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無貂蟬女惟有「貂蟬冠」 貂蟬

史無貂蟬女惟有「貂蟬冠」 貂蟬

作為文學藝術形象在民間流傳,大致始自元代話本雜劇以及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及後,不知何人又把貂蟬與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並列為古代四大美女。後面三位有案可稽,貂蟬卻產地不詳。史書中無貂蟬其人,惟有貂蟬名物。 貂蟬者,古代朝冠也,乃即職官頭頂上戴的帽子,曰「貂蟬冠」。《宋史.輿服志四》:「朝服一曰進賢冠,二曰貂蟬冠,……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貂蟬冠因其佩蟬形飾物、插貂尾而得名。 貂蟬冠並非始於宋代,先秦古制即有此物。《藝文類聚.卷四十八》:「秦始皇復古冠貂蟬,漢因而不改。此內官侍帷幄,受顧問,拾遺於左右,出則負璽以從,秩二千石。」漢代官制尚無「九品中正」。若按後世職官類比,二千石大致為二三品官。貂蟬冠侍從皇帝左右,御駕出宮他們負責捧玉璽,是顯赫近臣。 兩《漢書》中均載有貂蟬冠。《漢書.劉向傳》:「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蟬,充盈幄內,魚鱗左右。」王氏指外戚王莽一族,二十三人皆戴貂蟬冠,如魚鱗般相次櫛比皇帝左右。《後漢書.輿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後漢書.天文志中》「(張)逵等自知事不從,各奔走,或自刺,解貂蟬投草中逃亡,皆得免。」此句是說漢順帝時,中常侍張逵等矯詔作亂被順帝發覺,這些人或自殺或扔掉貂蟬冠落荒而逃。 元、明兩朝職官亦有貂蟬冠。《明史.輿服志三》:「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樑數為差。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 明代只有王公戴貂蟬冠,一品以下朝冠皆不用籠巾貂蟬。貂蟬於前人筆記中亦多用作官職或冠冕。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云:「蔡景繁時為御史,嘗照之,見己著貂蟬,甚自喜,不數日攝官奉祀,遂假蟬冕。」此中的貂蟬、蟬冕皆喻做官。 成語「狗尾續貂」說的也是貂蟬冠。典出《晉書.趙王倫傳》:「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趙王倫即晉武帝司馬炎叔父,司馬昭之弟司馬倫。他亂封職官致貂尾不足,便用狗尾代替。遂生成「狗尾續貂」。此成語一沒涉及蟬,二未言及官,後人都當作自謙之詞用於接續別人文章詞賦等,貂蟬本義反倒湮沒不聞。 古人朝冠取名「貂蟬」亦有說法。唐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上》云:「貂蟬,胡服也。貂者,須其文而不煥炳,外柔易而內剛勁也。蟬者,清虛識變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文,指紋理毛色。煥炳,意為明亮昭彰。自牧,指謙卑自養其德。貂蟬來自外族胡人。貂皮毛色純而不雜,外柔潤而內勁悍。喻意光而不耀,武而不顯。蟬居高飲露,惟食潔物,無口而鳴。借喻其識大體、順時變、謙卑自守之品行。此二項皆為臣子應有操守,故得名貂蟬冠。 無論貂蟬女是出自羅貫中還是宋元話本雜劇,其用朝冠成詞命名人物不知出於何意。清人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六》云:「正史中實無貂蟬之名,惟《董卓轉》雲,卓嘗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云云。李長吉作《呂將軍歌》云:『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蓋指貂蟬事,而小說從而演之也。黃右原告余曰:『《開元占經.卷三十三》,熒惑犯須女,占注云,《漢書通志》:曹操未得志,進刁蟬以惑其君。此事異同不可考,而刁蟬之即貂蟬,則確有其人矣。』《漢書通志》今亦不傳,無以斷之。」 梁章鉅所述「惟《董卓傳》雲」一句有誤。「與侍婢私通」句載於《後漢書.呂布傳》及《三國志.呂布傳》,非《董卓傳》。《後漢書》云:「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李長吉系唐代詩人,其「傅粉女郎」不知為何人。黃右原系梁章鉅朋友,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一》提到刑部司官黃右原家有芍藥。至於《漢書通志》曹操獻「刁蟬」等皆不可考。總之,存世史書中無貂蟬其人。 眼下世人大都只言貂蟬女,鮮有人知貂蟬冠。戲曲小說家最擅紅粉佳人花前月下、恩仇因果悲歡離合,其華彩喧囂遠比瘦硬史筆喜聞樂見,以致無源之流亦汩汩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