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拿著考古鏟滿全世界跑 以後也瞧咱中國考古人

拿著考古鏟滿全世界跑 以後也瞧咱中國考古人

拿著考古鏟滿全世界跑 以後也瞧咱中國考古人



大河客戶端記者 游曉鵬 文 李康 攝影

「中國考古學家應該更多地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現風采!」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發言中對中國考古人提出了殷切期望。


走出去之所以被重視,與一個國家考古實力緊密相關。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今年3月接受大河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考古事業進步巨大,特別是近十年,我們的田野裝備、研究手段等大幅提高,包括DNA、精密測年技術都有應用,考古用車從越野車到工具車到房車都有,很多裝備老外看了都羨慕。中國每年的發掘項目數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無疑是考古大國,不過還不敢信心滿滿地稱為考古強國,差距就在「走出去」三個字上。


「考古強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國際視野和國際話語權,你不光懂自己,你還懂得其他文明,有第一手的研究,這方面我們比美國、日本還有欠缺。」王巍說。


不過近幾年,中國考古人正在擁有國際視野並嘗試在國內考古任務的繁重壓力下儘可能多地「走出去」,主導國際性的學術互動,參與其他古老文明遺存的發掘。王巍說,中國從2013年起開創性地舉辦了兩次世界考古高端論壇,把世界頂級專家請來點評世界範圍內的考古議題。而在2014年,中國與宏都拉斯簽署協議,對瑪雅文明核心區一個重要宮殿遺址進行發掘,中國考古人的考古鏟首次伸向美洲,這被認為是中國考古事業的一次標誌性「走出去」。「今年,我們和埃及、印度的考古合作也在接洽。」王巍表示,考古強國說到底是文化強國的延伸,是軟實力的體現,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中國考古人必然要走出去。

而在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一批已經走向國際的中國考古人悉數亮相,帶回了烏茲別克國費爾干納盆地明鐵佩古城遺址、宏都拉斯瑪雅城邦科潘遺址、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柬埔寨吳哥窟從事古迹保護與研究以及在非洲肯亞探尋古國馬林迪的最新學術成果。


其中,肯亞的項目是該國迄今最大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永樂通寶、龍泉窯瓷器等或可作為鄭和下西洋的證據之一;科潘遺址發現了精美龍頭雕刻、人面裝飾焚香器、玉墜等高等級遺物,以及瑪雅貴族使用的祭祀工具--魚刺和黑曜石刀,將有助於破解瑪雅文明衰落之謎。


「走出去才能看到別人究竟是在怎麼考古,相互交流,深入地了解外國考古情況和國際規則,反過來促進中國的考古水平。」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王元林的深切體會,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和同事就代表中國參與柬埔寨吳哥窟核心區周薩神廟的保護維修與研究,目前該遺址自2007年啟動的第二期保護維修項目大部分已經完成,工作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認可。


據了解,截至目前,已有至少20例中國考古人走出國門參與發掘的項目。「雖然還難說成為氣候,但中國考古人走向世界已是蓄勢待發,可惜我已經不能走出去了,80歲了!」李伯謙在大會期間受訪時笑言。


這種往外走,背後是中國考古科技、裝備以及理念的穩步提升。「中國考古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世界一流。10多年前,可能我們看到日本考古工作者的裝備會覺得很稀罕,現在包括三維建模、無人機都已經在中國考古工作中很常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說。

在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現場,記者也看到了不少考古設備展銷商的宣傳攤位,包括文物低氧氣調保護設備,也包括高倍顯微鏡、各種款式的考古鏟等,其中不乏國貨。一位銷售告訴記者,中國考古機構在設備和技術投入上「很捨得」。


「作為中國考古人,處在現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我們在物質條件上真的比過去好很多。」北京聯合大學的黃可佳曾和英國和法國考古工作者一起在土耳其進行考古發掘,他說,在硬體和技術上,中國考古人都並不遜於這些傳統考古強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主任金正耀教授受訪時表示,現在國際上考古應用的最新技術中國基本都掌握,水平都是一流的,比如釋光、碳十四、質譜儀、各種同位素的分析。「我們很多專業成果都在國際上發表了,硬體也不比國外差,很多裝備的型號都是最新的,所以做出來的數據也是得到國際認可的,是高質量的數據。」


金教授告訴記者,目前中科大在考古技術上已經跟國外開展了很多合作,其中包括希臘古洞穴遺址樣品的分析、測試,「我相信我們不但會走向國際,將來也會有更寬的國際舞台。」


(責編:ti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