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塔爾寺酥油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塔爾寺酥油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塔爾寺酥油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塔爾寺酥油花


塔爾寺酥油花的由來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塑造藝術形象而稱之為酥油花,實際上是屬於雕塑藝術,是藏民族很有影響的民間藝術。酥油花的產生,一說始於西藏苯教時期,是教徒用以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藏傳佛教又認為始於唐吐蕃時期: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聯姻,文成公主被迎到拉薩時,帶去了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後來將佛像供奉於大昭寺,吐蕃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敬獻了供物,按照佛教的規矩,佛像前的供物有六種,即花、塗香、水、果品、薰香和佛燈,以表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因時值冬日,六供之一的鮮花無處尋覓,聰明的吐蕃人民就用草原上最純潔的酥油塑花供奉,從此,用酥油做花獻佛成為習俗,各藏傳佛教寺院相繼應用,視為禮佛珍品。


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種、內容題材、工藝技巧等等,得到逐漸改進,而酥油花的大型故事人物立體群像的塑造,及其搬上舞台供人們觀賞的禮俗是從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開始的。相傳大師有天晚上做一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無數奇珍異寶,五光十色,燦爛奪目。醒後為了再現美妙的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夢中奇景,供奉於佛前,並成為習俗,年年正月十五日供奉。油酥藝術和十五花燈節很快就傳到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並生根開花,結出碩果。至此算來,塔爾寺酥油花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塔爾寺酥油花的內容及特徵


酥油花是一種雕塑藝術,完成一套作品需要六道工序,即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盤、開光。酥油花所表現的內容題材極為豐富,主要有宗教方面,如《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釋迦牟尼十二行傳》、《蓮花生本傳故事》、《宗喀巴本傳故事》等;有藏戲內容方面,如《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諾桑王子》等;有神話傳說方面,如《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有歷史人物方面,如《文成公主進藏》;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如《開山修路》、《農業豐收》、《開國大典》等;還有大量的動物、植物、風景和花卉盆景,如《艷梅迎春》、《牡丹向陽》、《傲寒秋菊》、《常青古松》等。酥油花每年展出一次,每次一個主題,內容年年換新,不搞重複,所以幾百年來,反映的題材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一架酥油花,動輒人物走獸百計、亭台樓閣數十、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十數毫米的花鳥魚蟲,個個形神兼備、細緻入微。整幅畫面,浮雕與立體雕相結合,人物與景物相結合,佛界與凡間相結合,靜與動相結合(雕塑作品能在畫面上走動這是世間少有的)。精巧的構思,把地跨幾萬里、時逾數十載的故事情節,縱橫交錯,安排在一個畫面上,構成一個典型場景,打破了時空界限,分而不斷,繁而不亂,渾然一體,猶如一部浩繁複雜、色彩繽紛的立體歷史長卷。


酥油花是塔爾寺的一項重要宗教活動,所以歷來一直設立有專門的機構。為使酥油花在競爭中發展,還專門設立有兩個製作機構,一個叫「上花院」,一個叫「下花院」,每院有藝僧二十人左右。這些藝僧一般十五、六歲入院,一直到老,終身從藝。


酥油花的展示為一年一次,即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晚,從天黑至天亮這段時間。酥油花分兩個地方固定展示,在大經堂的上下兩處分別設立大型花架,屆時兩朵「鮮花」同時綻放。按傳統的作法,待酥油花展示完畢,在天亮之時全部撤離,現場不留痕迹,酥油花也同時被毀,形成曇花一現、神秘莫測的感覺。不過,在塔爾寺也有專門殿堂長年展出酥油花,供人們觀賞。看過酥油花的人都知道,酥油花展示時,有十多人的小型僧人樂隊伴奏,其樂器有笛子、笙、管子三大件,音樂幽雅婉轉,如仙界妙音,正如有關文獻中所描寫的「月當空,耳邊簫鼓叮咚。」這美妙的「花架音樂」烘託了神秘氣氛,增加了展示效果。

塔爾寺酥油花燈會盛景


據有關專家推測,明萬曆年開始塔爾寺就有了成規模的酥油花燈會,到清代逐步走向鼎盛時期,成為遠近聞名的盛會。年復一年,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盛大的酥油花燈會就會在塔爾寺舉行,這已是塔爾寺的慣例,已延續幾百年。基生蘭曾作《多麗?塔爾寺酥油燈》一詞道:「月當空,耳邊簫鼓叮咚。彩棚間安排燈架,年年花樣不同。放光明,莊嚴燦爛,有人物,閣樓玲瓏。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妙奪天工。……」《西寧府續志?志余》中更詳實地記載:「西寧府屬各寺院,每歲元宵節,皆燃酥油花燈節,其中燈最多而花樣最奇者,莫若塔爾寺酥油燈。其花樣年年改變,所不變著,惟左右較大之佛像耳。每於一定地點搭彩棚兩處,上懸玻璃燈數十對,旁列花架數層,所有廟宇、宮殿、花卉、人物,皆以酥油製成。五光十色,惟妙惟肖。架前燃銅燈百千萬盞,光輝相映,笙簫和鳴。遠近觀者,人山人海。」


新中國成立以後,塔爾寺燈會走向了更加繁榮之路,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酥油花最輝煌的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藝僧們更是煥發出了藝術之青春,酥油花不論是題材內容、製作水平、花架規模都有了巨大變化,釋放出更加奇異的光彩。


塔爾寺酥油花的文化價值


酥油花雖然誕生於宗教,在很大程度上也純屬宗教活動,但它以精美的藝術手段作為表現方式,寓宗教之意,亦寓人間百態之意。酥油花是雕塑藝術,是用人們通常食用的酥油這種特殊材料塑造形象的藝術,是藝僧們用靈巧的手指刻劃形象的藝術。酥油花自誕生以來,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它用寫實的手法忠實地記載了藏傳佛教歷史的發展和祖師大德們的精神風貌。例如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的《文成公主進藏》;1652年(順治九年)五世達賴應順治帝邀請至北京的《五世達賴進京》;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班禪六世羅桑華丹意西赴熱河為乾隆帝祝壽,帝贈玉冊玉印,並建須彌福壽之廟居之,十一月二日年,43歲於北京圓寂的《六世班禪進京》等題材都搬上了酥油花的舞台。

酥油花在反映大量歷史題材之外,也反映當時的現實題材。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多新的內容出現在酥油花展上,如《開山修路》、《農業豐收》、《草原風光》等,1957年的燈節上,展示了《開國大典》的雄偉場面,花絮中在莊嚴的天安門城樓上,塑造了毛主席和各族人民在一起的形象,表達了藏族人民和塔爾寺僧眾對共產黨無比熱愛之情。《開國大典》的酥油花完全與著名油畫家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相呼應。


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手法反映了大量歷史事件,記載了眾多英雄人物,同時用宗教的角度和眼光來觀察歷史,看待社會,這是我們研究歷史所需要的最有價值的資料。


結語


雖然酥油花作為藏傳佛教藝術珍品,每年「綻放」在佛教聖地塔爾寺,事實上,酥油花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困難。比如,酥油易融化,所以精美的酥油花作品不能長久保存,成為一大難題,而且稍有溫度就會變形,只能在寒冷的季節、低溫的場合製作和展示。為便於雕塑成型,製作酥油花的僧人們,要不斷把雙手放到冰水中浸泡,等到雙手冰涼之後才用幾近麻木的雙手,捧起酥油開始艱難的雕塑。這個過程也讓一些僧人望而生畏,不願去學習。美好的事物往往需要採取一些有效得當的方法來延續它的美麗,為了延續藏民族的這種獨有藝術,2006年5月,「塔爾寺酥油花」作為民間美術類別被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可見,國家對這一藝術奇葩的保護工程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議程,令人欣慰。

您可能感興趣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碭山酥梨膏
白俄羅斯民眾觸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抬花杠_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邵陽藍印花布
「七寶燒」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橄欖核雕
花絲鑲嵌,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霸城市:湖湘文化湘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畫壺
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復州雙管樂
藝谷匯: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大名硯之澄泥硯
頂碗_非物質文化遺產
迓鼓_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焦墨焦彩傳承人-馬培童
少林功夫_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佗五禽戲_非物質文化遺產
口梆子_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寶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