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文|金何


核心提示:正是在信息不對稱、強制命令、遷徙意願不同的局面下,才滋生出了所謂「常遇春血洗中原」的傳說。

《明史》記載:洪武元年四月,徐達、常遇春在洛水北岸大敗元軍,進而包圍了洛陽,元朝梁王阿魯溫投降,河南平定。


常遇春,跟河南是有淵源的。


北方地區的朋友,都聽過元末明初,常遇春、胡大海血洗中原的故事。這傳說流傳甚廣,各地版本不一。


我家鄉的版本是這樣的:話說元朝末年,豫北地區流竄著兩個乞丐,一個叫常遇春,一個叫胡大海。這倆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最慘的是,討飯沒人給。原因是他倆飯量太大,一個人能吃十幾個人的飯。一來二去,這個地區的人都認識這倆乞丐了,每當他們到一個村子後,家家都關門閉戶。由於討不到吃的,他倆人不得不擴大討飯範圍,整個河南北部地區甚至山東,都留下了他倆的身影。

這年冬天,河南輝縣的一個地主,夜裡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兩隻猛虎俯卧在家門口。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他便開門查看,夜裡下了很大的雪,他看到大門外兩旁的石階上,一左一右躺卧著兩個乞丐。又冷又餓,這倆乞丐已經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死了。想到夜裡的夢,他覺得這倆人肯定上應星宿,來歷不凡。於是,趕緊叫長工把這倆人抬進了家裡。


這倆人正是常遇春和胡大海,地主把他倆領進家,飽飽地給他們吃了一頓。正好地主家在翻修堂屋,常遇春和胡大海為了感謝救命之恩,就幫著工匠們一起幹活。他倆人力大無比,兩三百斤重的大梁,單個人能舉起來,而且臉不紅心不跳。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等到房屋蓋好,地主對他倆說,既然兩位壯士有這身好力氣,為何不去投軍呢?如今天下大亂,朱元璋的隊伍正在招兵買馬,憑二人的本事,一定能夠在軍中有所作為。


實不相瞞,我們也想去投軍,無奈路途遙遠,我們又沒有盤纏(路費),實在是力不從心。常遇春說道。

這個好辦。地主給了盤纏和新衣,臨行前又讓他們包餐了一頓,常遇春和胡大海謝過地主,投奔朱元璋去了。


後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和張士誠,又把元順帝趕到了漠北,平定了天下。常遇春和胡大海倆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等到論功行賞的時候,朱元璋問常遇春和胡大海倆人,想要什麼封賞。常遇春和胡大海不要金銀也不要官職,朱元璋很奇怪,詢問他們到底要什麼。


只求聖上同意我倆各帶一路人馬,把河南山東血洗。


朱元璋大驚,常遇春說出了早年間的經歷。

這個地區的人沒有絲毫同情心,世道人心壞透了,必須要把他們殺光,才能解心頭之恨。


不殺吧,他倆是我的愛將,立下天大的功勞;殺吧,如今天下剛剛平定,若屠戮百姓,後人還不把我的脊梁骨戳爛。朱元璋陷入了兩難境地。


想了一會兒,朱元璋有了一計。


朕同意你們的請求,不過有言在先,朕只同意你們殺「一箭之地」,若違抗聖旨,你倆罪在不赦。

朱元璋想的是,一箭之地能有多遠,順風最多也不過一里地,殺一里地距離的人,朕還是能承受得了的。


皇上是金口玉言,既然只能殺「一箭之地」,常遇春和胡大海只得接受了。


朱元璋陪著他倆去了河南。這一日,三人來到一處曠野,常遇春張弓搭箭,「嗖」地一聲,箭應聲而出。眼看箭就要落地,恰好前方的草窩裡落著一隻雁,不偏不斜,正好射在了雁的尾羽。大雁吃疼不過,撲騰著翅膀,帶著這隻箭往北飛了。


朱元璋目瞪口呆,看來這真是天意。常遇春和胡大海帶著大軍,一路追著這隻大雁。這雁飛過了懷慶府、彰德府(現今河南焦作、新鄉、安陽等地),飛到了河北南部,又折向東飛去,飛到山東西部,又折向南,一直飛到魯西南一帶,才落地而亡了。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常遇春和胡大海帶著大軍,一路上男女老幼一個不留,只殺得血流成河,赤地千里無人煙。殺到最後,只留下當年曾接濟過他倆的那一個地主家。


木已成舟,朱元璋不好再說什麼。但是太行山以東地區已無人煙,這些土地還要耕種,怎麼辦?只能就近從其他地方遷徙人口了。


當時周邊經過戰火蹂躪後,人口都所剩無幾。惟有山西,因為四周有群山環繞,戰火沒有波及此處,人口還比較多。朱元璋於是下令,從山西大規模的抽調人口,遷徙到河南、河北、山東一帶。


好好的有家有室,突然宣布要遷徙,誰都不願意。哪怕是朝廷免除徭役和賦稅,主動遷徙的人還是很少。朱元璋只得下令,採取強制遷徙措施。


一時間,全山西各地的路上,都是被看押著的遷徙隊伍。山西北部來的百姓,先被集中到了洪洞的一個大槐樹下,然後再具體分發遷徙到哪裡。這也正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一路上百姓的手都是捆著的,要大小便還得叫看押士兵解開繩子,這也是大小便為何叫「解手」的緣由。


常遇春血洗的故事講完了,最大的漏洞是,胡大海在明朝建立前就陣亡了。所以這傳說無疑是假的。之所以把胡大海也捎帶上,極有可能是「常遇春、胡大海」,念起來平仄押韻又對稱。


然而,明初的人口大遷徙,確有其事。


歷代史書上,有關開國皇帝的記載有兩個共同特點:賑災和免除賦稅徭役。改朝換代都伴隨著大規模的殺戮,當新政權建立後,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


但明朝與以往朝代有一個不同之處:明初除了免除徭役,有六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明史》中有詳細的記載:


洪武三年四月,將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的無業百姓遷徙到臨濠耕種田地,發給口糧、耕牛和種子,免除三年徭役。


洪武四年三月,將河北、山西兩省北部長城內外百姓一萬七千戶遷到北平周圍屯田。四月,又將山西、河北北部長城內外百姓三萬五千戶遷往內地,將北部沙漠中元朝遺民三萬二千戶遷徙到北平周圍屯田。


洪武九年十一月,將山西和真定沒產業的百姓遷徙到鳳陽耕田。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將澤州、潞安府的無業百姓遷徙到了黃河南北開墾荒地,賜給錢幣讓他們購置農具,免除三年徭役。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遷徙江南百姓到淮南地區耕田,賜給他們錢幣用以購置農具,免徵三年徭役。


全國性的人口遷徙,背後透露出的信息是,戰後人口大規模的銳減。


朝廷的遷徙命令可能還不到一百字,然而遷徙從動員,到出發,再到安置和穩定,這中間所需的時間很長。而且,百姓的遷徙意願不一樣,多種情緒摻雜交織在一起,但命令下來,他們就得出發,沒有絲毫迴旋餘地。有人喜、有人悲、有人稱頌、有人咒罵。加上百姓識字者少,遷徙的真正意圖越往下傳達,也就變得零碎和扭曲了。正是在信息不對稱、強制命令、遷徙意願不同的局面下,才滋生出了所謂「常遇春血洗中原」的傳說。


遷徙導致的後遺症,朝廷是不會考慮的,朝廷考慮的,往往只是這裡有很多撂荒的田地,這裡需要人口來填充和開發。更何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土地和人口,都是皇帝的私人財產,怎麼安排和分配,皇帝說了算。


這正是,亡百姓苦,興百姓也苦。


常遇春帶領大軍在河南廝殺過不假,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百姓並非死於他的復仇,而是死於明元兩軍對峙的戰火。當然,還有一部分的百姓,在戰火蔓延開來之前可能就逃走了。正因此,戰後河南北部地區人煙稀少,朱元璋才不得不下令往這裡遷徙人口。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現如今河南北部地區的人口,其祖上都是從山西遷徙過來的。


史書上「河南平定」四個字,看起來平平常常,然而其背後卻是用成千上百萬的血染成的。歷史上,這樣的「XX平定」不勝枚舉,真是細思極恐啊。


常遇春血洗「一箭之地」: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何 的精彩文章:

一條「瘋狗」被乾隆飛揚的馬蹄尥死了
魏忠賢的遺恨:東林黨人官商勾結偷稅漏稅
皇帝都是賊:蠱惑百姓跟皇帝平起平坐的「妖人」
與全社會為「敵」的人,剃了光頭也要揪他的辮子
忠臣不事二主:異族入侵讓士大夫從忠民逐漸蛻變成忠君
您可能感興趣

常遇春血洗中原:令人細思極恐的河南平定
害死孟靜嫻的並非剪秋!浣碧所做的細節令人細思恐極!
細思恐極的冷知識
二戰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有哪些關於光洙細思恐極的細節?
細思恐極,穿過光緒頭髮的慈禧的毒手
來自碼農的愛情,被遊戲設定洗刷的三觀,細思極恐
細思極恐的「長城」
宇宙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盤點動漫《名偵探柯南》中的一些冷知識,細思極恐!
崔雪莉自拍手機殼掛無身娃娃頭,網友:細思極恐細思極恐細思極恐
細思極恐,風水和命運的矛盾之處
春秋戰國四大刺客為何被後人稱道?細思極恐!
一組直擊人性的諷刺插畫,細思極恐
細思極恐的漫畫,哪個讓你冒冷汗?
如果喵星人跟鏟屎官角色對調,細思極恐
殭屍為什麼都是清朝的?細思極恐
有史以來最大的冰山從南極脫離 細思極恐!
最細思極恐的暗黑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