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為何王朝總是越活越抽抽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為何王朝總是越活越抽抽

在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幾個分成了兩段的主要王朝:西東周、西東漢、西東晉、北南宋——看吧,這幾個王朝,都是先西後東、先北後南。這是為什麼呢?


這幾個王朝之所以被冠以「東西南北」的前綴,並不是當初就這麼叫,而是後世史家為了有所區分,才加的限定詞。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為何王朝總是越活越抽抽這裡的「東西南北」,主要是以首都所在的位置來定的:洛邑在鎬京的東邊,所以平王東遷後的王朝叫東周;洛陽(東漢叫「雒陽」)在長安的東邊,所以劉秀建立的王朝就叫東漢;建康在洛陽的東邊,所以南渡之後的晉朝,叫做東晉;臨安在汴京的南邊,所以宋高宗守住的半壁江山,叫做南宋。

古代的中原民族,長期是農耕民族,最大的敵人,來自塞外各游牧、漁獵民族。在唐朝之前,這種威脅主要來自西、北方向,唐朝之後,這種威脅漸漸向東北方向轉移。一個新的王朝前期,總是「其興也勃焉」的,實力比較強大,格局也比較廣闊,進取心也比較強。敢於把都城建在外敵來犯的主要方向,需要的可不僅僅是勇氣,而是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


周人自西方而來,曾經在游牧民族的壓力之下,不斷遷徙,終於落戶在關中平原的岐山附近,並在這裡不斷壯大,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後來聯合東方諸侯,推翻了殷商王朝,成為天下共主。西周時代的周人,雖然在「天下之中」營建了東都洛邑,但是都城仍然在老根據地的關中平原。但是犬戎來犯,周幽王被殺,平王放棄了這塊祖宗之地,把都城設在了洛邑,這就是東周。相對於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來說,撤退到洛邑,是一種戰略退縮,可見周朝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不得不採取守勢。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為何王朝總是越活越抽抽西東漢卻情形有所不同。說起來東漢似乎是西漢的延續,但實際上建立東漢的劉秀只是西漢皇室的旁支,他崛起於篡奪了西漢皇權的新朝末年,生逢亂世,靠著自己的雙手建立起了東漢王朝——這是標準的開國君主的范兒,實在應該被看作一個全新的朝代。東漢雖然也是大一統的王朝,可是統治基礎已經徹底換成了豪強地主,國力不如西漢,格局也不如西漢,所以定都也沒有定在更靠近西北的長安,而是放在了東邊的洛陽(東漢時叫雒陽)。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為何王朝總是越活越抽抽而到了晉朝,西晉一共才五十幾年,經過了自己折騰(「八王之亂」)、被別人折騰(「五胡亂華」)之後,北中國已經被胡人蹂躪,世家大族紛紛「南渡」。晉元帝司馬睿勉強獲得江南大族的支持,才得以在健康繼位,是為東晉。晉朝立國之時,都城就定在了洛陽,已經比傳統的長安靠東了。這回東晉的這一「東」,一下子跑到了江南的建康(現在的南京),好歹站住了腳跟,也不過苟延殘喘而已。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為何王朝總是越活越抽抽再一次「南渡」,就是南宋。宋朝其實從來都沒有統一整個中國,「燕雲十六州」一直就握在外族之手。及至金兵攜滅遼餘威南下,中原再一次被鐵蹄踏遍。四處奔逃如喪家之犬的宋高宗趙構,一度都跑到了海上。終於,南宋還是「臨安」了,居然又撐住了150年,在後來席捲歐亞的蒙古帝國面前,也能撐住幾十年的時間,堪稱奇蹟。


除去兩漢之外,兩周、兩晉、兩宋,都是在外敵壓迫之下,不得不遷都避禍。只要打開地圖看看這幾個首都的分布,就能看出來這種戰略退縮的路徑。處在這樣狼狽的態勢之下,那當然就只能是越活越抽抽。讀史至此,難免不讓人扼腕嘆息。


可是,這樣的越活越抽抽還算是好的。平心而論,退還有得退,實在還得算是一件幸事。倉忙逃遁之時,發現祖宗還給留下了一處溫柔鄉,還能剩下江山半壁,即使是苟延殘喘,也還能夠繼續南面稱孤,這還得說王朝的底子還算足夠厚,還不到土崩瓦解的時候。


而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明末,明明有個兩百多年一直「時刻準備著」的陪都,明明整體國力還要遠遠強於北方南下的敵人,南明卻終於沒有變成南宋。這就不只是越活越抽抽的問題了啊!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為何王朝總是越活越抽抽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軒轅十四Rex 的精彩文章:

兩漢真的能算一個朝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