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國為什麼率先強大

魏國為什麼率先強大

■王多


魏國,是三家分晉後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它為什麼會首先強大?因為有一個英明的領導人――魏文侯。


《資治通鑒》記載:「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用今天的話來說,魏文侯把卜、田奉為國師,同時每次經過段宅,都要在車上俯首行禮。卜、田、段都是當時名士,國君如此厚待,所以「四方賢士多歸之」。這就是禮賢下士。

一次,文侯與群臣飲酒,席上甚歡之時天降大雨,此時文侯下令準備車輛外出。侍臣問:「大家正開心,外面又下大雨,您這是要去哪兒啊?」文侯說:「我跟村長約好了今日此時要去打獵,雖然在這兒和大夥十分開心,但總不能不把約定當回事兒吧!」說完,他就去赴約了。這就是「虞人期獵」的掌故。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講誠信、守規矩。說他有「契約精神」有點誇大,但說他有「契約意識」也不為過。


還有一件事,韓國要借魏兵攻打趙國,文侯說:「趙是我的兄弟,我看這事就算了吧。」後來趙國借魏兵攻打韓國,文侯說:「韓國是我兄弟,我看這事就算了吧。」當時,韓趙兩國的使者都拂袖而出。但之後得知文侯都不借兵,便都更加敬重魏國了。


《資治通鑒》通過幾個小故事,把魏文侯的明君形象一下子勾勒出來了。在他的領導下,「魏由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以上只是幾個小細節,其實魏文侯之所以是一個英明的領導人,必然還有其過人之處。我總結一下,一個是氣度,一個是用人。

一次會議上,文侯問群臣:「我這個君主如何啊?」下面的人都奉承:「您是充滿仁愛的君主。」可是有個叫任座的人說:「您得到中山國,不把它封給弟弟(當時的慣例),卻把它封給兒子,這叫什麼仁君?」文候當時臉色就變了,任座看到這場面,乾脆灰溜溜地出了會議室。


文侯轉而問自己信任的大臣翟璜。翟璜回:「您當然是仁君。」文侯納悶:「此話怎講?」翟璜說:「我聽說國君仁愛,臣子一定直率。您看剛才任座那麼直率,就知道您是多麼的仁愛了。」文侯這話願意聽,其實也感覺到自己錯了,於是樂意順著翟璜給的台階下,吩咐翟璜把任座叫回來。他本人則下堂迎接,把任座視為貴客來招待。


這個事很典型,反映了君主也是人,有傲驕的一面,也有任人唯親的一面。但魏文侯強在什麼地方呢?一是知錯能改,二是胸襟開闊。


還有一次,文侯與田子方喝酒,樂官們一旁奏樂助興。文侯說:「今天編鐘的樂聲好像有點走音,左邊有點高。」田子方當時就笑了。文侯問:「你笑什麼?」田子方回答:「我聽說國君乾的事兒,應該是任用樂官(管理),而不是聽音樂聽得頭頭是道。現在您如此精通樂音,我擔心您捨本逐末,忘了任用官員的職責。」魏文侯說:「哎呦,先生說的對!」這個故事看起來是關於「音樂與治國」關係的典故,但更體現了領導人接受批評的胸襟與氣度。


接下來說吳起,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名人,打仗很厲害。不過是非也多,受人忌恨。他本是衛國人,在魯國當官。有人對魯國國君說:「吳起的老媽死了,他不回去治喪,因為這事,他老師都與他斷絕了關係。如今他又通過殺妻換取功名,真是一個殘忍而又沒有良心的人。再說,我們小小的魯國能戰勝齊國,這不是什麼好事,其他諸侯都盯著我們,魯國危險了。」

吳起日夜被這些輿論包圍,擔心某天被治罪。加之聽說魏文侯十分賢明,於是決定一走了之,投奔魏國。魏文侯徵求大臣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吳起這個人貪婪好色,不過擅長用兵,就連司馬穰苴(當時的齊國名將)也不如他。」最終,魏文侯果斷任命吳起為大將,西擊秦國,獲得大捷,攻佔了五座城池。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魏文侯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責編:海聞

您可能感興趣

戰國曾經無比強大的魏國為何一跌千丈?
戰國時期,強大的魏國為什麼留不住人才呢?
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真是害怕秦國?
河西之戰後,魏國為什麼不一勞永逸滅掉秦國?
馬陵之戰的影響 馬陵之戰魏國為什麼失敗
魏國為什麼那麼牛,因為它有一個魏文侯
魏國為啥總是為秦國培養人才!太委屈
魏國為什麼能夠培養出那麼多牛人,卻都留不住他們?
探究 | 魏國為什麼能夠培養出那麼多牛人,卻都留不住他們?
當年魏國為啥不重用商鞅?還真不是為難他,而是因為一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