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張自忠將軍,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圖片來源:環球網

第四分隊的藤岡一等兵,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著刺刀向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岡……」這是一名日本士兵的口述檔案,它記錄了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生命中的最後時光。昨天,北碚區烈士陵園管理所主任陳尚利說,這份珍貴的歷史檔案來自南京市檔案館,在張自忠犧牲70周年之際,它首度走出檔案館,現身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將軍英勇,嚇呆日本兵


這份源自日軍《231聯隊史》的珍貴檔案,以日軍官兵的親口講述,再現了張自忠以身殉國的全過程。


「當衝到距這個高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軍官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刻,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陳尚利說,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為國捐軀後,遺體當天晚上被日軍13師團草草埋葬在陳家集(現湖北省襄陽縣內)。18日,張自忠的遺體被找到,當醫療隊人員用酒精擦洗遺體全身時,看到他全身共負重傷7處,最重的是一處洞穿胸部的炮彈傷。


「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眾無一退卻。」最後,日本飛機一彈未投,盤旋而去。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1936年6月,楊靖宇為了與中央紅軍取得聯繫共同抗日,發動了第一次西征,途中西征部隊的前進受到了嚴重阻礙,為了避免損失,7月8日,師部決定化整為零,分三路返回。同年11月,楊靖宇又發動了第二次西征,這時楊靖宇成立了馬隊。「當年這裡有一條河,在飲馬池所在的位置共拴了36匹馬。」講解員說,現在那條河已經沒有了,變成了飲馬池。

殉國時年僅35歲


在密林深處的兩棵大樹後,我們發現了楊靖宇部隊所使用的磨盤,距離磨盤只有10多米的地方,就是楊靖宇部隊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旁邊有一處後建的木製房子,房子陳列了很多與楊靖宇有關的物品,記者看到一張楊靖宇的照片和簡介。楊靖宇,本名馬尚德,1905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的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27年6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到1936年,楊靖宇的部隊已經達到6000人,日偽軍稱他為「紅色毒瘤」,時時刻刻想派兵剿滅他。


在密營內的一個陳列櫃內,擺放著當時抗聯部隊使用過的武器、子彈。1937年11月至1939年末,楊靖宇帶領抗聯部隊在密營成功地策劃、發動了著名的奇襲紅石砬子戰役、柳樹河戰役、火燒木其河老集團戰役和六號橋戰役。1940年初,楊靖宇離開密營赴濛江途中,在今靖宇縣南部的林中被日軍包圍,經過數小時激戰,楊靖宇被叛徒用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35歲。經日軍解剖,發現楊靖宇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雪下的草根為食,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孫立人將軍,新1軍軍長。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淞滬抗戰。在薀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為榴彈所傷,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這是盟軍在第一次入緬戰爭中的唯一一次勝利。1943年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在兩次入緬作戰中,孫將軍指揮得當,殲滅日軍三萬三千餘人,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張靈甫將軍,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戡亂戰爭時被共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趙登禹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駐守北平的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28日,一三二師中將師長趙登禹和他的老上級二十九軍中將副軍長佟麟閣在永定門外大紅門一帶的對日作戰中,相繼戰死,壯烈殉國。


令日寇聞風喪膽的趙登禹將軍身高一米九,勇猛異常,馮玉祥在《公祭徵文啟》中說他「軀幹修偉,負膂力,精技擊」。趙登禹將軍率領的二十九軍大刀隊所向披靡,讓日本人吃盡了苦頭。他還曾隻身打死一隻猛虎,被譽為「民國武松」。


趙登禹生於1899年5月16日,山東省菏澤縣趙樓村人。趙登禹十三歲時拜本縣武術高手朱鳳軍為師,後來精於拳術,善使大刀,能與十餘人對陣,可舉數百斤石磙。1914年十六歲時,聽曾在馮玉祥部當過兵的鄉親說,馮玉祥參加過辛亥革命,帶兵紀律嚴明,不擾百姓,遂與同村少年結伴,千里步行去陝西投奔馮軍。當時馮軍兵額已滿,趙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閣任連長的連隊里當了一名「只管飯,不發餉」的副兵。


馮玉祥帶兵注重武功訓練和文化學習。有武術功底又讀過兩年私塾的趙登禹不久即脫穎而出。兩年後,馮玉祥在閱視操練時,一眼看中卓爾不群的趙登禹。那時趙登禹已長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漢,腳蹬一尺二寸長的大鞋。馮玉祥將他叫出隊列,問他會不會摔跤,敢不敢與自己比試。趙登禹連勝三跤,嚇得同伴們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馮玉祥將趙登禹調到身邊,當了「馬弁」,即警衛員。


1921年,馮玉祥在陝西剿匪時,擺下了「鴻門宴」,要在酒席上擒拿當地匪首郭堅。不料尚未「摔杯為號」,伏兵竟擠倒了屏風,暴露了計謀。就在雙方行將火併之際,趙登禹擒賊擒王,出手制伏了郭堅。因下手迅猛,擰斷了郭堅的脖子。其膂力之大,技擊之精,由此可見一斑。


1918年,馮玉祥駐軍湖南常德時,郊外的德山有猛虎傷人。一次,趙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武松那樣將猛虎打死。事後馮玉祥請城裡的照相館為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後,7月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為紀念。


1933年1月初,日軍侵佔山海關,熱河吃緊,平津危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布防,第三軍團二十九軍擔任喜峰口至馬蘭峪方面的作戰。3月10凌晨,以宋哲元為總指揮的二十九軍的三十七師趙登禹、王治邦、佟澤光三個旅趕到,趙登禹率隊在喜峰口附近與日軍展開肉搏戰,他們手提大刀,殺聲震天,幾處高地失而復得。


喜峰口位於河北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路通南北。漢代曾在此設松亭關,歷史悠久。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後易名喜逢口。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詢問,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因有此稱。


3月12日凌晨開始,趙登禹、佟光澤兩個旅分兩路包抄敵營,拂曉前趙登禹到達日軍特種兵宿營地,大刀隊如神兵天降,痛殲睡夢中的日軍。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


據《中國共產黨遷西縣歷史》記載,從3月9日至3月13日的喜峰口血戰中,殲滅日軍四千餘人。以趙登禹為首的二十九軍大刀隊的神勇使得全國振奮,也震驚了日本,日本國內媒體驚呼「明治大帝練兵以來皇軍名譽,均在喜峰口外被宋哲元剝削凈盡也」。著名音樂家麥新受喜峰口血戰鼓舞,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1937年8月,這首歌在上海浦東大廈首演,麥新親自指揮。現場群情激奮,很快就在全國傳唱開來,至今長唱不衰。


此役中,趙登禹腿部中彈,卻未受重傷。原來,戰前發餉時,一名士兵領到的銀圓中混有一枚假幣,趙登禹即為他調換,並將假幣隨手放入褲袋。正是這枚假幣擋住了子彈。事後,趙登禹還向那位士兵道謝。戰後,趙登禹因功升為一三二師師長,又於次年提升為中將。


1935年8月,第二十九軍被調到北平地區駐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進攻宛平城,第二十九軍奮起反擊。盧溝橋抗戰開始時,趙登禹正率一三二師在河北省河間縣一帶駐防。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南苑指揮官,坐鎮南苑,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的所有軍事力量。7月28日,日軍調集重兵並動用三十多架飛機向二十九軍陣地發起猛攻,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我方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此時,趙登禹臨危不懼,親自率衛士三十餘人,指揮二十九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進行激烈的廝殺。這時,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後撤到大紅門一帶。日軍窺出趙登禹準備退到大紅門的意圖,搶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架起了機槍,以火力封鎖道路。為激勵將士,趙登禹乘坐車子指揮部隊向大紅門方向撤退,不幸的是,當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的御河橋時,車子炸毀,趙登禹身受重傷,警衛勸其立即撤退到安全地方,趙登禹不肯,反而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這時,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使其昏迷過去。趙登禹臨終時,他對流淚的衛兵說:「軍人戰死沙場原為本分,沒什麼可悲傷的。北平城還有我的老母,你去對老人說,忠孝不能兩全,兒子為國犧牲,也算對得起祖宗。」當時,趙登禹年僅三九歲,長子趙學武只有四歲,長女趙學芬才二歲,次女趙學芳尚在母腹未出生。


崇敬抗日英烈的北京龍泉寺老方丈,帶領四名僧人,連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尋得將軍遺體,抬回龍泉寺裝殮。為避開日寇耳目,將靈柩隱藏在寺中八年之久。


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及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等軍政官員,於1946年7月28日烈士犧牲九周年之際,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行公祭大會,並在會前向社會各界徵集誄文、輓聯。馮玉祥等人發出的《趙登禹將軍抗戰殉職九周年公祭徵文啟》,在列舉了趙登禹的抗日功績後,又說他「平生多軼事,人方之姜維斗膽雲」。


因趙登禹生前說過「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這樣的誓言,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園公祭大會之後,趙登禹將軍靈柩於次日由龍泉寺起靈,運至盧溝橋以東兩公里處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1946年11月25日,當時的北平市長何思源(山東菏澤人)簽發了《府秘字第729號訓令》,將市區三條道路命名為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張自忠路,以紀念抗日英烈。新中國成立後,保留了這三處地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呂正操


傷亡1:10,打得日軍聞風喪膽


1942年,岡村寧次集中日偽軍共5萬餘人,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野蠻的「五一大掃蕩」。6月12日清晨5時,冀中機關、部隊進駐掌史村。


飯剛剛做熟,村口突然響起一陣爆炸聲,偵察參謀報告,敵人在村南邊修建碉堡,三十幾個敵人被我們的前哨給報銷了一半。「亂彈琴!」呂正操發火了,「怎麼能隨便暴露目標呢!」


呂正操立即決定和敵人打「蘑菇戰」、「頂牛戰」:不許出擊,敵人不到跟前不開槍,沒有上級許可不準使用重機槍和迫擊炮!只用輕武器誘敵。


敵人果然上當,以為不過是「土八路」,糾集了二三百人連工事都沒挖就上來,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中午前後敵人來勸降,吹噓「你們已被5000皇軍」包圍,呂正操輕蔑地說:「老子是準備打10000人的!」


傍晚時分,呂正操抓住戰機,迅速使用重武器出擊,敵人措手不及,呂正操帶領機關成功突圍。這場戰鬥將軍以一個團的兵力保衛了領導機關2000人安全突圍,我軍僅僅傷亡46人,而斃傷日偽軍估計在500人左右!中央軍委特地致電嘉獎,並把掌史村戰鬥譽為「平原游擊戰堅持村落防禦戰的範例」。


日軍從此對呂正操三字聞風喪膽,數次巨額懸賞將軍頭顱,但每次進攻都被將軍擊敗,不得不發出「心服口服」的哀嘆。

盤點: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



1939年在平西馬蘭峪的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副司令員白乙化 圖片來源:環球網


從小立志 20歲武裝救國


在密雲縣黨史辦公室里,副主任林振洪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傳奇的白乙化。「他人長得很帥氣,年紀輕輕,滿臉的絡腮鬍子。7歲入學,10歲能詩,19歲入黨,戰功赫赫,人稱『小白龍』,這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名號。」


在民間各種的傳說中,白乙化的豐功偉績或多或少也被神話了,「就是因為他造福密雲,所以密雲人民永遠記著他的好。」林振洪告訴記者,白乙化,字野鶴,滿族人,1911年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石場峪村。中學讀書期間,因帶頭組織罷課反對校長任意上漲學費、開除進步師生,曾被學校給予記過處分。後又帶領同學「抵制日貨」,參加「不買洋貨要買國貨」的愛國宣傳活動。「從小就有一顆愛國之心,也頗顯其領導風範。」


1928年中學畢業後,白乙化立志武裝救國,考入瀋陽東北軍教導隊,不久升入東北講武堂步兵本科。1929年,因不滿軍閥混戰,離開講武堂到北平入弘達中學補習,同年秋考入北平中國大學。在大學讀書期間,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大量進步書刊,1930年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淪陷。白乙化滿懷激憤,向校方提出抗戰申請,其中寫道:「大敵當前,還能有心求學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吾當先去殺敵,再來求學。如能戰死在抗戰殺敵的戰場上,余願得償矣!」這也標誌著他軍旅生涯的起步。


1931年秋後,白乙化隻身返回遼陽,組織起「抗日義勇軍」,任司令,號稱「平東洋」。他率領這支抗日隊伍轉戰於遼西、熱東,在鴿子洞、溝幫子火車站、凌源鎮等地給日偽軍以有力的打擊,隊伍也迅速擴展到3000餘人。「小白龍」——這個義勇軍戰士送給白乙化的綽號從此流傳開來。


戰功赫赫 30歲血灑疆場


隨後幾年,白乙化參加了1935年「一二·九」運動,後又奉共產黨的指示,赴綏遠省和碩公中墾區(也稱東北義勇軍墾區)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白乙化積極籌備組織武裝暴動,成立「抗日民族先鋒隊」。1939年4月,白乙化奉命率部挺進到平西抗日根據地,抗日民族先鋒隊與1938年冀東暴動中誕生的抗日聯軍合編為華北人民抗日聯軍。1939年底,華北抗聯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


1940年春,為了完成冀熱察軍政委員會提出的「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三位一體戰略任務,白乙化奉命率十團挺進平北,創建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


「白乙化打到哪裡,哪裡就有勝利的槍聲。在豐灤密地區,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位白團長,他還曾用步槍打下過敵人的飛機。」林振洪告訴記者,「也就是在這片他保衛的土地上,1941年率兵與日軍在鹿皮關激戰時,白乙化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


白乙化創立「豐灤密根據地」


所謂「豐灤密根據地」是指密雲縣白河以西的山區,現在的豐灤密抗日聯合政府遺址位於密雲縣卻甲山鄉牛盆峪村北黃花頂上,海拔900多米,地名叫臭水坑。


1940年,白乙化從十團抽調40多名幹部組成地方工作團,與上級黨委派來的工作組一起深入雲蒙山區、白河兩岸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政權,當年6月建起豐灤密聯合縣。


「在豐灤密地區,白乙化帶領他的團,打了很多場硬仗。毀鐵路、攻車站、燒大橋,外圍牽制敵軍力量,內圍摧毀偽保甲政權,建立抗日村政權和救國會、自衛軍、兒童團等群眾抗日組織。」林振洪介紹,白乙化的部隊來到平北地區,幾乎把這裡的敵軍搞得雞犬不寧。豐灤密根據地的創建,像一把尖刀插在偽滿和偽華北的接合部上,引起敵人的極度不安。


隨後,4000餘日偽軍對豐灤密發動了為時78天的大「掃蕩」,妄圖一舉吃掉十團,摧毀豐灤密。面對強敵壓境,白乙化制定了敵進我退,到外線去打擊敵人,開闢新地區的「反掃蕩」戰鬥方針,最終取得了勝利。

您可能感興趣

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兩大抗日名將是誰?
中國抗日的王牌軍,所到之處令日軍聞風喪膽
此國比日本狠十倍,殺17萬日軍戰俘,令日軍聞風喪膽
抗戰時日軍最懼怕的中國兵種,遠征軍的這個兵種令日軍聞風喪膽
讓日軍聞風喪膽將軍,能將日俘虜教育成八路軍,被日軍膜拜為天神
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將領,他的軍隊一到,日軍官嚇的口吃:死了死了
直擊抗戰時中國大刀隊,曾讓日軍聞風喪膽
粟裕最就服他,此人是抗日悍將,岡村寧次眼中釘,日軍聞風喪膽
蔣介石麾下五大虎將 抗日戰爭中如何打得日軍聞風喪膽
民國時兩大彪悍土匪,一個抗日後心術變異,一個令日軍聞風喪膽
此人是抗日英雄,令日軍聞風喪膽,為何被解放軍槍決?
抗戰中十支讓日軍聞風喪膽的部隊
抗日戰爭中「戰神」級武器:十萬隻捷克式機槍 打的日軍聞風喪膽
此人活了103歲,是抗戰殲滅日本鬼子最多將領,讓日軍聞之喪膽
二戰時期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將軍,在世的只有這一位!
這個美軍兵種傷亡率高達90%,卻讓日軍聞風喪膽!
他是蔣介石的「帶刀侍衛」,主動請纓抗日,打造的鐵軍讓日軍聞風喪膽
讓日軍聞風喪膽的名將,游擊戰鼻祖,死後僅留一墓異常冷清!
中國最強的一支部隊,打的日軍聞風喪膽,不是川軍和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