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和遠航緣何終止?

鄭和遠航緣何終止?

鄭和下西洋之後,亞非諸國向中國派遣使節,無論來者多少,貢品厚薄,都能得到明廷隆重接待,無不乘興而來,滿意而歸。來華的朝貢國逐年增多,「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滿足了統治者的心理需要。但這種為圖「天下共主」的虛名而破費國家巨額財富,其後果是極具災難性的。


那些年,俺們出手闊綽


例如,永樂皇帝對日本國王源道義的賞賜:

永樂三年(1405年),賞鈔五千錠、錢一百五十萬、織金文綺紗羅絹三百七十八疋。四年,賜白金千兩、織金諸色彩幣二百匹、綺繡衣十六件、銀茶壺三、執銀盆及綺綉紗帳、衾褥、枕席、器皿諸物、海舟二艘。又賜白金千兩、錢一千五百萬、錦絲紗羅絹四百十三匹、僧衣十二襲、帷帳、衾褥、器皿若干事;王妃白金二百五十兩、錢五百萬、錦絲紗羅絹八十四匹。


如明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皇帝賞賜給前來朝貢的滿剌加國王物品:


賜錦繡龍衣服二套,麒麟衣二套,及金銀器皿,帷帳,捆褥。王妃及其子侄,陪臣,傔(侍從)從彩段,紗羅,襲衣有差。王還國,賜金鑲玉帶一條,儀仗一副,鞍馬二匹金百兩,銀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絹一千匹,金綺二匹,織金文衣二件。王妃冠服一副,及銀鈔、鋅綺、紗羅等物。陪臣賞賜有差。以後定例,回賜國王彩段十表裡,紗羅各四匹,錦二匹。王妃彩段五表裡,紗三匹。差來正副使並頭目初到,每人賞織金羅衣一套,靴襪各一雙。正賞彩段四表裡,紗羅各二匹,折紗絹四匹,織金擰絲衣一套。通事,總管人等初到,每人素羅衣一套,靴襪各一雙。正賞綾三匹,折紗絹六匹,素檸(左為腳絲旁)絲衣一套。番伴初到,每人絹衣一套,靴襪各一雙。正賞折紗絹二匹,綿布二匹,胖襖鞋各一副。其正副使、通事人等,給賜冠帶及給換例與暹羅國同。正貢外附來貨物,皆給價值。其餘貨物,許令貿易。


從上面這組詳細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政府對來朝貢的國家的賞賜物品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即使是隨行人員也進行大肆賞賜。很明顯,這種賞賜是從政治上來考慮的,而絕少考慮到經濟因素,這種做法在國家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時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不能長久。

鄭和下西洋28年,花了多少錢

鄭和遠航緣何終止?



鄭和航海編隊模型


鄭和下西洋,支費浩繁,「庫藏為虛」。除了連年累月花費大量的賞賜銀兩之外,鄭和前後持續二十八年的下西洋活動費用也是驚人的。據《永樂實錄》所載的《永樂年間造船情況統計表》提供的資料,僅永樂年間建造和改造海船近二千艘之多。每隻寶船造價約須五六千兩銀。由此可見下西洋船舶耗費之巨。羅登懋著的《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寫道:「這個船數又多,製作又細,費用又大,須是支動天下一十三省錢糧來,方才夠用。」而二萬七千餘人的吃、喝、拉、撒的費用,再加上對下西洋人員的賞賜,也是一筆不可低估的財政負擔。僅永樂九年六月一次賜下西洋官兵「鈔二十萬錠並彩幣等。」這種只算暫時的政治賬,不算長遠的經濟賬的做法,勢必造成不計成本的經濟消耗。因為沒有經濟收穫作為繼續遠航的經濟支撐,一旦遠航的政治目的不復存在,如此靡費浩大的遠航工程就面臨停止的命運。

皇帝下詔:下西洋諸蕃國寶船悉皆停止


下西洋活動因為耗費巨大,沒有經濟效益,起初就有眾多反對者。大臣們不顧被殺、被囚的危險,紛紛上書直言「外國取寶之非」,建議「罷西洋取寶船」。


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日,鄭和船隊第六次下西洋,離開剛剛四個月,北京奉天、謹身、華蓋三殿遭雷擊後化為烏有。這引起了明成祖和大臣的驚恐。不久,在群臣直言上書的洶湧情勢下,永樂帝下罪己詔,把「不便於民及諸不急之務者,悉皆停止」,以緩民困。在所列舉的停止事務中,即有「下番一應買辦物件並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生絲等物,暫行停止;往諸番國寶船及迤西、迤北等處買馬等項,暫行停止;修造往諸番船隻,暫行停住,毋得重勞軍民。」

鄭和遠航緣何終止?


明成祖朱棣(選自【明】《歷代君臣圖像》)


1424年明成祖去世後,新登基的明仁宗開始全盤否定其父親的各種政策。下西洋活動首當其衝,停航法令首次以詔書的形式予以頒布。詔令如下:


(1424年)八月丁巳,……下西洋諸蕃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於內府該庫交收。諸蕃國有進貢使臣當回去者,只量撥人船護送前去。原差去內外官員速皆回京,民梢人等各放寧家。各處修造下蕃海船,悉皆停止。


明仁宗在位僅十個月,即於1425年暴死,其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

鄭和去世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以「外番多不來朝貢」,命鄭和下西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鄭和率領27000餘官兵,駕駛寶船61艘,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出使西洋,先後抵達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古里國、忽魯謨斯。宣德八年(1433)二月十八日開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國。因勞累過度,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鄭和在古里去世,副使王景弘(亦為太監)攜帶鄭和遺物,統帥船隊,於七月六日返抵南京。隨後,明宣宗以詔書的形式頒布停航諭旨: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明朝的遠洋航隊最後一次駛入太倉劉家港,並永遠靜靜地停泊在那裡。


成化九年(1473年)明憲宗有意遣人重下西洋,派人到兵部索取《鄭和下西洋水程》的檔案,但當時的車駕郎中劉大夏堅決反對,認為這是禍國殃民之舉,竟將鄭和出使西洋的海圖資料藏匿起來,理直氣壯地對兵部尚書項忠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有,亦當毀之。」 並私自藏匿《出使水程》檔案,致使有關鄭和下西洋活動的許多方面,特別是分(舵:右側為宗字旁)的活動迄今無從查證。


由於缺乏長久的動力推動,隨著明帝國統治者注意力和政策側重點的轉移,中國向蔚藍色海洋進軍的步伐戛然停止。(本文內容摘自白雲濤著《天朝,失去的歷史機會》,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編輯:李秀娜)

鄭和遠航緣何終止?


您可能感興趣

明代青花瓷器質量優質,和鄭和遠航有什麼關係
為了傳說中的麒麟鄭和遠道非洲:可誰想卻帶回來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