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都聽過「豺狼虎豹」,可你知道豺長啥樣嗎?

都聽過「豺狼虎豹」,可你知道豺長啥樣嗎?

2016年5月10日,國家林業局官微轉發了一條新聞:《世界瀕危物種雪豹頻現甘肅肅北鹽池灣自然保護區》,稱該保護區內世界瀕危物種雪豹活動頻繁,保護區正力圖進行個體識別建立個體資料庫。

都聽過「豺狼虎豹」,可你知道豺長啥樣嗎?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而我的目光一下被題圖吸引——圖中是四隻黃棕色、長得既像狐狸又像狼的犬科動物。光看照片,大部分人可能認不出它們,但它們的名字可謂無人不知。


它們就是豺,豺狼虎豹里的那個豺。


豺狼當道

豺 (Cuon alpinus),也叫亞洲野犬、豺犬、紅狗或紅狼,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豺屬中的唯一物種。從外觀上來看,豺就像是灰狼和赤狐的混合體。豺屬與犬屬(Canis)(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狼和狗所在的屬)在基因上關係很近,但在身體結構和行為上仍存在顯著不同。豺的軀幹和四肢結構更類似於貓科動物,這使它們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和行動能力。在中國動物園協會組織編寫的《動物園設計》中,「大、中型犬科動物展示設計」一節就特別提及:「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室外露天的展示環境的圍牆之間的夾角不得低於90°,尤其對於紅狼(豺)來說,它們善於藉助夾角『飛檐走壁』。對於大多數城市動物園相對狹小的空間來說,建議紅狼的室外展舍用金屬網封頂。」


說到吃,雖然豺也樂於吃些蔬菜水果,但它們還是吃肉為主,主要獵物是中型和大型有蹄類,比如各種野羊、鹿、野豬和野牛。它們擅長以群體合作的方式追捕獵物。與等級森嚴的狼群不同,豺群中並沒有地位超然的「豺王」。在捕捉到獵物之後,豺群會讓幼崽先進食,這和狼群中由地位最高的頭狼首先進食的做法截然不同。由於豺的獵物種類與亞洲的其它大型食肉動物重合度較高,它們不得不面對種間競爭的壓力——虎和豹與豺的種間競爭尤為激烈。因此,只有面積廣闊、食草動物種群數量豐富的棲息地,才能維持豺種群的存續。


中國的先人們是很熟悉豺這種動物的,經常將豺與虎狼並列,作為猛獸的代表。與豺有關的成語隨手就能找出好幾個,比如「投畀豺虎」、「蜂目豺聲」,還有什麼「豺狼當道」、「黨豺為虐」、「豺狐之心」,但都不是什麼好詞。這可能與豺捕獵的方式有關:豺群盯住目標後會接力追逐獵物,追上後,一隻豺咬住獵物的口鼻部位使其不能逃跑,其餘的豺則重點攻擊獵物的體側和後軀,往往將獵物的腹部和肛門咬破,場面鮮血淋漓,令人不忍直視。在這樣的攻擊下,大型獵物需要近一刻鐘才會死亡,而迫不及待的豺群在此之前可能已經開始進食了。如此場景,很容易使古人覺得豺是一種極其兇殘的動物,成就了其在「豺狼虎豹」中「老大」的地位。


不過,豺的形象也並非全是負面的。傳說深秋季節,春夏繁殖出的鳥獸已經長成,豺群會大量捕殺野獸以備過冬,古人將這種行為附會為豺在捕獵前進行「祭祀」,並且以此作為狩獵季節開始的標誌。雖然實際上並沒有這種行為的科學記錄,但許多古籍仍然對此進行了記敘,比如《禮記·王制》:「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漢書·貨殖傳序》:「育之以時,而用之有節。屮木未落,斧斤不入於山林;豺獺未祭,置網不布於壄澤;鷹隼未擊,矰弋不施於徯隧。」從以上詞句可以看出,古人將「豺獺之祭」作為自然物侯的代表性事件,藉由這些捕食者的行為來判斷獵物是否充足可以捕捉。這體現出一種原始樸素的生態保護意識,可以說是早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古人通過觀察豺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生產行為,但到了現代,除了「豺狼虎豹」尚為人所熟知,豺已經完全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淪為「傳說中的生物」。

這是為什麼?主要原因是現在已經沒幾個人見過野生的豺了


今不如昔


歷史上豺曾廣泛分布,從中亞到華南,從貝加爾湖畔到蘇門答臘島,都能發現豺的蹤跡。但現如今,若豺亦有靈,也只能用一句話來寬慰自己:「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還有哥的傳說。」維基百科的一張分布圖雖然略顯粗糙,但很能說明問題:

都聽過「豺狼虎豹」,可你知道豺長啥樣嗎?


紅色為確定分布地區,綠色為可能有分布的地區,粉色為歷史分布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上給出的信息,豺已經從它們歷史分布區域75%的範圍內消失了。包括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阿富汗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有30多年沒有豺的確切記錄。人們相信這些國家的豺已經滅絕。根據IUCN的統計,全球估計只有4500—10500隻豺,其中只有949-2215隻成熟的能繁殖的個體,因此豺被列為瀕危(EN)動物。


IUCN官網給出的最新分布圖(中國中北部那個點可能是誤將鹽池灣與鹽池縣混淆所致)。圖片來源:IUCN


可以見到,生活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豺也早就銷聲匿跡,最後的記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而在華南地區,特別是曾經豺狗成群的江西省,進入21世紀以來只有兩筆未經證實的記錄,各保護區的紅外相機均未能拍攝到能夠辨識的豺的影像,研究者傾向於認為豺已在中國東部地區絕跡。

不過,2009年出版的《中國獸類野外手冊》中對豺的分布範圍是這樣描述的:「豺廣布全國;延伸至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印支、朝鮮、蒙古和俄羅斯。」

都聽過「豺狼虎豹」,可你知道豺長啥樣嗎?



從《中國獸類野外手冊》能看出除山東、台灣和海南外,幾乎每個省都曾有過豺的記錄。圖片來源:《中國獸類野外手冊》截圖


那麼實際上,現在中國哪裡還有豺呢?根據近10年內野外調查的結果,中國只有6個省份有豺的確切記錄,它們基本都環繞在青藏高原邊緣,曾經生活過豺的東北、華北、華南和華中,都已經不再有豺的蹤跡。


無人關注的「豺老大」


豺作為「老大」的輝煌已經過去。正如你我所見,「當道」的早已是人了。


由於對豺長期以來極度缺乏關注,中國關於豺的野外觀察研究和監測數據太少,提供不出多少有效的資料。IUCN就用了「高度不確定」這個詞來描述中國豺的分布和種群數量。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豺數量不會很多。根據國外的觀察結果,豺一般三五成群或十隻八隻一起活動,甚至有四十隻的大群被報道,但迄今為止,中國記錄到的豺數量最多的是鹽池灣保護區的一群九隻,其餘的地點大都只拍到一兩隻而已。

都聽過「豺狼虎豹」,可你知道豺長啥樣嗎?



西藏林芝地區的豺。圖片來源:linzhinews.com


對於一種被認為是成群活動的食肉動物來說,群體數量減少很可能是由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賴以為生的獵物密度太低,捕食者不得不縮減群體大小;二是其本身數量太少,無法組成足夠大的群體。中國的豺可能同時受到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加之它們如今所處的高海拔棲息地的環境限制,不太可能有很高的密度。


儘管中國一直根據1989年開始施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豺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進行保護,但限於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投入的匱乏,實際上豺從未得到過實質性的保護——華南某保護區甚至還曾經為了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梅花鹿而試圖對保護區中的豺進行捕殺「控制」。雖然中國不少動物園都有飼養和展出豺,但並沒有對全國的人工飼養個體進行統一的譜系登記,也沒有可持續的人工種群管理計劃,飼養個體是否屬於不同亞種沒有進行區分,在展示中針對豺的生物學特性和保護需求進行的科普活動更是少之又少。這些都是目前亟待動物園業界和公眾加以關注並作出改善的方面。


在棲息地減少、盜獵、獵物缺乏、人為干擾、種間競爭、家犬傳播疾病以及自然災害等威脅的多重打擊下,豺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了中國最稀少的野生動物之一。它們只能在中國西部的高原、深山和荒漠中尋求一片寧靜的棲息地,在與狼、豹、雪豹和猞猁等捕食者的競爭中艱難生存。


但我們仍有機會讓傳說回歸現實——至少別讓豺淪落到只能出現在成語里。從目前豺在中國的分布情況來看,雖然種群數量較少,但它們所在的棲息地基本上都已經受到了保護。全國動物園中飼養的豺還有一定數量,尚能夠比較順利地在籠養條件下繁殖後代。也所幸豺在中國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還算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利於科普宣傳教育的開展。如果能得到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動物園從業者、科普工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共同努力,現在開始著手推動豺的保護還不算太晚。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豺老大」的真實處境更多地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是我們耳熟能詳、似乎到處都有的生物,也有可能已經成為亟待保護的瀕危物種。像豺這樣的中國本土物種還有很多,雲豹、金貓、熊狸、大靈貓、小靈貓、水獺、中華穿山甲……許多我們一直認為很常見、數量非常多的物種已經悄悄從山林濕地中消失,僅靠為數不多的幾個保護區支撐著最後的一點小種群。在不遠的過去,我們的祖輩還與它們朝夕相處,而如今,它們在我們的步步進逼下退無可退。是時候給它們多一點關注與幫助了。

都聽過「豺狼虎豹」,可你知道豺長啥樣嗎?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豺。圖片來源:longquanz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