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杭州青溪龍硯傳承人尋徒 傳授500年的製作工藝

杭州青溪龍硯傳承人尋徒 傳授500年的製作工藝

杭州青溪龍硯傳承人尋徒 傳授500年的製作工藝


杭州青溪龍硯傳承人尋徒 傳授500年的製作工藝


杭州淳安,古時又稱睦州青溪,一直流傳著三大民間傳統技藝:木雕、根雕、石雕。而石雕最有名的當屬「青溪龍硯」的雕刻工藝。目前,這門傳承了近500年的青溪龍硯製作工藝,已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傳,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時任淳安知縣的海瑞發現洞源村龍眼山石頭光潔墨黑,極易制硯,便派人去拜師學藝,並將此硯命名為「青溪龍硯」。百年後,沙孟海先生專為「青溪龍硯」題字。


今天,本刊專訪了「淳安人家」的掌門人,也是青溪龍硯的傳承人——洪發軍,讓他為你解開青溪龍硯的傳奇故事。

青溪龍硯特點在於雕刻技藝


其次是石材


「青溪龍硯的石材主要產於我縣威坪葉家鄉、妙石鄉一帶龍眼山上的龍眼石。」洪發軍停下手中的活,專心地介紹道。


他的身前有一張木桌,上面放著大大小小的石頭,都是些半成品。靦腆內向的洪發軍脫掉身上略有粉塵的外套,身著一件藏青色棉麻布衣,古典內斂的氣質就像他那一方方精緻的硯台一樣。


「青溪龍硯所需的龍眼石目前也越來越少了,之所以用龍眼石做材質,一是因為其質地優良,光澤耀眼,此外還無裂紋,初開採出來時石質柔軟,易雕刻,一旦經過日晒、雨淋、風吹,此石就越來越堅硬。」洪發軍說道。

據明余遵生《龍眼山記》:龍眼石有金星閃爍的雲龍,也有銀星隱約的雨雪,以此石製作成硯,能呵氣成霧,儲水不固,發墨細膩,書畫於紙則鮮艷奪目。


但據洪發軍介紹,青溪龍硯除了石材的特殊之外,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其精湛絕倫的雕刻。一是圖案精美,造型淳樸、想像豐富。造型不受具體形象的限制,以石取材施刀,服從視覺上的快感,突破平凡的樊籠,體現出抽象形式的藝術美感。作品創作不僅有「雙龍戲珠」、「五龍爭寵」、「蛟龍求鳳」、「松竹常青」、「龜壽延年」等傳統的動物、花卉及禽獸等圖案,還創作出西湖十景、淳安移民等現代題材作品。


其次是繁複求變,亂中有序。在雕刻繁複的傳統圖案,絕不簡單的羅列,單純的重複,注重在紛繁中體現出作品的節奏和韻律,增加了圖案的層次和內涵。


此外,青溪龍硯雕刻手法靈活多變。大型作品一般以深雕、鏤空雕為主,手法細膩,層次分明、圖案精美,局部輔之浮雕淺刻,靈活多變,融合協調。小幅作品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圖案抽象大方,十分注重藝術性,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


「一般的作品,從選材到成品,最少要半個月以上。曾經做過最久的一副作品《九九歸一》做了整整兩年。」洪發軍說。

據了解,青溪龍硯製作工序有取料、選材、設計、構思、切割、精雕、細部修飾、磨光上蠟等多個環節。最後的成品還將配有香樟精製的盒子,盒蓋刻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青溪龍硯」四字,相映生輝,堪稱淳安民間藝術一絕。


巧合之下結緣「三雕」


最鍾情於青溪龍硯


洪發軍,左口鄉塘邊村人,41歲。說起自己為何專研青溪龍硯這門技藝,他說,一切都是機緣巧合。

1992年初中畢業的洪發軍,因安靜內斂的性格,一直待業家中。那時候他的親戚剛好在臨岐鎮開了一個雕刻廠,召集了全縣各類雕刻師傅,但還是忙不過來,急需招幾個徒弟,就把他招了去。雕刻廠里各式各樣的木雕、根雕、石雕、磚雕,讓他大開眼界,也特別感興趣。而這些手藝,也正合適他這樣安靜內向的性格。


有朋友笑談,洪發軍雕刻的時候,是完全「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任何人跟他說話,他都不會理睬一句,全身心投入其中。


洪發軍師從藝人王賢武(老一輩工藝大師方光忠弟子),當時跟他一批的學徒共有五六人,但最後只有他一個人堅持了下來。


沒有畫畫經驗,也沒有經費去學習畫畫的洪發軍,拜師學藝的幾年基本上是這樣度過的:早上五六點鐘起床,為師傅燒水、泡茶、打掃衛生,之後就拿著刻刀來練習,而一放下便是天黑之時。最可貴的是,洪發軍惜時如金,對雕刻技藝的學習痴情,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那些年每晚挑燈自學,休息天反覆琢磨,為他的雕刻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僅僅三年時間,他就學會了淳安「三雕」的手藝,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也正因為他的不懈的努力和鑽研,才成為了如今淳安青溪龍硯繼承人,還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之一。


想辦「青溪龍硯」培訓班


發掘傳承人


「從現狀來說,青溪龍硯的市場並不大,一方硯台價格大約都要在千元左右,價格高製作周期長,所以只有一些喜歡收藏的人才有興趣。從現在的雕刻市場來看,木雕市場比石雕好很多,但之所以堅持青溪龍硯,一來是因為真喜歡,二來我是青溪龍硯的傳承人,有義務將其傳承下去。我沒想過靠硯台賺錢,我只是單純地不想讓它失傳。」


如今,學手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特別是雕刻類。用洪發軍的話說,是又臟又累又不體面的活,要學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堅持。這麼多年來,雖然洪發軍前前後後也帶過不少徒弟,但能堅持到現在的,似乎就只有一人。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麼多年來,半途而廢的徒弟已經有『一把』了,我也在探索傳承的方法。目前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自己辦個青溪龍硯培訓班,或者『三雕』培訓班,讓更多有興趣的人參與其中,然後找出好的苗子來好好栽培。」洪發軍說道。


在此,我們也呼籲更多的人和相關部門,能關注和喜愛我縣民間傳統手藝,並培養更多的人將老一輩的東西傳承下去。

您可能感興趣

1700多年歷史的青溪古城,不收費還是沒人去,只因裡面很恐怖
悅讀的意蘊: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鎮遠故事」進入鎮遠的第一仗——打青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