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先生,走好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澎湃新聞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對這一消息進行了確認。


楊絳先生即便近百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尤其是整理出版了錢鍾書數十部遺著。


這位為人治學皆堪稱完美的世紀老人可謂功德圓滿

感動讀者的「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在天國團聚了。


拾文化曾在今年2月和5月分別發過兩期楊絳先生主題文章,今日再發,以表達對先生的崇敬和紀念之心。


—— 編者按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


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這我願意。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後。


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麼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


鍾書百計勸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


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


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


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間省略若干)


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


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


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後,真的全都修好。


鍾書叫了汽車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我吃。


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麼驚奇。


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後,圓圓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


坐冷板凳的書獃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做繩子使用。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我在融洽而優裕的環境里生長,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嚴肅認真地考慮自己「該」學什麼。


所謂「該」,指最有益於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輩子。我知道這個「該」是很誇大的,所以羞於解釋。


父親說,沒有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我卻不放心。只問自己的喜愛,對嗎?


我喜歡文學,就學文學?愛讀小說,就學小說?父親說,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可是我離家一學期,就想家得厲害,每個寒假暑假都回家。


第一個暑假回去,高興熱鬧之後,清凈下來,父親和我對坐的時候說:「阿季,爸爸最近鬧個笑話。」我一聽口氣,不像笑話。


原來父親一次出庭,忽然說不出話了,全院靜靜地等著等著,他只是說不出口,只好延期開庭。


這不是小小的中風嗎?我只覺口角抽搐,像小娃娃將哭未哭的模樣,忙用手捂住臉,也說不出話,只怕一出聲會掉下淚來。


我只自幸放棄了美國的獎學金,沒有出國。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今天我終於到了擁有一種固定的「生活場」的狀態,半生的經驗告訴你應該怎樣的生活,怎樣的生活才淡雅野趣,這樣的生活由我一人營造,在我與天、我與地、與書、與時間、與散淡的空氣之間構築的生活場,而這樣的生活場必須要由野茶的參與,將飲茶,每一天,我的生活都要由濃到淡地進行下去。


日本人的茶文化應該源自中國,但它至今保留了中國那種悠古高雅的禪意,兩個人對飲,只喝茶,不講話,因為講話會破壞茶所營造的空靈。


人到中年,我已不能釋杯,只是杯中不是酒,而是茶,不是龍井碧螺,是一種來自深山野地的野茶而已,凡物荒野到濁香處便有了禪味,飲茶是一種開啟、一種隨緣、一種散漫間的寄託,人畢竟需要一些寄託,如果這種寄託僅僅是茶,而且是野茶。


終於,茶和我都找到了融解自己的水和味。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


在大的時代里,個人正如一葉扁舟,唯有隨波逐流,偶爾的諷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靜地一步步走向墳墓而已。


命運於此,並不是一個悲劇,不過是巨大的諷刺。


再過幾天,是默存虛歲六十生辰,我們商量好:到那天兩人要吃一頓壽麵慶祝。再等著過七十歲的生日,只怕輪不到我們了。


成天坐著學習,連「再教育」我們的「工人師父」們也膩味了。


有一位二十二三歲的小「師父」嘀咕說:「我天天在爐前鍊鋼,並不覺得勞累,現在成天坐著,屁股也痛,腦袋也痛,渾身不得勁兒。」


顯然煉人比鍊鋼費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項苦功夫。


我想到解放前夕,許多人惶惶然往國外跑,我們倆為什麼有好幾條路都不肯走呢?思想進步嗎?覺悟高嗎?


默存常引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只是捨不得祖國,撇不下「伊」 ——也就是「咱們」或「我們」


儘管億萬「咱們」或「我們」中人素不相識,終歸同屬一體,痛癢相關,息息相連,都是甩不開的自己的一部分。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


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人死了,好人的靈魂升天。


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人,靈魂受到了該當的懲罰,或得到充分的凈化之後,例如經過煉獄裡的燒煉,也能升天。


我認為這種考驗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


有人生在富裕的家裡,又天生性情和順,生活幸運,做一個好人很現成。若處境貧困,生性頑劣,生活艱苦,墮落比較容易。


佛家輪迴之說,說來也有道理。考驗一次不夠,再來一次。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


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麼呢?當然,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都不屬我自問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


不過,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麼價值。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不是說,「留下些聲名」嗎?這就是說,能留下的是身後之名。但名與實是不相符的。


「一將成名萬骨枯」,但戰爭中奉獻生命的「無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與愛戴。


我國首都天安門廣場上,正中不是有個「人民英雄紀念碑」嗎?人世間得到功勛的人,都有賴無數默默無聞的人,為他們做出貢獻。


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他們活了一輩子,就毫無價值嗎?


從個人的角度看,他們自己沒有任何收穫,但是從人類社會集體的角度看,他們的功績是歷代累積的經驗和智慧。


人類的文明是社會集體共同造成的。況且身後之名,又有什麼價值呢?


聲名,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絕對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寧願飲鴆就義,不肯苟且偷生。


因信念而選擇死亡,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於基督之死。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頭來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屍體,人生一世,還說得到什麼價值呢?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匹夫匹婦,各有品德。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


俗語:「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價值。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


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價值觀,而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人類天生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統治者只是借人類對神明的敬畏,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儀式。虔信宗教的,不限於愚夫愚婦。


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誠,遠勝於愚夫愚婦。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佛家愛說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


佛家否定一切,唯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


「若復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得如是無量福德……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為什麼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像。


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說,需有經久的鍛煉。如能把信仰傳授於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


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


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

我們仨,從此再無生離死別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蘭德原作 楊絳譯


現在購買,隨書附贈精美筆記本。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不是為了生計,誰都不想冒著生離死別的決心離開故鄉!
為什麼有的人從來沒有說過要離開,而一旦說出口,就是生離死別?
當生離死別真到來時,我們該怎麼去告別
和媽媽從未謀面就要生離死別,她不甘心
和媽媽從未謀面就要生離死別,她不甘心!
我曾離死亡那麼近,那麼需要愛和幫助,可你卻不知道
童年生活本該是美好的,但這些兒童經歷的生離死別,讓人潸然淚下
海賊王生離死別,當初分手的時候誰也不知道再也不會相遇!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少生離死別;而且你是知道吃水果可以瘦臉,但是卻不知道吃什麼水果
悟空牌還能打多久?恐怕是在你看到孫悟空和紫霞生離死別,卻無法落淚的時候
媽媽出門,娃哭成生離死別!我這樣解決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該怎麼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並不是生離死別
貧困地區孩子的眼神,苦難讓他們過早的品嘗生離死別
面對愛犬的生離死別,你我皆普通人
一旦得了這些毛病還不戒煙,那可能就離死不遠了
歪果仁的熊貓痴迷症又犯了,最近美國人正忙著和這隻胖達「生離死別」
他竟然只花八塊錢就從地獄歸來!不要等到生離死別才後悔!因果福報實在不可思議!
還不快認清這些食物,如果誤吃,你可能就離死亡更近一步,太可怕
這個女子每天都要面對生離死別,她是安樂死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