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上廁所,美國社會又分裂了!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作者:瞭望智庫研究員徐劍梅
美國人爭得面紅脖子粗的一些話題,在發展中國家那些辛辛苦苦溫飽的人來看,多少有點匪夷所思。
就比如,跨性別學生在學校如何上廁所?
今年3月,共和黨主政的北卡羅來納州出台州立「廁所法」,規定北卡州學生在校期間須按生理性別進衛生間。5月13日,民主黨主導的聯邦政府司法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允許在校學生按照自己認同的性別上廁所。5月25日,美國11州聯合提起訴訟,聲稱這一「如廁令」「沒有法律根據」,試圖阻止其實施。
一時間,美國輿論沸騰。民主黨掌控的聯邦政府和共和黨主政的「紅州」之間,民主、共和兩黨之間,普通選民之間,甚至同學校同班級的中學生之間,意見分歧不斷,乃至相互對罵。
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在美國被統稱為LGBT。保障他們不受歧視地享受平等權益,是近年美國民權運動核心主題之一。但在政治正確性的大原則下,究竟具體採取什麼樣的平權政策,不僅構成民主、共和兩黨的一大分野,美國民間也很難達成共識。
那麼,當各種社會群體意見紛紜、利益分裂之時,政府是否應該收回引起巨大爭議的成命?還是堅持既定主張的同時,尋求妥協和迴旋餘地?如果社會無法達成共識,又該如何息紛止爭?
1
「致親愛的同事函」——美國政府重要文件這樣寫
這封引起軒然大波的「如廁令」,正式名稱是《就跨性別學生致親愛的同事函》,美報說其醞釀長達數月之久。
初來乍到,第一次「認真學習」美國政府文件,著實感到有點新鮮。最新奇的在於,這封「如廁令」在列述具體規定和要求之前,首先會援引法律出處和進行「名詞解釋」,並採用詳細的腳註,補充界定文件的適用範圍和其他說明事項。
不過,筆者按址發兩封電郵索要中文譯本,迄無回復。打電話過去,是一長串人工英語或西語語音留言,接通人工服務,只是叫筆者到教育部官網查找電郵索取地址,看來政府里的「形式主義」也是世界通行。
不算這頁多語種通知,函件8頁紙,正文5頁,35條注釋佔掉3頁。正文首先闡明主旨、背景、函件作為「重要指導」的地位及其法律依據——1972年教育修正案第九條規定,禁止接受聯邦財政援助的機構在教育項目和活動中進行性別歧視。
函件聲稱,這一禁令涵蓋跨性別學生,據此總結學校對跨性別學生應履行義務,說明聯邦政府將如何評估學校的遵行情況。接下來是名詞解釋,逐一規定了「如廁令」里「性別認同」「出生性別」「跨性別」「性別轉換」4個名詞的含義。之後才是具體規定,哪些「可以」如何如何,哪些「必須」如何如何,措辭細微處相當講究,顯然經過再三推敲。
35條注釋中,第一條是說明「如廁令」所涵蓋的學校範圍——全美接受聯邦政府財政資助的學區,這就意味著全美公立大中小學都屬於如廁令施行範疇。第二條是關於「重要指導」含義的鏈接,打開後是早前頒發的另一份政府文件,內容羅嗦但有趣。
原來,美國教育部自知下發通知太多,學校顧不過來,所以專發這份文件說明何種文件比較重要。其中一條是凡註明作為「重要指導」的公函,其執行情況會與聯邦政府下撥教育經費掛鉤。可見,還是錢比較管用。
看似嚴謹周密的政府文件,發布後卻遭到猛烈抨擊,被挑出不少毛病。特別是「如廁令」本身是否合乎憲法及相關法律,是否侵犯州權、總統權力是否被濫用、與教育經費掛鉤是否意含威脅等,都是爭議內容。
2
「跨性別」是個神馬意思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此」必也正名乎」。
即便美國人,也有不少人說不清楚「跨性別」(transgender)的具體含義,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估計更加陌生。最初,筆者也一頭霧水。看「知乎」等網路社區討論,發覺對不少人來說,「跨性別」似乎是個「就得這麼翻譯才妥當」的詞,但實在望字難以明義。人生下來,性別就分男女,極少數兼具兩性生理特徵的,即使有,也常會通過手術選擇單一性別。「跨」是個神馬意思?
按照韋伯斯特詞典的定義,跨性別者就是那些認同或表達出的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生理性別相反的人,可以指通過手術改變生理性別的人,也可以指喜歡裝扮成異性或有異性癖的人。維基百科的定義更加寬泛,只要認為傳統的性取向標籤對自己不合適或者不夠用,都可以自稱或者被視為「跨性別者」。美國一些跨性別維權組織的解釋也大體如此。
不論詞典、維基百科,還是從美國聯邦政府「如廁令」對「跨性別」的官方解釋來看,「跨性別」的譯法似有失準確,應當是「變性」「易性」「性別轉換」。「trans」是transition的縮略。「跨性別者」說白了,就是所有自認為是女性的男性和自認為是男性的女性。跨性別女子——男兒身,女兒「心」;跨性別男子——女兒身,男兒「心」。這裡的「心」,指的是對自己性別的心理認同。
對此,奧巴馬政府的「如廁令」專門說明,只要學生、或學生家長之一、或學生的監護人通知學校說學生認為自己是跨性別者就可以,毋需醫生診斷,是否通過手術改變性別或注射荷爾蒙改變體征不是前提條件。
根據維基百科,「跨性別」是個相當年輕的新辭彙,最早出現於1965年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奧利文的相關著作里,而美國的民權法於1964年通過,自然不會明確涵蓋這一群體。
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也即這一新詞誕生大約10年後,「跨性別者」演變成一個「傘形術語」,涵蓋了除同性戀、雙性戀之外其他各種非傳統性取向的人群。「傘形術語」是一個西方學術名詞。作為「傘形術語」的辭彙,如同一把傘一樣能夠容納廣泛的觀點和看法,每把傘都由數塊傘布組成,傘布相對獨立,但只有相連構成完整的傘才有意義。
其實,要求允許跨性別學生按照自己認同的心理性別進衛生間和更衣室,只是美國聯邦政府這封「如廁令」中的一條內容。
根據這份通知,這些學校組織只限男生或女生參加的運動隊、體育比賽、特定課程與課外活動,還有提供男生或女生宿舍時,都不能因為其他學生感到不舒服而區別對待跨性別學生,並且需要為跨性別學生保守性別認同的秘密,平時使用他們自己選擇的新名字、新身份。
但通知也留下一些口子,比如女校、男校、私立本科生學院以及「兄弟會」「姐妹會」這樣的美國學生傳統社團,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招收和接納跨性別學生。
3
「黨爭」焦點非如廁問題本身
跨性別者的權益保護,在美國不是新鮮話題,民主、共和兩黨對平等對待跨性別者原則上並無二致。就連初選階段屢次挑戰政治正確性的大亨特朗普,自從鎖定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後,言語也向以反對各種歧視為主旨的「政治正確性」原則靠攏了不少。
他這次表了兩個態:第一,如果當選總統,他會撤銷奧巴馬政府這一「重要指導」,將這個問題交給各州決定;第二,如果當選總統,他會「保護每個人」。怎麼同時保護?特朗普回歸「政策模糊」的競選戰略——沒說。
不管怎樣,特朗普這次表態顯然溫和、收斂多了。這很可能是出於爭取獨立選民選票的考慮。目前,基本鎖定民主黨初選勝局的希拉里正在設法爭取中間選民和反對特朗普的共和黨選民,特朗普當然不會拱手相讓。
儘管如此,眼下,圍繞跨性別學生的如廁問題,美國政治地圖上,共和黨的紅州、民主黨的藍州,壁壘分明。兩黨政要的相互攻訐也格外激烈。至少十幾個共和黨主政的紅州公開反對,認為總統濫用權力,亦有法律界人士指責這一通知違憲。不少共和黨政要攻擊奧巴馬蓄意選擇在大選正式開鑼前發布這一「重要指導」,既是為了給民主黨拉選票,也為了在離任前留下儘可能多的「奧巴馬遺產」。
不過,平心而論,把頒布跨性別學生如廁指導完全說成奧巴馬的「陰謀」,多少有點冤枉他。追本溯源,兩黨圍繞跨性別者政策不時公開發生齟齬。而今日風波的作俑者之一,正是共和黨自己——就在兩個月前,北卡羅萊納州的共和黨州長簽署一項「廁所法」,要求跨性別學生按照出生時的性別,而非他們自己認同的性別使用廁所。也就是說,你生下來是男的,即使現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女性,還是得進男廁,反之亦然。
可以想見,這項州立「廁所法」立刻遭到白宮和司法部炮轟。
5月上旬,美國司法部提起訴訟,指控北卡州的「廁所法」違反了聯邦反歧視法。北卡州則提起反訴,認為這屬於州權,該法案對在公共廁所保護隱私並防範男性利用女廁窺視和襲擊婦女很有必要。數日後,關於如何平等對待跨性別學生的「重要指導」函件,便從教育部和司法部的案頭,發往了全美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大中小學校。
函件下達當天,共和黨主政的「紅州」州長們紛紛對白宮大加撻伐。不過,他們並不肯觸犯以反對一切歧視為主旨的「政治正確性」原則,而是把跨性別學生如廁問題宏觀化,把問題的性質轉換成涉及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核心理念之爭、「中央」(美國聯邦政府)與「地方」(各州)的權力之爭,以及民主、共和兩黨的大選爭鬥。
聯邦政府侵犯州權,是特朗普至共和黨州長共同的指控。他們聲稱,跨性別學生如何上廁所是個具體問題,各州自行決定就可以了,這份和聯邦政府資助掛鉤的通知侵犯了各州州權,也侵犯了共和黨「有限政府」的原則。
北卡州議會參院共和黨領袖菲爾·伯格說:「美國沒有國王,誰也不能繞過議會和法院,強迫學齡男孩和女孩共用廁所和更衣室」。
肯塔基州州長馬特·貝文(Matt Bevin)則聲稱:「聯邦的觸角深入這樣一個地方性問題,難以想像還有更荒唐的事情。」
聲言計劃反抗這份「重要指導」通知的猶他州州長加里·赫伯特(Gary Herbert)發表聲明說,聯邦政府的手伸得太長了。這是「我見識到的聯邦過度干涉的最糟糕案例之一」。不過,猶他州議會的公關官員查克·蓋茨(Chuck Gates)告訴筆者,要記住這位州長正在競選連任,可能是借題發揮,攻擊民主黨的競選對手。
與此同時,佛蒙特、華盛頓等民主黨主政的州,州長們卻紛紛稱讚這項通知,表示這與本州的一貫政策相吻合。「我為奧巴馬政府確立這些政策而歡呼,這些政策會為我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機會茁壯成長,」華盛頓州州長英斯利(Inslee)說。奧巴馬政府則認為,民權法是全國法律,高於州法。
5月16日,奧巴馬本人首次就「如廁令」公開發聲,為司法部和教育部這一「重要指導」辯護,聲稱聯邦政府為幫助學校處理這一問題提供了「我們的最佳判斷」,全社會都必須保護脆弱學生的尊嚴和安全。
5月25日11州就此提起訴訟,在起訴書中指責說:「被告(奧巴馬政府)企圖把全國工作場所和教育設施變成大規模社會實驗的實驗室……肆意踐踏保護兒童和基本隱私權利的常識性政策。」帶頭起訴的得克薩斯州共和黨州長克萊格·阿博特當天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指責奧巴馬政府濫用行政權力,逾權就本應由國會處理的事務發布指令。
4
圍繞如廁令,民意難以調和
去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也曾鬧得沸沸揚揚。但兩情相悅,同性也好,異性也罷,都與他人無涉 。
這次情況卻有所不同,遠不僅僅是觀念之爭和政治爭鬥。奧巴馬政府不是要求公立學校為跨性別學生單獨設立廁所,而是要求允許他們按照「心理性別」如廁,毋需醫生診斷,毋需改變性徵,並且下至小學,上至大學,涵蓋所有使用聯邦政府經費的教育機構。這就不僅關涉跨性別學生,也關係到所有在校學生的隱私和安全。即便民權運動的忠實支持者,擔心「如廁令」過於激進的也不乏其人。
於是,「如廁令」一出,有民主黨選民稱讚:太正確了,這是民權運動的重要突破;有共和黨選民悲嘆:簡直瘋了,這社會怎麼了?
美媒報道中,跨性別學生和家長的辛酸經歷也令人動容。在北卡羅萊納州,有個15歲跨性別男孩,自從州里通過「廁所法」,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家長和學校達成的特殊安排在家上課。他的媽媽名叫霍普·泰勒(Hope Tyler),聽到新政策後哭了。她說:「這對我們的孩子意義太大了。」
17歲的跨性別女生Hunter Schafer也在北卡州就讀。學校原先給她提供了單獨的洗手間,但州「廁所法」頒布後,她感到無所適從:「要麼違法,要麼進男洗手間,那樣很不舒服,還可能有很大危險。」
在得克薩斯州,十幾名中學生和家長一起上街抗議。據報載,當時有位跨性別女士上前懇切講述自己幼時經歷,請求「不要奪走我的權利」。一位女中學生回答道:「也請不要剝奪我的權利,我想要安全。」
其實,美國的衛生間大多有單獨隔間,加油站等往往設有男女通用的廁所。公共場所里標註「無性別」或「所有性別可進」的廁所也不鮮見。
懷俄明州是一個風氣保守、共和黨選民佔大多數的州。在懷俄明大學一棟教學樓里,緊挨著男衛生間就是「性別中立和家庭洗手間「。推開進去,洗手池旁擺著張單人小沙發,裡面是私密性很好的衛生隔間,不僅方便任何單獨如廁的人,也能解決帶著幼小兒童的父母難題。採訪中,不少人認為,這是較少爭議、較為穩妥的解決之道。
筆者還注意到,奧巴馬政府這封「如廁令」里,要求「可以」(may)的條款多,要求「必須」(must)的內容少。這本身恐怕就包含了迴旋餘地。
5
定紛止爭靠法院
說起來,聯邦政府這份「重要指導」函件沒有法律上的強制效力,面對巨大爭議和黨派與大選爭鬥,靠什麼讓各州屈服和聽話?
答案是依靠法律和經濟力量。法律層面上,奧巴馬政府認為,民權法適用於跨性別人群。作為全國性法律,它高於各州立法。因此,拒絕執行這一通知的學校可能會吃民權官司。經濟層面上,如上所說,這份文件專門為「重要指導」加了註解。不聽聯邦政府「重要指導」的州,聯邦政府可以扣減撥給它的教育經費。
但拋開黨爭、政爭、大選爭鬥以及聯邦和地方的權爭,回歸普通民眾關心的問題本身,的確,從實際操作層面講,利用男女皆可單獨使用的廁所解決跨性別人士如廁難題,以美國的發展程度並不困難。但是,從奧巴馬政府強調的平權原則和這份「重要指導」的精神來看,不僅是要允許跨性別學生不按生理性別如廁,而且還要幫助他們融入他們心理上認同的性別群體。
這就難度大了。畢竟,不管心理認同的性別本身是什麼,都不能改變生理性別相逆的客觀事實。洗手間、更衣室、男女生宿舍,都是私密性很強的空間,與一般的公共空間不是一回事。對普天下父母,最大的事就是孩子。都是在讀學生,照顧一方的權益和感受,便可能意味著另一方的權益和感受受到傷害。一碗水端平,在現實中談何容易。跨性別者要想融入他們希望認同的性別群體,並非靠觀念的進步、政府的扶持就能簡單辦到。
因此,從社會管理的角度,這樣一項爭議巨大、牽涉面廣、反對聲洶湧而又不具法律強制效力的政策,最終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施行?政策所帶來的一系列疑問和難題又如何求解,比如,如何防範不法之徒濫用這一政策?如何保障非跨性別者的隱私和安全?聽任青少年過早確定心理性別是否妥當?這些問題都隨著奧巴馬政府的「如廁令」被提出,但答案都需要相當的時日才會浮現。
圍繞「如廁令」,雖然物議沸騰,對立方各有各的道理,各講各的道理,都不聽對方說啥,都說服不了對方,但卻仍能看到兩個普遍共識:
一是以反對一切歧視為主旨的政治正確性原則受到尊重;二是各方都威脅對方要打官司,要將紛爭交付法官,即便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也在所不惜。
事實上,「如廁令」發布前,美國司法部已和此前禁止學生跨性別如廁的北卡羅萊納州提起了相互訴訟。今後,拒絕執行「如廁令」的各州也可能會吃民權官司。而法官之錘,不僅將為官司定音,也將是平息社會紛爭的有效途徑。此間多家媒體都預期,如廁令「牽涉面太廣」,可能最終會鬧上最高法院。
「如廁令」里,包含民權運動的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不能「因為其他人不舒服」,就損害脆弱群體應當享有的平等權益。雖說理念與現實總有一段距離,貫徹理念的政策也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這樣的理念仍然值得備加珍惜。所有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可能發現自己屬於某一類別的脆弱群體,非跨性別者並不例外。
※為了減肥,美國人在胃上打了個洞!真實的打了個洞!
※在美國街頭憋急了去哪裡上廁所 ?
※她離婚後寫的詩打動了很多美國人,現在又拿下了大獎
※美國越來越不會玩油戲,所以他沒了朋友
※英國人和美國人都造了一座城,然後又都一把火給燒了,這是為啥?
※為什麼一到美國就再也看不上中國姑娘了?
※美國剛一鬆口,日本這款戰機就試飛了?看出來美國的圈套了嗎?
※去了美國再也不想娶中國女人
※美國高速公路上,查獲的一輛車上,意外發現了這個
※又要亂!一個分裂的美國,哪裡才是華人安全的歸宿?
※中國布了1年的局,美國才看懂……已經晚了!
※全球顫抖!這一刀,美國要砍下來了
※印度也崛起了,為什麼美國不搞他?
※美國人說了:轟6K沒啥大不了最怕的是另一個撒手鐧
※實拍:一個美國截肢男孩的「完整」人生,了不起!
※中國蹲廁的靈感,解決美國人拉屎問題,順便讓他們賺了幾億……
※中國請警惕!剛剛,美國又一個泡沫破滅了!
※沒時間了,快上車!除了那些奇葩室友美國的宿舍簡直就是天堂!
※來到美國,才發現錯怪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