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琴,人,自然合一的無聲之樂

喜歡古琴,無論聽曲,還是自己沐浴焚香後端坐琴前,會油然生出來一種淡然素雅的情致。一次,聽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教授講述古琴,一些從未追究過的關於古琴文化積澱所迸發出的火花,像一盞燈,照亮了一顆在黑暗中懵懂已久的心。


聽琴曲,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聽的是文化,寫這些字的時候,戰戰兢兢,怕自己那點薄弱的積澱,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力有不逮而出錯,手心裡總是捏著一把汗。將自己所有關於古琴的書籍放在眼前,老先生們的古琴曲集逐個播放著,悠遠而彌近,如履薄冰……


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的傳統文化思想的式微,受眾變小是必然的,犯不上難過。但這文化已經像基因一樣,在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隱士身上根深蒂固地留存,默默流淌著,等待有朝一日被喚醒,覓得知音。文字止處,音樂起,大音希聲。今天我們先來聽聽下面這十支「中國古琴傳統名曲」。


《高山》《流水》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據《神奇秘譜》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高山》音韻蒼勁,曲調雄渾,使人如置身層巒疊嶂、千峰競高之境;《流水》以抒情性曲調為主,模擬性的描寫為輔,虛實間情景交融,把自然界的流水塑造成具有生命力、人格化的感人形象。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的金唱片,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尋找人類的「知音」。


《陽春》《白雪》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是冬去春來,生命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鬆明快。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兩支曲子,無從證明它們之間有任何聯繫。《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駘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無論琴曲是否源自宋玉的寓言故事,「陽春白雪」終成了高雅藝術「曲高和寡」的代名詞。


《梅花三弄》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由桓伊吹奏的笛曲移來。音樂中的「梅花」,這個從一開始就具有精神性的意象,溝通著中國文人的心靈世界:「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枯木禪琴譜》稱此曲:「曲音清幽,音節舒暢,一種孤高現於指下,似有寒香沁人肺腑。須從容聯絡,方得其旨。」 整首樂曲動靜結合,旋律清新,節奏鮮明,與梅花傲霜的高潔氣質相輔相成,不負千古名曲之稱。


《陽關三疊》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歌詞為王摩詰的《送元二使安西》,音調純樸而富於激情,平靜處如泣如訴,情意綿綿,是離別的悲惻;激越處慷概激昂,酣暢淋漓,給人以悲壯狂歌之感。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鬱,懷揣對友人的真摯關懷和無限留戀,卻不得不在空曠荒蕪中眼見得故人悠悠遠去……


《胡笳十八拍》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五知齋琴譜》在曲終處寫道:「一種憤怨悲切之情,逐拍傷心之慨,形諸指下。」 李頎的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 「拍」在突厥語中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聲的緣故。琴曲中,移情於聲,融入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是一種浩然的怨氣。全曲離不開一個「凄」字,後被改編成管子獨奏,凄切哀婉的聲音直指人心,高則蒼悠凄楚,低則深沉哀怨。


《廣陵散》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以題材的磅礴氣勢、演奏的獨特風格、結構的宏偉龐大,受到琴家們的推崇。無論講述聶政刺韓王替父報仇,還是嵇康臨終祭出的憂憤絕響,都在訴說一種悲壯的英雄情懷,讚美一種艱苦卓絕的反抗精神,抒發一份深沉的孤獨。


《瀟湘水雲》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曲子一般被分析為表達忠貞抑鬱,有憂悶飄零的情緒在,但我們寧願承認它是一幅優美的山水風景畫卷。用「吟、猱、綽、注」的技法,體現出古琴藝術的「清、微、淡、遠」的含蓄之美,交織出的是天光雲影、煙波浩瀚的萬千氣象之意境。


漁樵問答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是一種隱逸之士希望擺脫塵凡俗事的羈絆,對漁樵生活嚮往而瀟洒自得的情狀:「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音樂形象生動,精確,格調飄逸洒脫,極具情趣。《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洒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


《平沙落雁》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曲調悠揚婉轉,雋永清新,通過雁群在空際若往若來,若近若遠,時隱時現地和鳴,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立足未穩,驚而復起的情景描寫,具有了「靜境中之鬧境,鬧境中之靜境」的意趣:「欲下未下風悠揚,影落寒潭三兩行。」


《醉漁唱晚》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一首精緻的琴曲小品,素材精鍊,結構緊嚴,漁翁豪放不羈和放聲高歌的醉態,如臨眼前。清刊本《誠一堂琴譜》在《醉漁唱晚》的後記中說:「奇音妙趣,描寫醉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古琴文化之幽微]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古琴,這屬於我國特有的古老彈撥樂器,也被美稱為瑤琴、玉琴、絲桐或七弦琴,距今至少已經三千年的歷史了。從古籍和出土文物看,古琴有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十弦琴,甚至還有一弦琴,應該是在東漢至曹魏時期的嵇康之時,古琴作為樂器才走向完善和成熟。作為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後來為與其它琴區別而改稱古琴。


古琴,是八音中的絲,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古人在造琴時,將哲學思想巧妙地融入琴中:面板呈圓弧型,底板平直,象徵「天圓」、「地方」。琴長(從岳山至龍齦)約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個閏日。而十三個徽位,則象徵著一年有十二個月再加一個閏月。七根弦,前五弦代表五行,後兩弦代表文武。


由於人們對古琴的喜愛,更將古琴加入了一些擬人化的稱謂和神性動物的名稱,如:「額」、「頸」、「肩」、「腰」、「龍池」、「鳳沼」、「龍齦」、「雁足」等等。你看,我們的古人是讓天地間美好事物和古琴發生聯繫,以表達自己對琴的熱愛,也表達出琴人願與琴和自然合而為一的美好願望。


如果你剛好知道古琴各個部位名稱的話,不難發現,名稱之中大多隱含著一個「水」字,如「承露」、「龍池」、「鳳沼」、「軫池」、「足池」、「聲池」、「韻沼」等。這些詞均和水有關,絕不是一種偶然,是琴人們希望能夠把水匯聚起來,通過讚美水,來比喻君子的美德,是在向我們講述一個謙虛平和的道理,也是對琴人的一種期許,希望他們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放低姿態,使自己沉靜到平和的境地。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與水相對,古琴中也有山,那就是「岳山」。山水,其實是體現了中國文人的一種審美意趣:見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水發源於山,「岳山」上的琴弦就像一條條河水流淌不息,經過366天的時間(十三個徽)到達司水之神「龍」的口中(龍齦),纏繞在「雁足」上,匯聚於「足池」之中,最後流進「龍池」、「鳳沼」,完成一次循環,充分體現了古人迴環往複、生生不息、上善若水的審美情趣。


古琴的音色,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一般人聽琴樂,都會感到安靜而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撫琴需要一處安靜的環境,撫琴更需要一個安靜的心境,如是。


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幽思;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境之感;按音則豐富多變,手指下的吟揉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時如人之心緒,縹緲變幻。有道是,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這天地人三籟,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窮、悠悠不已之中,因其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亦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梵谷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宋代《琴史》中說:「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晉時嵇康《琴賦》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音的松沉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感到平和泰然的氣象,體驗內心的祥和喜樂;琴樂的潔凈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瀉泄幽情,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意境。歸根結底,就是以古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來養成君子「中和」的品德、達成「樂教」的目的。尤其是道家「大音希聲」、「至樂無樂」的思想,在古琴中能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琴音的低緩悠遠、縹緲入無,讓人由撫琴聽琴而進入一種超乎音響之上的「無聲之樂」意境,體驗到「希聲」「至靜之極」的境界;莊子所謂「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是一種天人相和、無言而心悅、超乎音響感受之上的虛靜的精神境界。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文字已獲作者授權,圖片源自


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古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情不知所起,卻等你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