映入眼帘,一雙手正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小肉瘤跟周圍白色的視神經做最後游離。
助手和護士們大氣都不敢出,因為如果此時術者手一抖,哪怕對那根白色的視神經有一點點損傷,患者就可能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了。
術者全神貫注,眼睛緊緊盯著顯微鏡,雙手在只比指甲蓋略大的空間里穩穩操作著。幾分鐘後,一個蠶豆大小的肉瘤被完整地取了出來。在場所有人都長出一口氣。
這位術者,正是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腦血管外科和老年腫瘤專業組組長趙元立教授。
最大程度地消除病變
不久前,一位年輕患者給趙元立和他的助手發了一張自己的結婚照,並留言說:「我術後恢復得很好,最近剛剛領了結婚證,家裡人說一定要跟您分享下,感謝您救了我!」
這個小夥子患的是動脈瘤,在醫學界被稱為「不定時炸彈」。它的產生,是由於動脈管壁長期在血流衝擊下,因受到的壓力不均衡,而形成氣球狀的局部突出。它可能長在身體各處動脈的血管壁上,長在腦部的尤其危險。患者平時幾乎感受不到其存在,一旦破裂,便會形成出血性中風,約有1/3的病人連送急診都來不及。
小夥子腦子裡長的動脈瘤很大,還有過反覆出血的歷史。由於位置在大腦深部,加上家屬顧慮重重,所以儘管跑了很多家醫院,都沒有得到妥善治療。在天壇醫院趙元立這裡就診時,趙元立也感覺棘手:手術風險很大,從瘤子的位置看術後偏癱幾率肯定很高。但他同時也意識到,如果再不治療,這位年輕的孩子就毀了。
看到家屬對後遺症的顧慮,趙元立知道一定要跟他們充分說明利弊,尤其是如果再一次出血,人就沒了;但另一方面,一旦患者同意了手術,他承擔的風險也比以往都要高。
手術結果出乎意料的好,除了術後有幾天手腳發麻外,到出院時,小夥子基本上是一個正常人了。局外人不知道的是,作為神經外科醫生,最難的兩類手術,一個是腫瘤位置深且兇險的顱底腫瘤;另外一個就是腦血管手術。尤其是後者,因為所有的手術操作都是在顱內血管上進行,而大腦里的神經,全都由這些密密麻麻的血管網路參與供血、維繫神經功能,術中顱內血管的損傷輕者術後偏癱、失語,重者術後昏迷不醒、甚至術中大出血危及生命。
最大程度地保護功能
很多年前,趙元立曾給表妹的同事做過一次手術,瘤子切除很乾凈。哪知過段時間,表妹很不屑地找到他,說:「我看同事做完手術後眼睛都睜不開,走路也走不了,就像廢人一樣。你們這就叫把病治好了?」
這話就像警鐘一樣,並讓他承認「很有道理」:瘤子是切了,疾病是得到了根治,但患者的生活質量卻喪失了。到底哪種方式更契合患者需求?趙元立開始反思以前的治療思路。他回憶起曾經看過的國外專家實施腫瘤切除手術的案例,有時並不單單追求切得多麼乾淨,更在乎的是對病人身體機能的保護。隨著經驗和能力的增長,現在他越來越重視兩者的平衡,對於患者來說,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前提下,保證生活質量是他們更為看重的,醫生也需要轉變現有的觀念。
腦血管畸形是趙元立診療的一個主要病種。這種病症的現象是,一團複雜交錯的血管先天就沒長好,供應正常腦組織的動脈往往和異常的血管畸形供血動脈交錯在一起。術中如果判斷錯誤損傷正常動脈,術後病人就會失去語言功能;如果未切除全部的畸形血管,則要冒著日後腦出血的風險。如何評估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於一名腦血管外科醫生而言,能夠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需要的是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紮實的基本功。
不久前,他接診了一位特殊患者,這位女性是一名節目主持人,卻偏偏在語言功能區附近長了一個大血管瘤。患者術前非常糾結:根除這個腫瘤要冒很大風險,或許從此職業生涯就被葬送。對於趙元立來說,這樣的手術也給他帶來了無形的壓力,他需要付出加倍的小心防止在切除瘤子的過程中觸碰到語言功能神經。經過細緻檢查和術前充足準備,他憑藉經驗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其結果讓患者驚喜不已:除了術後幾天說話有點結巴,目前這位節目主持人已經完全恢復正常,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
專為方便患者開設的聯合門診
與通常見到的神經外科門診形式不同,天壇醫院腦血管外科多年前已經開設多學科聯合會診中心,腦血管外科醫生和介入科醫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診斷和決策,最後推薦給患者一個最恰當的診療方案。這種「新鮮」的聯合門診的方式,是趙元立和擅長介入手術的李祐祥教授組合打造的,目的只有一個:以病人為中心。專家圍繞病人,提供全面、客觀的治療方案,方便患者,一次門診解決問題,而不是讓病人自己去找不同的專家會診。
診室內,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在兒女攙扶下走了進來。影像資料顯示,老人左側頭部淺層長了一個動脈瘤。 家屬為難地說:「我們帶著母親看過不少專家了,外科專家說可以做手術,介入專家說從腿上插管做手術效果更好,我們不知該怎麼辦了!」
趙元立和李祐祥兩位主任分別研究了患者帶來的資料,然後給患者家屬一個明確答覆:瘤子單從位置上講,可以做顯微手術,費用上稍微便宜些;但老人年紀偏大,可能會存在手術風險,而且恢復較慢,行介入術可能會更安全,所以綜合考慮,建議如果家裡經濟條件承擔得起的話,最好做介入手術。家屬感慨地說:「我們在別的地方,看了兩次門診,花了上千塊的挂號費,等了半個多月,結果還是不知道怎麼辦。沒想到在這裡,能同時掛到兩位專家的聯合門診,一次就搞定了。」
這樣的聯合門診每周一上午都會開放。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腦血管外科手術突破了單一開顱手術模式,顯微手術技術、內鏡技術、機器人技術、神經介入技術、藥物、基因、免疫,甚至放射方面的治療都開始在臨床廣泛應用,其中顯微手術和介入手術最為常見,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但對於患者而言,想要知道這兩種方式的治療,需要反覆挂號,除了經濟負擔,最重要的是,每個專家往往都是從自己專業角度給出方案。最後如何抉擇,往往讓沒有多少醫學知識的患者及家屬更為難。
趙元立希望通過這樣的組合方式,最大程度地給患者以實實在在的幫助。
承上啟下的少壯派代表
1996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醫療專業的趙元立,有一串漂亮的履歷:
26歲:晉陞副主任醫師
29歲: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
34歲:晉陞主任醫師
擔任腦血管外科和老年腫瘤專業組組長
36歲: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
1988年,協和醫科大學成為他理想的起點。8年後,拿到博士學位的趙元立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選擇出國,而是接過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忠誠院士伸出的橄欖枝。起初,趙元立也只是個跟在老醫生身後的「小尾巴」。但他不怕苦,不怕累,腦外傷組輪轉時經常需要上夜班,他就整天泡在病房裡,從而獲得了很多意外的手術機會。
1997年底,趙元立被安排學習神經導航手術。此前,醫生做開顱手術只能憑經驗尋找病灶,而神經導航手術則通過計算機定位,在術前就能勾畫出病灶所在的位置。這對於風險較大的開顱手術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當時,國內對這項技術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所有文獻資料都是英文的。1998年,手術室改裝完畢,新設備投入使用,趙元立把厚厚一本說明書逐字逐句讀下來,並翻譯成中文。經過半年努力,他最先在國內掌握了導航技術並在神經外科大力推廣,顯著提高了開顱手術治療顱內深部腫瘤和血管性病變的成功率。
隨後,趙元立被調到顱腦外傷病房,負責籌建低溫治療和重症監護病房。其間,他還曾出國進行了短期學習。2001年,他被調到腦血管外科,並且開始收「徒弟」。當時,30歲的趙元立和他的學生幾乎同齡。「我和學生之間比較隨便,大家一起討論問題,每星期進行一次學術談話。」趙元立把他從國外學來的醫科學生培養模式用在教學過程中。
(趙元立作為多點執業的先行者之一,還擔任北大國際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這是他為來自非洲的留學生患者介紹手術方案)
葉迅,從碩士開始就是趙元立的學生,一直到博士畢業,他心目中的導師都是「嚴謹而不嚴厲」的。除了對工作的嚴謹,他看到的老師還是個細心的人:「接診一個新的病人,我們不能僅僅關注疾病本身,還要了解患者的工作、社會,仔細詢問患者的家庭情況,這樣才能綜合考慮,給出複合患者最大利益的治療方案。」
對任何一位醫生來說,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趙元立所在的神經外科同樣是與死神賽跑的競技場,「即使現在天壇醫院神外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同等水平,但神經一旦被破壞,單靠手術刀也是無法恢復的。」趙元立經常思考,對於神經受損的患者,能否通過藥物或者電極對病變位置進行刺激,使其重新煥發功能?這些問題經常縈繞在他的腦海中。
在趙元立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個3D列印的血管瘤模型。作為科內「少壯派」代表之一,對於新技術的學習和研究也是他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3D列印的血管模型有助於術前更精準的評估手術風險。同時給醫生也提供了一個術前模擬手術的機會,但這種方式目前成本較高,只能藉助他自己相關的科研經費,將一些複雜病歷模型列印出來,他希望隨著成本降低,未來每個手術病人術前都能有這麼一個3D立體血管模型,這對於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肯定有我治不好的病。我能做到的只有不停地接觸新事物,一直學下去。」 趙元立說,「無關年齡,在於心態」。
攝影 曉藝、荊冰
新媒體編輯 雪醬
※晚安心語:美是一種態度,與年齡無關
※時尚永遠不老:時尚與年齡無關,與心態有關!
※有種感情,無關年齡,有種思念,無關距離
※有種感情,無關於年齡
※有種感情,與年齡無關
※劉曉慶:跟年齡無關,她始終活的很年輕
※女人有一種美,無關容貌,無關年齡
※鍾麗緹和張倫碩告訴我們,愛情與年齡真的無關
※信仰,無關年齡,無關性別
※活力與年齡無關
※女人的優雅,與年齡無關
※女人的美,從來和年齡無關!
※女人的美,與年齡無關!
※女人的美,與年齡無關
※一個人是否年輕,與年齡無關
※她們已經年過半百,卻用傲人身材告訴你,美麗與年齡無關
※中醫是種信仰,和治病救人無關
※蔡康永告訴我們:做自己 和年齡和閱歷無關
※優雅是一種天賦,與年齡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