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太后點狀元,只看名字不看文章

慈禧太后點狀元,只看名字不看文章

摘自《魚羊野史》

慈禧太后點狀元,只看名字不看文章


作者: 高曉松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4-4-1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1904年的今天,中國舉行了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從此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宣告結束。關於科舉考試,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我個人覺得應該算九一開吧,九成是功勞,一成是弊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只有利沒有弊的,弊端肯定是有的,我個人覺得整個科舉制度在人類歷史上、在人類的政治智慧上,都是功遠遠大於過的。


中國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在 1904年舉行,可以說這一次已經不像那麼多年來,尤其是唐宋時代的科舉考試那樣重要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時,日俄戰爭都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戰了,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就被列強打得抬不起頭來,整個國家都是暮氣沉沉的狀態,清王朝已是搖搖欲墜了。所以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遠沒有過去那麼輝煌,完全像開玩笑一樣選出了最後一位狀元。


大家知道當時還是慈禧太后當政的時期,她的文化水平並不高,最後科舉考試前十名進士的卷子呈給慈禧太后,由她御筆欽點,因為歷史上狀元、榜眼、探花一直都是由皇帝御筆欽點的。慈禧太后欽點狀元的時候就像開玩笑一樣。她不管文章的好壞,只看考生的姓名。當她看到內定第一名的考生叫朱汝珍時,心中便老大不快。


大家知道明朝是朱姓的天下,清朝是打敗了明朝後才建立起來的,而且清朝時一直有各種反清復明運動,所以一聽這人姓朱,慈禧太后就覺得太不吉利了,說怎麼能姓朱呢,這個人當狀元不行,堅決不行。再一看這人是廣東人,那更犯忌諱了。慈禧太后一向痛恨廣東人,因為康有為就是廣東人,是她最恨的人,孫中山也是廣東人,是她痛恨至極的人。她一看這哥們兒是廣東人,更不行了,就直接把卷子給扔了。然後再看看排第二的人,字跡娟秀,名叫劉春霖,那 年正好是中國大旱,慈禧太后一想:「春霖——春霖就是下雨的意思,我們中國正好大旱,這名字叫劉春霖,祥瑞祥瑞……」於是直接欽點了狀元。這劉春霖就這樣當了最後一個狀元。

慈禧太后點狀元,只看名字不看文章


當然到了那個時候,科舉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西方的教育體制已經在中國開始建立,世界潮流也浩浩蕩蕩向前,已經不是當年了。但我想說的是,這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應該說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人類的政治智慧,在全球其他文明體系里都沒有產生這樣的一套人才選拔制度。


馬克思在不太了解中國的情況下說過這樣的話:奴隸社會後面就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後面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其實在中國應該說,封建社會在秦代或者漢初之後就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封建社會講的是按等級分封的貴族世襲統治,中國只有在周朝時才是典型的封建社會。那時由最高統治者天子將疆土分封給許多貴族,從而建立起眾多諸侯小國,以世襲的方式進行統治,這才叫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在歐洲一直延續到近代,這是因為歐洲沒有實行科舉制度,所以並沒有形成普通人的向上通道。今天大家特別熱衷於討論社會向上的通道有哪些,比如高考是不是普通人向上的通道,公務員考試是不是普通人向上的通道,等等。


一個國家的人民,怎麼才能有凝聚力?一個國家,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如何讓大家形成共同的信仰,不分裂?這些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形成凝聚力需要具備兩個因素,一個就是大家有共同的信仰,這個共同的信仰其實就是你要考什麼、大家學什麼。你考四書五經,大家就學四書五經,當然那裡面都是忠孝禮義廉這一套,大家十年寒窗苦,專讀聖賢書。即使在交通、通信很不發達的情況下,中國也沒有像西方那樣分成那麼多小國,因為不管你在遙遠的廣東南海當官,還是在天子腳下的京城,你都是學這套東西長大的,所以你心中信仰的不外乎儒家的那一套道理——忠君、愛國、做一個正人君子(即正直的知識分子)等等。 所以說通過科舉考試強行給大家洗了腦,這是能夠形成共同信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慈禧太后點狀元,只看名字不看文章



再有一個就是向上通道,在西方叫作 social ladder(社會階梯),就是你怎麼愛這個國家,你為什麼愛這個國家。西方為什麼分裂成那麼多小國,因為大家並不愛這個國家,大國也好,小國也罷,國家 跟我有什麼關係?西方都是貴族之間通婚,然後生兒育女,生的孩子不夠,再遠遠地通婚。統治者都是公爵,最小也得是伯爵、侯爵,這些人到處統治,跟我們老百 姓有什麼關係?所以在西方的歷史上,唯一的向上通道就是通過軍功、通過戰爭。


羅馬帝國最終崩潰就是因為統治者最後也沒想出來,這麼大一個帝國的人民,怎麼才能通過 social ladder進入上層,無法產生凝聚力。從愷撒大帝開始,羅馬帝國就只剩下一條普通人的向上通道,那就是戰爭。最後只能走上窮兵黷武、民窮財盡這條絕路, 這個帝國就崩潰了。所以龐大的軍事帝國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它的向上通道是戰爭,是武力,人民沒有向上通道,形不成一個大帝國的強大的凝聚力,於是就分裂成 很多小國。而中國因為有這個科舉制度,你在廣東也好,你在甘肅也好,你在東北也好,不管你在哪裡,這套體制給你提供了向上通道,你就會覺得這個國家是屬於 我們的,就會有歸屬感,就會去努力。

所以中國從隋朝開始建立了科舉制度之後,幾乎再也沒出現過全部由貴族統治的朝代,元和清出現過貴族當宰相,而在其他所 有朝代,絕大多數的宰相都是平民出身,更不要說其他的部長——尚書以及各省的巡撫了,大多數官員都是平民出身,都是通過考試上來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階 層,就是官僚階層,或者叫士大夫(即知識分子)階層。這個階層一直統治著這個龐大的國家,中間不管這個國家怎麼分裂,最後都能凝聚成一個大國。


我覺得科舉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有智慧的制度之一,它建立了一套官吏分開的制度,人們必須通過考試中了進士才能做官(當然也有舉人做官的,海瑞就是舉人)。如 果你沒有通過考試,你就只能是個吏,一般而言吏是永遠做不了官的。比如中國歷史上宋江就是個吏,不可能說明天縣太爺死了或者調走了,宋江就升上去,從一個刀筆小吏變成縣太爺,那不行。縣官以上的所有官都必須通過考試上來,否則只能是吏,而且吏永遠都是吏,這裡面有一套嚴格的制度。


我覺得官吏分開是非常好的 一種制度,如果官可以由吏一直升上來,那基本上做官的都會是本地人,由本地人管理自己,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分裂。而科舉制度中官全部都要通過考試,考上之後 再分配到各地去,他們不是本地人,這樣就都是外地人來當地做官了。但不是本地人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他不了解這個地方,那他怎麼管理這個地方呢?於是就由 本地人來做吏,外地人來做官,這樣整套制度的設計其實是非常先進的。


今天西制度,就非常像中國科舉制度中的這套官吏分開的制度。西方現在是民選 官,然後官任命吏,吏可以當很久,但官有任期,官和吏永遠是分開的,不能說這官沒了,吏升上來當這個州的州長或者當市長,那不行,還得大家重新選舉,就像 我們要重新考試一樣。所以科舉制度是非常先進的一套制度,這個應該說是中國歷史上以政治智慧,而不是以軍事能力,維持一個大帝國的重要手段,先前一直維持 著應該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大帝國。其他靠軍事手段維持的大帝國,包括羅馬、蒙古、奧斯曼土耳其、西班牙等等,最後都崩潰了,因為他們都沒有建立這樣一套非常優秀的充滿智慧的政治制度。

慈禧太后點狀元,只看名字不看文章



這裡還要特別跟大家分享幾件有意思的小事情,一個就是大家知道的猶太人,他們在世界各地堅守了兩千年,一直都沒有被同化。當然這也是因為世界各國都沒有給猶太人一個 social ladder,也就是向上通道,所以他們融不進去。


猶太人在歐洲兩千年始終沒有被賦予分配土地的權利,大家知道猶太人很會經商,也很有文藝才能,其實這都是因為這些人不能幹別的,因為沒有土地,他不能種地,只能去經商、搞文藝。唯獨到了中國之後,由於科舉制度對他們一視同仁,猶太人便逐漸融入了這個社會。 宋代有一支兩萬多人的猶太人隊伍從中東一帶輾轉來到開封。起初幾百年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名其宗教為「一賜樂業」(「以色列」的 諧音)。由於中國人對他們從不歧視,只要他們學好儒學經典,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做官當老爺,上升到統治階層,所以鴉片戰爭後,來華歐美人士前去調查時,發現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融入當地社會了。到20世紀時,他們的後代雖然還能從長輩口中知道自己是猶太人,但是風俗習慣與周圍人群已經沒有什麼不同了。猶太人從不被同化的歷史第一次在中華大地上被改寫了。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這科舉制度對於一個強大的國家的凝聚力是多麼重要。


另外再跟大家說說唐代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大詩人都跟科舉有很有意思的關係。李白因為他爸爸是商人,所以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在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都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所以參加科舉考試的成員主要是號稱「耕讀起家」的鄉紳,而住在城鎮的商人與工匠是不能前去應試的。由於那些當官的鄉紳在退休回家後往往會捐資助學辦私塾,讓本家族的子弟也走讀書做官的路,所以古代鄉間的教育水平並不比城鎮差,甚至還會超過城市,一直到現代才變成城市裡的教育水平超過鄉村。中國的科舉考試基本都是鄉村的孩子們來參加,而城市裡商人的孩子是不允許考的,因為商人唯利是圖,朝廷就覺得你來當官不好。李白特別倒霉,就因為這個沒能參加科舉考試。


另外一位大詩人杜甫倒是去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杜甫當時趕上的主考官正好是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明皇時代的宰相,是有史以來心眼兒最小的一個官。那個時候他當主考,居然創下了一個都沒錄取的科舉歷史紀錄,杜甫和高適兩位大詩人就是因為他當主考才誰都沒有考上的,但是也挺好,雖然兩個人沒有當成官,卻成了兩個大詩人。

慈禧太后點狀元,只看名字不看文章



第三位大詩人是白居易,白居易也參加了科舉考試,但他非常像現在的高考移民。當時的科舉制度也是朝廷經過諸多考量後才決定實行的,不會讓它變成只憑文章好壞的一刀切制度。朝廷也希望代表不同地域的人能夠從考試中被選,不能只錄取文化水平最高的某一個地方的人,否則幾乎所有的狀元進士都會是江浙一帶的人,因為那邊的教育水平最高。因為大家在一個統治階層,不能全是某一個地方的人。所以當時的科舉考試分過南北榜,各地錄取率不同。白居易本來籍貫在山西, 最後利用家裡的關係,就跟今天的高考移民一樣,把戶口調到了宣城,因為這邊名額多,這叫「冒籍」。後來白居易通過這種方式通過了鄉貢考試,被推舉去長安考 進士,他一舉考中,從而開始了仕途生涯。


- END -


近 期 熱 門


推薦|周爆 | 影評 | 訪談


娛樂 | 書評 | 專欄|精選


毒藥App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上的內容平台,每天提供高質量影評書評,同時打造兼具專業性與年輕化的寫作群體。

您可能感興趣

誰說殿試第一就是狀元的 看看這些只靠名字排名就當上的狀元
明朝最幸運的狀元,因為名字太仁義,就被朱棣點為狀元!
看千遍也不厭倦的是《你的名字》
小孩子不要看《你的名字》!
高考沒中狀元,看看是不是因為你的名字取的不好
对「看不懂」说不!《你的名字》事件时间线整理
寶寶叫什麼名字好?看看這些名字鬧的笑話!
對「看不懂」說不!《你的名字》事件時間線整理
網友說她名字值幾個億,我不相信,看到名字我懵了
沒看過《你的名字。》就不配混二次元!你咋不上天呢!
聽說,你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看?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因為「名字好聽」被慈禧欽點為狀元!
1分鐘查到你的韓文名!快來看看你的名字夠奇葩嗎?
名字取的好 狀元跑不了:名字的悲喜劇
看過很多遍《你的名字》,卻不知道這些事
寶寶取名如何不落俗套?這些名字或許是你想要的!
我的名字叫最愛二次元,你的名字是?
那些被名字坑了的動漫,真的看到名字都不想看劇了
故事:半夜女人叫名字!別人看不見,只有他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