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簡介
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對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時間概念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帝王有:炎帝、黃帝、少昊(玄囂)、顓頊、帝嚳、帝摯、堯、舜。
目前史學界沒有「下古」的概念。至於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線,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根據目前最高史學權威《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22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劃分是以秦皇朝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滿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種說法,是採用歐洲歷史的學說,世界上古史是世界範圍內的原始社會與奴隸制社會發生、發展和衰亡的歷史。而歐洲的奴隸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為標誌的。故此,第二種說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後是中古史。由於我國對上古、中古的劃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劃分問題,即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到現在還沒有最後確定。所以,暫時,我們就以《中國通史》為準了。
我國古書記載的上古確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的開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1989年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出版,避開了古史分期問題,代之以時間意義的「上古時代」、「中古時代」。 白壽彝在題記中說:「從歷史發展順序上看,這約略相當於一般歷史著述中所說的奴隸制時代。但在這個時代,奴隸制並不是唯一的社會形態。我們用『上古時代』的提法,可能更妥當些。換言之,可以簡單歸納為:遠古時代:五帝 上古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中古時代:秦漢至清。
民族起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當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華祖先的文化。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統一和連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展當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國也曾經被外族統治過,但是,不是我們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文明,相反的,中華文明是一種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總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們所同化,融合,使我中華文明更趨先進,更具活力。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們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蜡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姓姬(或雲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串,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後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相傳堯的末年,洪水泛濫,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而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導的方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黃帝,女媧,神農,唐堯、虞舜、夏禹政治:
傳說伏羲氏時官都以龍為名,稱青龍、赤龍、白龍、黑龍、黃龍。後來的神農氏以火名其官,黃帝以雲名其官。這些情況說明,一直到黃帝時,其政權組織都極為簡陋,實際上是部落頭領議事會。傳說,帝顓頊時設五行之官,以及負責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負責治民的北正之官,這才有了政權組織的雛形。帝堯時,傳說已有三公六卿百執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諸侯的四岳,以及州、師、都、邑、里、朋、鄰的各級地方組織劃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長官。帝舜時,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中朝職官。顯然,堯、舜時職官體制的傳說,有許多後人附加的內容。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堯、舜當時已經有相對成形的職官體制。
經濟文化
從考古的發現,中國農業的產生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國家之一。從炎帝神農氏的傳說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區的農業已經脫離原始生荒耕作時期,進入鋤耕階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堯舜時任濃官,是最早種稷的人。
伏羲氏在書契的傳說,表明在五千年前,圖像已經由逼真向線條化演變,並有表意文字。黃帝時的蒼頡對文字予以改進,出現了假借字。
社會生活
五六千年前,先民已經開始以葛、蠶絲製成衣服。(絲綢受歡迎的程度歷久不衰,中外聞名。)在上古時期,中華文明的科學發展有:
天文學:
是中華文明史上發達極早的知識部門之一。主要的原因是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社會生產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而農業的生產對季節有很強的依賴性,所以,僅從為了確定季節這一點來看,人們就已經絕對地需要天文學。重要的發展有:
一、物候的觀察和初始的年歲季節概念。也就是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活,活動現象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二、天象物候歷。也就是通過天上的星象的變化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三、記日法的發明。物候歷是一種粗疏不定的曆法。記日法的發明什麼時代已無從知曉。《史記.五帝本記》說:「黃帝……迎日推策」。「策」是一種小竹木片。迎來一次的日出,就移動一根竹木片。記日法的發明中,以天干記日法影響最為深遠。所謂天干記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逐日依次用一個字來標記一天。這個方法後來和地支結合成為干支記日法,它一直延續使用到現代,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極有特色的部分。
四、朔望月的觀測和陰陽合曆。除了太陽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矚目的天體。有了記日法之後,月亮的圓缺周期(天文學上稱為朔望月)兩個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
五、方向確定中的天文知識。也就是依靠對太陽的觀側。起先人們把日出時的方向稱為「東」,日落時稱為「西」。






※上古時代是什麼時候?
※白鬍子的死代表舊時代的終結,新時代是黑鬍子的時代?
※古代宋朝的黃金時代
※《小時代2青木時代》經典語句
※夸克時代來啦
※舊時代的郁亮,新時代的王石
※裸婚時代經典語錄,裸婚時代經典台詞,裸婚時代經典對白
※小時代經典語錄,小時代經典台詞
※齊白石的時代
※裸婚時代經典台詞,裸婚時代台詞
※小時代3刺金時代經典語錄
※夏商周這三個朝代,為何會被稱為上古時代?
※復古紅的沉澱之美時代
※古寫經,斷簡,4行,中唐 奈良時代,極上品
※秘魯上古時代祭祀嗨葯:致幻仙人掌
※余英時談《啟蒙時代》
※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新時代來臨
※時代的印記
※後董卓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