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原本打算傳位十四阿哥?並非 雍正?其實都是這個人惹的禍!
>
朱淑君
雍正繼位問題恐怕是整個清史上最懸疑的故事之一了。有一種說法一直流傳於民間,就是說康熙原本打算傳位於十四阿哥胤禎,而不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日後的雍正帝。還有模有樣地說是隆科多篡改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關於這種說法,已經被諸多史料證偽,譬如滿漢雙語遺詔制度、應該寫「皇某子」等等。
你們看,朕像篡位的嗎?
辣么,傳位十四子的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這裡有一則史料,可能提供一種思考。
十八世紀,朝鮮有一位著名學者,叫朴趾源,乾隆七十大壽的時候曾經到過中國,與中國高官有過交往,聽到過一些秘聞,在其著作《熱河日記》中,他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及康熙大漸,漢閣老王掞同承顧命,誤認禛字為禎字,第四為十四。掞被罪,而允禎為逆魁,改禎為禵。
這裡提到的關鍵信息就是大學士王掞在跪受顧命之際,耳朵不好使,把老四聽成了老十四,胤禛聽成了胤禎。
高麗人的這種說法靠譜嗎?
這個王掞是明朝萬曆年間宰輔王錫爵的孫子,王掞在康熙時代做了一件蠢事就是反覆倡議立太子,其實是恢復廢太子胤礽的儲君地位。
王掞
不過,王掞不是太子集團的黨羽,不過是效法乃祖「爭國本」而已。康熙雖然很惱怒,也沒有怎麼處置王掞本人,只不過把他的長子送到西北軍前效力了。
王掞一向自命清高,不是朝中朋黨成員,不會存在偏袒哪個皇子的問題。
那麼,誤聽的幾率有多高呢?
晚年康熙
根據《康熙朝起居注》記載,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已經「手顫頭搖,觀瞻不雅;或遇心跳之時,容顏頓改」。康熙五十六年冬天,這位千古一帝腿腫下不了地,這應當是心腦血管病的典型癥狀。從癥狀上分析,康熙此時應該是腦梗塞,嚴重影響語言功能。
言語含混不清,王掞在極為緊張的情況下,聽錯是大概率事件。
再者,當時在場的不止王掞一人,根據各種史料,領侍衛內大臣馬爾賽、滿大學士馬齊、步軍統領隆科多肯定在場。按照滿人政治傳統,康熙帝口授遺詔,一定是先說滿語,再說漢語。滿文遺詔的記錄者是馬齊。
康熙駕崩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繼位後,滿文遺詔是立即公布的,而漢文遺詔則拖到了十六日才公布。
遺詔肯定是改了!不過是依照滿文,改回正確的罷了!
聽錯了話的王掞,在雍正繼位後遭到了一系列的報復,不過都不算嚴重。雍正對此也只能心裡恨,嘴上不能說。
雍正帝:朕就是這樣的漢子,睚眥必報
雍正元年,王掞就上疏請辭。但雍正皇帝說「卿才品優長」,把他留在北京,「以原品休致」,以備顧問。看上去很是優渥,不過下一句就不那麼愉快了,「著將王奕鴻(王掞次子)發往軍前,與王奕清一處效力」。這是把王掞的二兒子也送去充軍,而且毫無理由!
朱言:康熙之死與雍正繼位,是歷史謎團,朱言今日不過依據一則史料,做出一種推論,一家之言,歡迎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