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強敵追擊、軍情危急,生死關頭,這位紅軍西路軍軍長作了悲壯決擇

強敵追擊、軍情危急,生死關頭,這位紅軍西路軍軍長作了悲壯決擇

強敵追擊、軍情危急,生死關頭,這位紅軍西路軍軍長作了悲壯決擇


由二萬一千八百多人組成的紅軍西路軍歷經古浪、高台、水泉和倪家營子等地多番血戰,到了1937年3月,戰鬥人員只剩下三千人左右,可謂損失慘重!


1937年3月14日,西路軍總指揮部在肅南縣康樂鄉石窩山舉行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會議。

會議決定:徐向前、陳昌浩離開部隊回陝北,向黨中央彙報情況。另外,現有三千人就地改編成三個支隊,分散游擊,保存力量,等待劉伯承率領的援西軍到來。其中:王樹聲、朱良才率九軍剩下的300多步兵和100多騎兵為右支隊,約500人,到右翼大山打游擊;畢占雲、張榮率特務團一部、傷病員、婦女團余部及總部幹部為一個支隊,就地堅持游擊戰;李先念、程世才率三十軍千餘人為左支隊,到左翼大山打游擊。


朱良才將軍在1982年寫的回憶記錄中說:「這天下午,我們行到了一個亂石山窩。在這裡,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召開了師以上幹部緊急會議。會議我沒參加,由其他同志傳達給我的。會上,陳昌浩傳達了中革軍委要求的千方百計保存實力的指示。我還聽說了李先念同志在會上發表了很沉痛的感慨,他說:『我們是失敗了,這是痛心的,但是,我們的失敗是暫時的,是局部的,我們的革命事業沒有失敗,而且永遠不會失敗!』徐向前同志也號召大家『堅持鬥爭,克服一切困難,爭取最後的勝利』由於這個會在一片亂石窩開的,後來就叫『石窩會議』。」


徐向前還在會議上提出了反對意見,即自己不願先一步離開大家,要與大家生死與共。


他抗議說:「我不走!部隊打了敗仗,我們回去幹什麼?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難過來的,要死也死在一塊嘛!」

陳昌浩無奈地說:「這是軍政委員會的決定,向前同志,你如果留下,目標太大,個人服從組織,不要再說什麼了。」


陳昌浩這麼說,其他的同志也都紛紛勸徐向前離隊回陝北去。


散會後,徐向前對李先念說:「我實在不想走!但現在的情況不允許,這3000來人的隊伍就交給你們幾個了,你們一定要帶著他們衝出去,能多帶走一名戰士就能為革命多保存一份火種。你們的擔子不輕啊!」


李先念潸然淚下,說:「請總指揮放心,我一定盡全力帶著隊伍突出去!能多帶走一個是一個!」


當天夜裡,李先念、王樹聲等人目送陳昌浩、徐向前走後,立即集合部隊準備轉移。

李先念鼓勵大家說:「同志們,我們現在的處境非常艱難,但並不是無路可走,出路就是要快速行動,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擺脫馬家軍騎兵的跟蹤追擊。只要我們能突圍出去,就有迴旋的餘地,就有辦法可想!西路軍雖然失敗了,但河東的紅軍還在戰鬥,黨中央還在陝北,革命並沒有失敗,暫時的失利嚇不倒我們,天大的困難壓不倒我們,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屬於紅軍!」


隨後,三個左支隊時分頭行動了。


非常遺憾,王樹聲的右支隊和畢占雲的支隊後來在馬家軍的輪番包抄、兜剿下,隊伍被打散,從虎口中脫生的少數人士經過千辛萬苦,分頭輾轉回陝北去了。


強敵追擊、軍情危急,生死關頭,這位紅軍西路軍軍長作了悲壯決擇


李先念支隊的行軍路線經過深謀遠慮。當時,李先念是這樣考慮的:祁連山的東、北面集結著馬家軍的重兵,南面的青海柴達木盆地更是馬步芳的勢力範圍,如果往這些地區前進,將無法保證隊伍的生存。西面雖然是渺無人煙的冰山雪嶺,但敵軍的兵力少,容易擺脫追敵。

所以,李先念、程世才和率領隊伍向西翻越祁連山。


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冒著狂風暴雪,艱難前行。


事實證明,李先念的這一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他們沿途基本沒遇到馬家軍的阻攔,所需要應對的就是馬家軍尾隨而來的追擊。

為了擺脫這源源不斷的追擊,李先念安排戰士在隊伍後面邊走邊掃雪,把隊伍留下的腳印清除掉。


隊伍迤邐而行,在風雪中走了三天,到達了乾涸的柴溝河邊。


這時,大家攜帶的乾糧已經吃盡,天氣寒冷,大家衣不遮體,很多人的手腳都被凍壞了。


三十軍副軍長、八十八師師長熊厚發在砟子河更樓與敵人的遭遇戰中,左臂中了槍傷,由於缺乏藥物護理,傷口嚴重惡化,左手臂血管已斷,全身高燒、抽搐,無法走路。


強敵追擊、軍情危急,生死關頭,這位紅軍西路軍軍長作了悲壯決擇


李先念就安排戰士做了擔架,要抬著他走。


熊厚發堅決拒絕,他說:「我不能給部隊增加了累贅,我就在這兒不走了!」


熊厚發是紅軍隊伍中最堅強、最偉大的戰士之一。他是大悟縣宣化店鎮甘家灣人,16歲參加紅軍,17歲加人中國共產黨,18歲任營長,19歲任團長,20歲任師長,22歲任紅三十軍副軍長兼八十八師師長。從參加革命一路走來的7年中,身經百戰,由普通戰土成長為紅軍高級指戰員,每一次榮升都伴隨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3年春,時任營長的熊厚發率部在四川殺牛坪與5倍之敵激戰3晝夜,俘敵1500餘人!


1934年2月,時任團長的熊厚發率部夜襲馬鞍山,全殲敵2個主力團,隨後又在反擊援敵進攻中再殲敵2000餘人!


同年9月11日,在黃木椏戰鬥中,時任師長的熊厚發率部殲敵2個旅、俘萬餘人,繳獲槍支7000餘支、追擊炮20餘門,全師受嘉獎,所屬二六二團、二六五團分獲「鋼軍」、「夜老虎」獎旗。


1935年3月,熊厚發率部最先強渡嘉陵江,掩護後續部隊過江,先後攻佔飛虎山、劍門關等要地,殲敵近萬人。


1937年1月,擔任了紅三十軍副軍長的熊厚發在倪家營子與敵鏖戰40個日夜,先後斃傷敵1萬多人!


就是這樣一員威風八面的紅軍將領,為了不影響隊伍的轉移,主動提出了要留在原地的建議。


留在原地,基本等同於等死。


李先念、程世才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從鄂豫皖起就一直並肩戰鬥的親密戰友留下?他們心如刀絞,抱頭痛哭不已。


沒有人同意將熊厚發留下。


熊厚發抹去淚水,語氣堅決地說:「追兵很快就要來了,不要再猶豫了,放下我,你們走吧!」


為了安慰李先念,熊厚發還強擠出一絲笑容說:「政委,你給我留下一封介紹信吧!有了它,將來回到陝甘寧,我還是個共產黨員!我好繼續為黨工作……」


百般無奈,李先念含淚為他寫了證明信,並留一個排照應和掩護他。


強敵追擊、軍情危急,生死關頭,這位紅軍西路軍軍長作了悲壯決擇


就這樣,李先念、程世才他們生人作死別,從此一去,陰陽兩隔。


關於熊厚發的悲壯結局,程世才在回憶錄《悲壯的里程》中是這樣寫的:「幾天以後,馬匪搜山時,全排同志戰鬥到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厚發同志被俘。因為馬匪恨透了紅八十八師,所以把他解到青海,殘忍地用炮將他轟死。在為黨獻出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僅僅二十四歲的紅軍師長,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


當然,程世才不忘補上一筆:「這些壯烈的情景,是後來我們逃出來的同志們說的。」


也就是說,程世才所說,並非親見,而是聽後來「出來的同志說的」,只是傳說而已。


實際的情況是這樣,李先念他們走後,熊厚發收攏了一些失散的紅軍戰士,連同留下的一個排,堅持在祁連山中打游擊。


四天之後,熊厚發他們在祁連南山草嶺大坂的大山根石崖邊與搜山的馬忠義部遭遇,雙方展開激烈槍戰,最後熊厚發和僅余的五六名戰士一同被捕。


《青海省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的描述是這樣的: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五日馬忠義在祁連山大山根的石崖邊,突然又被紅軍射擊,石崖靠近山間火力旺盛,馬忠義以一個營的兵力衝上去,槍聲才稀稀拉拉,發現紅軍二三十人,大多數已犧牲,俘獲五六人,其中有師長一人,年約三十歲,左臂早已打斷,腿部又被傷。馬忠義迫令投降,即遭到嚴厲斥責,馬忠義竟殘忍凶暴地搬動槍機,這位師長舉起右手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其後從被俘戰士口中得知,這是紅軍第三十軍八十八師師長熊厚發將軍」。


偽《青海日報》也在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四日第三版載了「生擒偽師長一名,擒獲偽師長仍行槍決,以快人心」的報道。


不管是被大炮轟炸還是被機槍掃射,熊厚發都是一樣的光輝、偉大!


強敵追擊、軍情危急,生死關頭,這位紅軍西路軍軍長作了悲壯決擇


比較值得慨嘆的是,熊厚發的年齡不過才二十四歲,《青海文史資料選輯》把他描述成三十歲,是因為艱苦戰鬥歲月將一個年輕鮮活、青春無敵的紅軍指戰員磨礪成了滿臉滄桑的老成漢子。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沙龍 的精彩文章:

敵人原以為捉到的是個普通紅軍戰士,知道真實身份後,霎時凌亂了
這位槍擊日軍高級將領的大英雄是朝鮮人?當年的證人全都矢口否認
他是一代抗日名將,曾有「盤腸大戰」壯舉,建國後憾未參加評銜
為阻撓劉鄧大軍,蔣介石施放下流陰招,致使劉伯承元帥痛苦終生
您可能感興趣

此戰關係紅軍生死存亡,彭大將軍離前線一百米堅決阻擊,威武!
長征最關鍵一戰,左權將軍天降奇兵,挽救紅軍免受全軍覆滅之災
長征最關鍵一戰,左權將軍天降奇兵,挽救紅軍
紅軍王牌軍隊全軍覆滅:軍長頭顱被敵人砍下
二戰德軍和蘇聯紅軍,哪支軍隊更加殘暴野蠻?
此人是毛主席老鄉,為掩護紅軍深陷敵軍重圍,死前扯斷腸子自殺
軍紀最渙散的軍隊,蘇聯紅軍是二戰後最惡魔的一支力量嗎
奇襲天全城,紅軍主力兵分三路,敵軍望風而逃,中央縱隊艱難渡險境
紅軍舊將:凱恩阿里很危險,但紅軍遇強則強
紅軍繼續劫富濟貧,曼城對陣紅軍零封難!
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毛主席不喜歡八路制式,更愛紅軍制式
紅軍出其不意奔襲常德,敵軍急調精銳獨立旅設防,被此帥一舉擊潰
這位開國上將曾是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作戰部長
勇猛「鋼軍」親自擔任突擊隊,一舉拿下天險絕境,紅軍主力迅速渡江!
空軍首現「最強王者」陣容,扮演藍軍美式打法,紅軍坦言將受到巨大衝擊
背水一戰,紅軍兩大軍團合力在此地阻擊強敵,立下汗馬功勞!
國軍師長自願教紅軍炮兵技術,與賀龍一起走完長征,後被迫害致死
沒有軍銜,紅軍如何區分軍官和士兵?
紅軍最大的一場戰役, 上百位將軍參戰, 讓紅軍徹底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