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與漢武是怎樣煉成的?
之所以選擇這個命題,主要覺得這兩個人都是經過六代的準備而成事的。
奮六世之餘烈·····
秦始皇之前有六代國君為之統一偉業做鋪墊,漢武帝之前有五朝皇權為之做準備,加上其半代的經營,也可算是六代。
兩個人的人生與即位經歷都頗有傳奇色彩,也造就了更加傳奇的偉業。
秦始皇的基礎準備從秦孝公真正開始。商鞅的變法滌除了秦國國君與最基本的經濟單元之間的中間力量——直接佔有土地的卿大夫階層,將土地從他們手中收集起來,由國君專管,並分配給老百姓——原先稱為「勞者」——隸屬於卿大夫階層——沒有土地所有權、沒有享受軍功的權力。
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與能力,同時用獎勵耕戰的措施來刺激農民參與為國作戰和生產。
從此之後,秦國迅速形成了強大混一的綜合國力。既便如此,秦國經過了六代(、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 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的準備,到秦始皇的時候,他完全展開了統一天下的征程。
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
滅掉齊國之後,秦朝建立。
縱觀秦始皇能夠成功,最基本因素在商鞅變法,並且經過了前面六代國君為之積蓄力量。然後才得以最終一統天下。
不僅如此,秦始皇北拒匈奴,南開蠻夷,可謂千古一帝。
由商鞅開創的以農耕為主的自給自足經濟單元,支撐著絕對皇權的社會結構,一直後延到1911年辛亥革命。
在政權方面,商鞅開創的地方郡縣制,皇帝絕對集權而由丞相領政制度在秦始皇時期,得以完善與固化,此後一直延續到1911年(唐代之後將丞相之權一分為三,宋代將相權只保留中書令,而到明代則徹底廢除相權)——其實內在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
漢武大帝,前面幾代是高祖劉邦、漢惠帝、呂后、文帝、景帝。
漢朝建立之初,不得已分封了諸侯王——秦末造反的時候,很多義軍都是以被秦國滅掉的諸侯國的名義起事的,並且在起義過程中,各自形成了勢力集團。所以,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不得已而分封諸多異性諸侯王,同時為了平衡這些異性諸侯王的勢力,也要彰顯「劉家」的天下,又另外分封了眾多劉姓諸侯王。
分封諸侯王后來成為漢朝內部最大的隱患,其基本危害是使得中央不能集權、不能與整個版圖內的經濟單元(主要是自給自足農戶)直接聯繫。也就是國家不能形成整齊混一的強大國力。
並且在劉邦稱帝的同時,北方匈奴在最偉大的冒頓單于手上完成了統一。冒頓曾今在平城以三十萬鐵騎(有說四十萬)圍困漢高祖劉邦,使其差點不得解脫。
漢代建立在春秋戰國連年征戰、秦國橫徵暴斂,秦末諸侯紛爭,的滿目瘡痍的基礎之上。
所以,漢朝的前幾位皇帝在極其嚴重的內憂外患交困的壓力之下,確實是沒有睡過一天踏實覺的。
漢初幾位皇帝都不約而同選擇了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低調態度。
然而,歷史卻在偶然中加速了整合,劉邦死後,呂后將劉性諸侯王幾乎剪除殆盡,而分封了大量呂姓諸侯王,而後來文帝即位,又藉助劉姓諸侯王剪滅所有呂姓諸侯王。
雖然劉姓諸侯王后來還是得以保存餘力,但是諸侯勢力確實在反覆的權力鬥爭中急速銳減。
漢景帝時候,吳王劉濞率領七國造反,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之後,諸侯王的威脅基本解除了。景帝的弟弟梁王死後,其底盤被一分為五,這位堪稱「二帝」的才子作為最後凋謝的大諸侯王宣告漢朝基本完成了集權。
漢武帝上台之後,他解除了最後的諸侯王——淮南王劉安的勢力。漢朝在國內完全完成了集權。
並且此時,漢朝的人口達到了6000萬,經濟實力大大增加。
於是,終於可以和匈奴防守一搏了。
時代需要英雄的時候,上天將曠古爍今的李將軍、衛青、霍去病、程不識等名將賜予漢武帝。
經過曠日持久的幾次大戰,匈奴基本被打垮,而漢朝也勞累到奄奄一息。截止漢武帝駕崩,中華民族完成了繼秦始皇之後的第二次更大範圍的融合。「漢」成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稱謂。
縱觀這兩位大帝,都是先君在內憂外患之際,開拓廓清,由幾位皇帝完成接力之後,而最終成事的。
既便如此,我們看到,漢武帝在即位時,面臨比秦始皇更加複雜的局面。秦始皇即位之後,基本沒有內憂,雖然先後有呂不韋與嫪毐的亂政與叛亂,但是整體來說,秦國的綜合實力相對於其他六國完全是壓倒性優勢,著完全取決於皇帝權力的集中;而漢武帝即位時,竇太后仍然獨掌大權,並且國內局勢複雜,淮南王表面以老莊哲學自居,實則與尚存的諸侯王心懷叵測。在竇太后駕崩之後,漢武帝的母親王氏一度與其弟田蚡專權,並且有丞相庄青翟、許昌等政見不同的老臣阻撓漢武帝的作為。
然而,漢武帝一一克服了這些障礙,整合經濟與政權力量,改變軍隊性質(加強針對匈奴作戰的軍隊機動性,主要增加馬匹數量,訓練騎兵),最終完成了宏圖偉業。
兩人的相似之處不僅在此,至少還有如下:
一、兩人之武功足以彪炳史冊,而燦然文治則不足稱道。
秦始皇確立法家為思想主流,漢武帝確立儒家為思想主流——並由董仲舒推揚至於民間層面。
雖然如此,秦始皇直接造成民間最大的浩劫,並讓民間心懷廣泛的悵怨;而漢武帝也在將祖宗基業揮霍殆盡之後,使得漢代進入衰弱與疲憊,並一直衰落下去。
二、在兩人的威權達到人世間之無上境地之後,兩人都將目光轉向長生不死,以突破凡人的極限,而與天地同齊。
兩人都舉行了極其盛大的泰山封禪大典,都豢養方術之士,都有濃烈的迷信色彩。
三、兩人最後其實都對於人間充滿了厭棄情緒,都經常去咸陽與長安之北的北阪腹地,營造並長駐甘泉宮。
身處蒼茫群山之間,俯瞰太陽從東升起,而自西降落,普照腳下的京城。金碧輝煌的萬間廣廈,氣象恢弘、齒鱗櫛比的皇城諸宮,都在明日皎月之下,也在自己腳下——而自己卻度身之外······
四、二帝後期都有丞相坐大並伺機奪權,秦始皇之李斯、漢武帝之劉屈髦,都想辦法讓皇帝對於太子報以不信任,漢武帝還直接逼死太子。
五、在離世之後,空前集中的大權都出現旁落,秦始皇之後,先是李斯專權,不曾料想趙高這隻黃雀在後,最後玩了李斯。而漢武帝之後,政權幾乎全部被大將軍、大司馬霍光所獨斷。
六、兩人都造就了一批千古名將,但是每個名將都是枯朽的萬骨堆積起來的。
最大的不同在於:漢武帝的人生經歷更加完整也更加艱難。秦始皇的基業是前世完全打好的,漢武帝想要完成宏業,則還需要對於社會結構(經濟、政權,軍事)予以整合。
漢武帝最終幡然醒悟,建造望子台——深切地懷念被自己逼死的兒子劉據,頒布《罪己詔》,
意識到讓老百姓休息的必要,也認識到自己一生所為、所求的狂悖····
而秦始皇求仙一直到死,還在外地求仙,至於其結果,或許身首異處,或許羽化登仙、乘風歸去······
偉人的心思與去向,凡人如何猜度呢!
作者邵旭峰: 青年學者、獨立時政評論者。
著作:《來龍去脈看中國》、《兩百年中國——從19世紀中期到21世紀中期》、《世界主要社會形態及走向》。 提出「人的社會的相對論」——社會是外在的社會結構(經濟與政治的雙螺旋線結構)與內在的思想體系(三個方面:自然、社會、「統攝」,三個層次:全民具體觀念知識、抽象出來的理論思想、再抽象得到的民族精神)的雙變合體。
社會時政、歷史文化、軍事動態、國際形勢等各類文章散見海內外媒體,刊載、轉載,必須本人授權。
歡迎關注邵旭峰微信公眾平台——只講真話的高地。公眾號:shxf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