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宮「禁門」——隆宗門匾額被射了一箭!這麼大膽?

皇宮「禁門」——隆宗門匾額被射了一箭!這麼大膽?

景運門與隆宗門均為進入乾清門前廣場的重要門戶,進而可通往外朝中路及內廷中路各處,因此也被稱作「禁門」。自親王以下,文職三品、武職二品以上大員以及內廷行走各官所帶之人,只准至門外台階20步以外處停立,嚴禁擅入。


這兩大「禁門」,一般人是不能進入的。然而就在這兩大「宮內禁門」的隆宗門的匾額上,卻牢固地釘著一支箭頭,這是怎麼回事呢?皇宮「禁門」——隆宗門匾額被射了一箭!這麼大膽?


到底是誰射的這些箭,歷史上的推測有兩種:皇宮「禁門」——隆宗門匾額被射了一箭!這麼大膽?

第一種是,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候留下的。景運、隆宗二門是進入內廷的第一道禁門,因而是需要嚴加防衛的。但戒備雖如此森嚴,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竟有一支以林清為首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軍在頭領陳壤、陳文魁率領下,由內應太監劉金、閻進喜的帶領下分別從東華門、西華門打到了景運門、隆宗門的門外。進入西華門的一支農民軍直取皇帝居住的養心殿。在隆宗門外,農民軍又與清軍展開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受到清軍火槍隊的鎮壓而告失敗。在激戰中,農民軍將一利箭射在了隆宗門的匾額之上。


皇宮「禁門」——隆宗門匾額被射了一箭!這麼大膽?近距離可清晰看到殘存的箭頭


農民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這對清王朝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當時的皇帝嘉慶不在京城,皇城內是一片混亂,一些王公貴族更是張皇失措。鎮國公永玉、護軍統領石瑞齡甚至要準備車輛送后妃出逃,有的官員則藏在家中的櫃里很長時間不敢出來。嘉慶帝在外得知消息後,馬上從熱河回京,在途中得知事已平定,於九月十九日回到皇宮。九月二十三日,嘉慶帝親自審問了林清和太監劉金、劉得財等,並下令處死林清等人,立即執行。嘉慶後來收人《御制詩文集》的一首詩中,還心有餘悸地寫道:「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這一年的十月初六是嘉慶皇帝的生日,但他竟不許王公大臣按慣例為他進遞如意,自認為遇上了「大不如意之事」。為了使後世不至於忘記此事,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就被保留了下來。這顆箭頭,今天已經成了當年農民起義軍與清軍激烈戰鬥的歷史見證。


在隆宗門的椽子上,至今還保留了一支當時沒有清理乾淨的箭

皇宮「禁門」——隆宗門匾額被射了一箭!這麼大膽?


第二種:清朝滅亡後有人拿隆宗門的大門和匾額當靶子練箭,「或有人射箭遊玩所致」。曾有清皇室後裔講到清朝滅亡後清皇室仍然盤踞故宮後廷多年,宮中溥儀閑極無聊,經常招一些外面的親王子弟比如溥偉、潤麒等入宮陪伴。


這些孩子大多嬌生慣養,無法無天,這些紈絝子弟當然沒有愛護文物的概念。他們中曾有人對著大門射箭玩——儘管沒有說是哪個門,但很可能便是對著隆宗門來的,因為溥儀住的養心殿離這裡很近。


皇宮「禁門」——隆宗門匾額被射了一箭!這麼大膽?


關於門上的箭頭,世人還有一個疑問——箭頭,有可能是古人射上去的嗎?

對照一下今天隆宗門匾額的照片和《故宮簡介》中的照片,就會發現箭頭的位置不在一處。早期隆宗門上的箭頭,是在匾額的藍色底襯上,角度是從下向上射入的,而今天的箭頭,則是插在匾額的邊框上,角度也似乎是從上向下刺入的。


這只能說明工人在修繕匾額的時候挪動了箭的位置,今天這支箭,可能的確是舊日的原件,但卻被人為改了地方。


這樣做,似乎說明對故宮進行修復時,多少有些不拘小節,否則驗收的時候專家完全可以對其糾正。可能故宮太大了,文物眾多,遺迹紛繁,這樣一支箭的位置到底在哪兒,實在不算什麼大事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導說事 的精彩文章:

他是朱元璋的少年玩伴,也是唯一一個陪朱元璋走到最後的開國功臣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的開國功臣大部分都來自於他小時候的玩伴,以及出家當和尚在淮西化緣時結交的英雄好漢。當然還有一部分來自於他起兵之後投奔他的智士能人。像明朝第一開國功臣李善長,被朱元璋視為「吾之子房」的劉伯溫等等。但是這些功臣在明朝建國後幾乎都被朱元璋屠戮殆盡了,唯一一個逃過朱元璋屠刀的,並且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人,就是湯和。


明朝開國功臣,只有他陪朱元璋走到了最後!
回溯到四百年前—京城內九門的用途
八路軍送給「亞洲第一、國軍德機械師」的一句話
探索歷史解謎系列之(二)唐代女人為何都愛低胸穿衣?
探索三國系列之(一)死亡排行榜、誰死的最窩囊?周瑜都排不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