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的罵賄哲學是什麼
賄賂,古代叫苞苴,本意是包裝魚肉等用的草袋。可見,較早的賄賂無非是送魚肉。春秋時的魯國宰相公孫儀非常喜歡吃魚,許多人給他送魚,可他從來不收。學生納悶地問原因。他說:「我收了人家的禮,就要替人辦事,難免要犯法,犯法就成了罪人,還能吃到魚嗎?現在愛吃魚自己去買,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魚嗎?」道理就這麼簡單,可惜後人在面對「魚肉」時亂了方寸,難免人財兩空。
後人評價明朝是與太監共天下,而太監劉瑾的名頭很大,時人戲稱京城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坐皇帝朱厚照,另一個是站皇帝劉瑾。劉瑾曾是個潑皮無賴,實在混不下去了才自閹入宮。因為伺候太子(朱厚照)伺候得好,主子當皇帝,奴才也升遷,爬上了太監一把手——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大臣們要拜見皇帝,都必須先過他這一關。那年頭,當官的、辦事的,都是心眼活泛之輩,劉瑾規定怎樣送,就會怎麼送。官員們上京送禮的慣例是兩萬兩,拿不出來的,就要先在京師借,然後回到地方上設法償還,時人稱為京債。兵科給事中周鑰到京城辦事,與知府趙俊的關係不錯,趙知府答應借給周鑰千金以應付劉瑾,可臨走時又變卦了。周鑰計無所措,船到京城邊抹脖子自殺了。
劉瑾當權,甚為驕橫,奉使出差的人回來,劉瑾都要重重地索取賄賂。給事中安奎、御史張彧出京查盤錢糧,返京後劉瑾索賄,二人乖乖上供。劉瑾嫌太少而破口大罵,說他們參劾官員失當,用150斤重的枷將二人枷於公生門。雖然有大臣自殺,但皇帝沒有追究,劉瑾就安然無恙。久而久之,他態度更為惡劣,罵得越凶,送禮的人也就越多,以致於官場上的大多新晉官員,幾乎都向他行賄。劉瑾索賄半是威脅,半是利誘,一邊罵,一邊給送禮的人實惠,經營得久了,重要部門掌權者都是劉瑾的黨羽,這些被罵的官員也樂意給劉瑾送禮。因為他們心中有一筆賬,只要劉瑾不倒台,送得越多升得越快,將來撈得可能會更多。向劉瑾行賄的官員實在太多了,劉瑾對一品、二品大員也肆無忌憚,想罵就罵。他罵的越凶,收穫的也就越多。
據統計,劉瑾因叛逆罪而被處死時,有黃金1200萬盎司(37萬公斤),白銀2.59億盎司(805萬公斤)。作為對比,當時的皇宮國庫只有白銀6000萬盎司(200萬公斤)。劉瑾挨了3357刀而死,屍骨還被以一文錢一塊的價格出賣了。事情是這樣的,1510年,封藩於寧夏的安化王朱寘發動叛亂,發檄文曆數劉瑾貪腐的罪行,作為發動叛亂的借口。這個藩王不禁打,僅19天,就被另一個太監張永和大臣楊一清平定。張永借獻俘向天子當面密奏反狀,並從袖中拿出早已擬好的奏章,上面羅列了劉瑾的17項罪狀。醉醺醺的明武宗總算醒悟過來了,劉瑾就這樣落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