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血荒不斷,中國人為什麼不願意獻血?

血荒不斷,中國人為什麼不願意獻血?

血荒一直存在,在偏遠貧困的農村地區,有償獻血的觀念和龐大的賣血群體也從未消失。

血荒不斷,中國人為什麼不願意獻血?


自80年代後期,為完成「計劃獻血」的指標,地方政府官員鼓勵農民賣血。早期的血販曾在供血者與血液中心之間,光明正大地承擔「中間商」的角色。


官方與血販合謀的「血漿經濟」,導致的大規模病毒感染,這是血庫及血液中心形象在中國人心中崩塌的起點。1992年,河南省衛生廳與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簽訂承包經營合同,目標竟陡然超過歷年最高水平兩倍之多,試圖超額完成計劃獻血的指標。其下轄各地疾控部門、衛生部門、醫院,藥廠,甚至血販個人開辦的非法的采血站大規模湧現,1993年時駐馬店地區有33家商業血站,而信陽地區則上百家之多,採集來的血液再倒賣給醫院和藥廠。低成本的「血漿經濟」使得農民「增收」,同時地方政府完成獻血指標,還養活了一批血販,被視為帶領農民貧困人口脫貧的動力產業,從15歲到60多歲的農民紛紛加入這場「以血致富」的大運動。


在血液市場中,采血分為全血 和成分血 兩種,而成分血 中血漿供給主要就是來自計劃時代農村的有償獻血「傳統」。血漿從獻血者的全血 中分離提取,其他部分重新輸回獻血者體內。為了加快采血速度,往往會將前一位供血者分離出的不需要的成分血 ,直接輸給下一位供血者。因此,血漿提取曾是血液市場病毒傳播的重要載體。南京醫科大學研究者高小飛等人的研究發現,在中國血漿捐獻者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是捐獻全血 的三倍。


在早期的血漿買賣中存在大量不衛生、不規範的醫務操作,例如使用非一次性靜脈輸液器,甚至將多人的血液直接混合、降低提取血漿的成本等等。1994年河南省因輸血爆發傳染性病毒包括艾滋病毒、肝炎的擴散,致使成千上萬人死亡,其中一部分活下來的病毒攜帶者背井離鄉,結婚生子,形成了中國國內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艾滋病毒爆發後,政府關閉了河南的個人商業血站,並在1998年頒布《獻血法》,禁止血液買賣。政府為填補血液供應缺口,要求國企員工、學生以及軍人義務獻血。

直到今天,美國的無償獻血中心依然會在獻血前的調查問卷中,嚴格限制當年在河南、貴州等省份出生或生活過的中國人他們的獻血資格。直到2004年,中國才開始真正實行自願的無償獻血制度。同年,河南省因血漿捐獻感染HIV的人數超過25萬,加上吸毒感染者佔到HIV感染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2002年11月 30日北京地壇醫院內河南兩位因賣血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AP艾滋重災區的河南血站被關閉後,血販前往更偏遠、貧窮的廣西、貴州等地,開闢了新的供血源。2004年貴州有23個血漿站,到2006年增加到25個,提供了全國40%的血漿供給,儼然成為中國最大的血漿供給源。然而,商業血站的不衛生操作無法遏制悲劇的再次發生。2006年1月,貴州省公開衛生數據顯示,乙類傳染病(HIV、乙肝等)的發病率、死亡人數和致死率分別增長了21.36%、65.38%、36.28%。同年,貴州當地政府因肝炎擴散,關閉了所有商業血站。隨後政府敦促商業血站改善衛生環境,2007年又重新開張,所有權合法轉移到了製藥公司手中。


重新整頓後的商業血站,降低了病毒感染的風險,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職業賣血者。他們在《獻血法》所規定的最低時間間隔——每半個月獻一次血漿。耶魯大學研究者陳曦(音譯)選取了貴州省2006年尚未參與賣血、2009年參與賣血後的2507個樣本,研究發現,一方面職業賣血者靠血液買賣的收入養活家庭,2007年為了穩定漿源,貴州省製藥公司所屬的商業血站營養費提高到每人140元,一月兩次,一年月約3000元收入,比當年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還略高一些。另一方面陳曦通過對比發現,長期為商業血站供血,對職業賣血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包括體力衰退和更高的肝炎感染率。頻繁地獻血,讓這批職業賣血者很難再回到體力勞動中。


2012年衛計委的《血站管理辦法》禁止製藥公司從公益性衛生機構買血、提取血漿,表面看似阻斷了血漿的主要供應來源,商業驅動下的血漿買賣依然在血液黑市悄然流行。


短短几年間試圖建立可以滿足供血需求的無償獻血制度,無益於痴人說夢。時至今日,占多數人口的農村無償獻血率遠低於城市,據於2010年合肥市《無償獻血登記表》的統計結果,在擁有31.8%農村人口的合肥市,僅有1.6%的無償獻血來自農民。另一非省會城市南昌市佔總人口 54%的農村居民獻血比例只有3%。除了在農村流通的采血車相對城市較少的客觀條件,更重要的原因是有償獻血的意識和大規模賣血者一直存在。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1年中國無償獻血人數佔總人口0.9%,遠遠低於同期美國(6%)、日本(7%)及歐美等其他國家平均水平(4.5%),而台灣在1974年就已達到5%。世衛組織認為,無償獻血人數佔到國家總人口的1%-3%才能滿足基本的供血需求。


2008年5月15日四川地震後,獻血車上的護士在準備采血。/AP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它成為了國有企業的出資人和管理者;新的國企體制也應運而生,發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對中央直屬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開始實行年薪激勵考核,並逐步引入長期激勵機制。從此,廠長們正式改名為高管。


邊緣貧困地區的供血者被商業血站掏空,流向血液製藥產業。只有在公益性衛生機構的無償獻血用於臨床醫療,農村無償獻血率奇低,城市成為了無償獻血的主要來源。流動在城市角落的采血車,主要採的是全血 ,用於普通人的臨床醫療。作為無償獻血的主力,城市獻血者在無理的獻血規則、落後的獻血條件、惡劣的獻血環境面前望而卻步。不僅求血者面臨 「血荒靠血販解決」的殘酷現實,獻血者同樣面對著落後別國幾十年的無償獻血制度。2012年之前,《獻血健康檢查要求》規定初次獻血者的年齡不能超過50歲。


為解決龐大的血液供應缺口,2012年衛計委通過新的《要求》,獻血者年齡上限更改為60歲。國際通行的獻血年齡上限是65歲,美國則沒有上限。事實上,獻血者的年齡限制並沒有科學依據。美國紅十字會研究者Eder等人的研究發現,30歲以上人群,獻血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與年齡增長沒有相關關係。


即使提高獻血者的年齡上限,也沒能解決中國血荒的問題,因為中國74%的獻血者在30歲以下,年齡越大的人越相信獻血會破壞中醫所說的「氣」。真正篩選掉眾多獻血者的,反倒是一些無關痛癢健康指標。每位志願者獻血之前都需要進行健康測試,包括血型、體重、病史問卷調查、血紅蛋白指標、HIV、乙肝等傳染病攜帶檢測,甚至包括心跳速率以及血壓此類與獻血反應沒有科學相關性的項目。與此同時,與獻血後不良反應攸關的健康指標卻低於國際標準。中國要求男性獻血者的血紅蛋白指標最低120g每升,女性最低115g每升,低於美國、加拿大通行的最低標準125g每升。設定血紅蛋白最低標準的意義就在於保障獻血者的健康,加拿大紅十字會血液中心研究者Krikler等人的研究發現,在血紅蛋白高於115g每升的重複獻血的女性中,仍有67%實際患有缺鐵性貧血。

因轉氨酶非常敏感,正常人在一天內的不同時間檢查都可能出現波動。健康的人在劇烈運動、勞累過度或吃過油膩的食物後,轉氨酶都會暫時升高;同時血液樣本入庫之前的處理、保存、檢測等質量控制的操作,都可以影響檢測值。僅靠ALT值無力說明獻血者真實的健康狀況。


而在接受健康測試的獻血志願者中,有3.4%僅因ALT值升高被通知推遲獻血、已捐獻的血液產品被報廢,占血液檢測報廢率原因的首位。實際操作中,獻血中心不會嚴格區分「延遲獻血」和永久性拒絕獻血,直接拒絕給「延遲獻血」的獻血者無形中增加了精神壓力。北京紅十字會血液中心研究者任芙蓉等人抽取了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間,五家血液中心(成都、洛陽、昆明、烏魯木齊、綿陽)5521個合格采血樣本,以及5034個因ALT值過高被歸為不合格的獻血者樣本,重新進行乙肝病毒核酸篩檢 (NAT)。發現兩種樣本中分別出現5個(0.091%)和4個(0.079%)乙肝空窗期病毒攜帶者。


這說明僅靠檢測ALT值,也不足以降低血液捐獻中乙肝病毒傳播的風險,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血液檢測中早已不再使用ALT檢測,而廣泛採用上述試驗中的乙肝、HIV、丙肝核酸篩檢 。混合血樣的核酸篩檢 可將乙肝、丙肝和HIV感染的平均「窗口期」縮短至 9、59 和 11天。核酸篩檢 還可檢測出因病毒變異、免疫沉默性感染、人工操作錯誤等原因而漏檢的污染血液。被血液檢測方法落後的健康測試拒絕,是大部分人選擇不再考慮獻血的主要原因。


但其實獻血中心的拒絕分為「延遲獻血」和永久性拒絕兩種,然而獻血中心並沒有向獻血者解釋其中的差別,直接拒絕給「延遲獻血」的獻血者無形中增加了精神壓力。除了被血液檢測方法落後的健康測試拒絕,獻血環境落後也是中國人獻血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中國97.9%的無償獻血來源靠移動采血車或獻血站,其中53.4%來自移動采血車。

相比采血車,采血站的環境更好,重複獻血率也更高,獻血後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更低。惡劣的獻血環境也很難留住重複獻血者。根據廣州、遼寧、南京、鹽城四家血液中心2000年至2010年之間的無償獻血登記數據,63.3%的無償獻血來自初次獻血者,僅有18.9%的志願者會重複獻血。55.7%選擇不再獻血是因為在采血點等待或采血時間過長,僅有15.2%是因為獻血後存在不良反應。

您可能感興趣

心臟也會有「血荒」!洗澡的時候出現八種不適請當心
又現血荒!醫院不得不停掉了80%的手術
需求激增導致季節性血荒 如何來應對
全國多地現血荒 六個方法緩解血荒
全城血荒!香港血庫存量僅餘4日!
為什麼會造成血荒 解析五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