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利維坦按:呵呵,先來看一張繪圖: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這張由英國畫家約翰·康威(John Conway)平衡恐爪龍(D. antirrhopus)的現代想像圖,羽毛是參考相關物種而來的。到目前為止,相對於已發現的恐龍屬種只有為數不多的恐龍被鑒定出具有羽毛。雖然有羽毛恐龍僅發現於全球少數化石特異埋藏地區,但可能當時全球各地都出現了有羽毛恐龍。除少數地區(如中國遼西)各地的化石紀錄只有很少有羽毛痕迹的有羽毛恐龍,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化石化的過程中,皮膚與羽毛一類的皮膚衍生物等部分,較難被保留下來;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還不完善,隨著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現,有可能重新發現一些恐龍的羽毛痕迹。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想像圖:恐爪龍用腳掌制服一隻西風龍


文/Emily Singer


譯/DANZIG

校對/圖靈4.0


原文/www.quantamagazine.org


現代鳥類突然出現在了進化史上。新的研究發現,一系列的進化改變增加了恐龍變成鳥類的可能性。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伶盜龍(學名:Velociraptor),屬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於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潘階。

現代鳥類起源於一群被稱為食肉恐龍的兩足類恐龍,其成員包括高聳的霸王龍和較小的伶盜龍。這些鳥類和食肉恐龍更加接近,重量在100到500磅——與現在的鳥類比起來堪稱巨類——它們有著巨大的鼻部,牙齒,但是耳部的區別甚微。我們拿伶盜龍舉例:它們的頭顱和郊狼差不多大小,但是大腦(容量)卻與鴿子相似。


幾十年來,古生物學家把鳥類和恐龍關聯到一起的唯一化石是始祖鳥。這些動物開始出現鳥類特徵——羽毛,翅膀,能夠飛行——僅在1000萬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進化史上絕無僅有的飛躍(但這1000萬年僅僅是它們進化史中的一個小片段)。「始祖鳥看上去完全具備了現代鳥類的特徵,」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米歇爾·本頓說。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為了解釋這種奇特的變異,科學家借用了一個名為「希望的怪物」(hopeful monsters)理論。根據這一想法,重要的進化飛躍需要大規模的基因變異,與這一物種內普通的進化改變有質上的不同。只有在短時間內如此巨大的改變才能使突然的變異成為可能,從而使300磅的食肉恐龍變成麻雀大小的史前伊比利亞鳥(一種原始鳥類,其化石於1985年在西班牙昆卡省拉斯奧亞斯的下白堊紀地層發現)。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從左至右:伶盜龍、始祖鳥、雞和鴿子的頭骨


然而越發清晰的是,恐龍進化成鳥類的過程似乎比想像中更有意思。研究發現,鳥類特徵,比如羽毛的出現,是遠遠早於鳥類的。也就是說,它們在進化成鳥類之前就已經具備了羽毛,只是簡單地把早已存在的東西換了個用途而已。而最近的一個研究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看似簡單的變化過程:們的頭顱形狀會越來越像幼崽時期的樣子——也就是鳥類頭顱的樣子。不僅如此,鳥類在體積上也比它們的恐龍祖先小很多,它們甚至長得也很像恐龍的胚胎。這些為了適應環境而發生的種種變化,使得它們越來越像現代鳥類——會飛行,而且有著高識別度的喙,極具靈活度。畢竟,進化史上的每一個巨大變遷,都是由許許多多小的改變匯聚而成的。


令人驚異的飛躍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出土的新恐龍化石揭開了關於羽毛的驚人發現。儘管許多化石都缺少翅膀,但是它們身體表面卻覆蓋著羽毛,從短小稀疏的絨毛到交錯密集的羽翎。這類新的中間物種的發現,填補了不完整的化石紀錄,並且成為了古生物學家設想的恐龍過渡為鳥類理論的靈感來源。羽毛,這個曾被認為是鳥類特有的東西,現在被確認在鳥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在恐龍身上進化了。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虛骨龍類(Coelurosauria)又名空尾龍類,是群多樣性的獸腳亞目恐龍,包含許多次演化支,例如:暴龍超科、似鳥龍下目、以及手盜龍類(也包含鳥類)。虛骨龍類的範圍為:獸腳亞目中,所有親緣關係接近鳥類,而離肉食龍下目較遠的物種。目前的有羽毛恐龍幾乎都屬於虛骨龍類,使許多科學家認為大部分虛骨龍類擁有某種程度的羽毛。


這些化石的新的複雜分析,追蹤了結構性改變和這些標本是如何彼此相關聯的,並支持鳥類的羽毛是經過一段長時間進化的觀點。虛骨龍類化石的合作研究者,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布魯薩特,2014年秋天發表在《當代生物學》的研究稱,獸腳類亞群產生了始祖鳥和現代鳥類。他們跟蹤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骨骼特性的變化,發現沒有明顯的改變能把現代鳥類和虛骨龍區別開來。


「一隻鳥不是一夜之間從霸王龍進化過來的,而是一個接一個鳥類特徵的進化,首先是雙足行走,接下來是羽毛、胸叉骨,然後是像羽毛筆的一樣複雜(密集)的羽毛,再然後就是翅膀,」布魯薩特說,「這種進化最後導致了恐龍和鳥類的無縫過渡,以至於你無法簡單地把這兩個物種區分開。」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一旦鳥類的典型特徵確立之後,鳥類便出現了。布魯薩特對虛骨龍的研究發現,一旦始祖鳥和其他原始鳥類應運而生,它們就和其他恐龍走上了截然不同道路——它們演變得更加迅速。「有希望的怪物」理論可以更加精確地追溯到源頭:突然的變異不會產生鳥類,切確地說是鳥類產生了突變。「鳥類碰巧得到了成功的身形以及新型的技能——在小體積下飛行——這件事導致了一場進化大爆炸,」布魯薩特說道。


體積小的重要性


儘管人們認為羽毛和翅膀是把鳥類同恐龍區分開的關鍵,鳥類更小的體積同樣是極端重要的依據。新的研究表明,遠古鳥類體型迅速地縮小,這預示著小身型是一個重要且有優勢的特性,更加有可能是鳥類演變過程中的主要部分。


像其他的鳥類特徵一樣,身體漸漸變小應該也遠早於鳥類的出現。《科學》雜誌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鳥類)微型化的進程遠遠早於科學家的預期。一些虛骨龍早在2億年前開始縮小——比始祖鳥出現早5000萬年。在那個時候其他大多數恐龍的體積都在劇增。「在恐龍之中,微型化趨勢是異常的表現,」本頓說。


當鳥類的祖先長出了翅膀並且開始嘗試滑翔的時候,這個微型化的趨勢就加速了。2014年,本頓的團隊表明,這種開始滑翔的恐龍的後裔,例如鳥翼龍,演化速度是其他血統恐龍的160餘倍。本頓說,「我們認為這標誌著在那時進行的一個事件導致了劇烈的自然選擇。」


微型化的加劇表明了體積小的鳥類一定比大的物種有著更強的優勢。「也許縮小是新習性的開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甚至關係到生理機能和繁殖力的變化,」布魯薩特說。本頓猜測,當鳥類的祖先搬到樹上時(這是一種新的食物來源和庇護之所),小型化的優勢已經出現。


但無論什麼原因,小體積就像是利於飛行的前身一般。儘管體積龐大的動物可以滑翔,但是真正的展翅飛行需要翅膀大小和體重之間具備一個確定的比例。在能夠升空飛行自如、而不是簡短的滑翔之前,鳥類需要變小。


嬰兒臉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短吻鱷的胚胎


2008年,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阿克哈特·阿布贊諾夫仔細研究了短吻鱷的孵化過程。由於短吻鱷與恐龍源自同一個祖先,能夠為鳥類提供有用的進化比較(儘管它們的外表上差距很大,但相比蜥蜴而言,鳥類與短吻鱷更加相近)。阿布扎諾夫研究了短吻鱷的椎骨,但是令他困惑不解的是它們與鳥類相似的頭部;短吻鱷的胚胎與雞的胚胎形狀極為相像。變成化石的幼小恐龍表現出同一形態——它們很像成年的鳥類。通過這兩個觀察,阿布贊諾夫有了一個想法,也許從恐龍進化到鳥類是通過抑制恐龍生命早期的發育來實現的。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生物學家阿克哈特·阿布贊諾夫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阿布贊諾夫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馬克·諾瑞爾、彼時是阿布贊諾夫實驗室的一名博士生布哈特-安賈·布胡拉爾(以及其他同事),一同搜集了遍及全球的化石資料,其中包括始祖鳥等史前鳥類,以及死在巢穴中尚未孵化的化石蛋。他們試圖探究當恐龍演化成鳥類時頭骨形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他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恐龍)的面部開始塌陷變小,眼睛,大腦和喙生長了出來。「最初的鳥類跟伶盜龍的晚期胚胎幾乎一模一樣,」阿布贊諾夫說,「現代鳥類變得更像幼龍,從它們的嬰兒時期就很少發生變化了。」簡而言之,鳥類就像可以被複制的幼龍。


這個被稱為「幼態成熟」的過程是一種高效的演化路線。「同創造出新東西相比,它們利用並繼承了已經形成的特性,」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尼潘·帕特爾說。


「我們發現的演化方式比我們以前所認識的更加優良和精緻,」今年秋天將在耶魯大學開啟自己研究室的布胡拉爾說,「鳥類頭骨的無數變化可能全部歸功於幼態成熟、胚胎早期一系列分子水平的變化 。」


為什麼幼態成熟在鳥類進化中如此重要?它可能導致了它們的微型化,反之亦然。體積的變化常常與發育的變化相關聯。「縮短髮育序列最簡潔的辦法就是在小體型的時候停止生長,」本頓說。成年期有嬰兒形狀的頭骨也有助於解釋鳥類增長的大腦,因為一般來說,跟成年相比,幼年期相對它們的身體來說頭顯得更大。「使大腦變大的最好辦法就是,成年期保留幼年期的微小身形。」


(通常幼態成熟基於演化過程中的一系列變化,甚至哺乳類和人類也是這樣。我們同黑猩猩相比,碩大的頭骨就是由於幼態成熟產生的。)


幼態成熟把頭骨變成了一張白紙,使其可以隨著自然選擇產生新的結構。消去了長鼻子後,為鳥類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喙的出現,開闢了道路。


喙的出現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研究進化史遇到的問題是:無法精確知道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科學家們無法準確地解釋鳥類是如何由恐龍進化而來的,也不知道哪一類的特徵對轉變至關重要。但是通過對進化學、遺傳學和生物學這三個領域的交叉,他們現在可以探究特殊的生理特徵是如何出現的。


阿布贊諾夫對喙的出現有著極大的興趣,鳥類可以用這一特別的結構尋找食物、潔凈自己、築巢和照顧幼鳥。他認為鳥類廣泛地成功不只是源於它們的飛行能力,而是其驚人的多功能性的喙。「現代鳥類在它們的面部上演化出了爪子,」他說。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阿布贊諾夫,布胡拉爾和他們的合作者在他們對鳥類進化的洞察力之下,挖掘出了幫助鳥類喙形成的進化機制。上個月在《進化》(Evolution)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顯示,只需要一丁點的基因變異就能把鳥類的面部特徵變得跟恐龍相似。


現代鳥類中,一組被認為是前頜骨的骨頭融合形成了喙。其結構與恐龍、鱷魚、遠古鳥類和其他脊椎動物截然不同,而後者前頜骨保持分離,塑造了鼻子的形狀。為了找出變化是如何出現的,研究人員從一系列動物中標記了表達前頜骨的兩個基因的活動:短吻鱷、雞、老鼠、蜥蜴、龜和鴯鶓(又名食火鳥),所有能夠使人聯想到遠古鳥類的現存物種。


他們發現,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都針對此進化出了特殊的鼻翼。一方面,鳥類在臉部正前方進化出了整體化的口鼻器官,而另一方面,研究人員在短吻鱷的身上找到了和恐龍相似的鼻子和前頜骨,要研究恐龍的話可以從短吻鱷下手。不僅如此,研究人員在鳥類胚胎中將鳥類面部特徵的表現基因做了沉默處理,以期揭開鳥類特有的基因表達模式(但是考慮到倫理問題,這些胚胎將不會被孵化出來)。


結果是:經過處理的胚胎髮育出了一張像恐龍的臉。「他們培育出的小雞胚胎更像是已經滅絕的恐龍,」德克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蒂莫西·羅爾說。


這個發現強調了單個分子的變化是如何導致主要結構產生變化的。「鳥類借用存在的工具造就了一副新的面孔,」阿布贊諾夫說,「它們沒有產生新的基因或是創造出新的途徑,僅僅改變了已經存在的基因而已。」


如同布魯薩特的其他項目一樣,阿布贊諾夫的工作成果挑戰了「有希望的怪物」理論,而且在基因的尺度下也同樣適用。喙的生成不需要特別的進化飛躍或者大規模的基因變異。相反,阿布贊諾夫展示了成就微觀進化的同樣一股力量——在物種內部的極小變化——同樣也導致了宏觀的進化,進化出了新的特徵和新的物種。


確切地說,基因如何調節小的變化可能既是喙出現的最初力量,其經過數百年的進化而成,同時也是喙形狀多樣性的原因,這樣的改變只需要幾代。「簡單的基因調節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阿布贊諾夫說。


布胡拉爾和阿布贊諾夫計劃進一步深挖這件事:喙和鳥類頭骨是如何進化的問題,用同一個方法來控制大腦和頭骨發育的不同特徵。「這一工作還只探到一點皮毛而已,」布胡拉爾說。


這是廣告:利維坦已經入駐「黑市」,你可以通過長按上圖二維碼的方式進入亞文化集市,也可以通過左下角的「閱讀原文」進入到利維坦的微店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QQ157571102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海豚在對你微笑?你想多了
你會是一個隱性的自戀者嗎?
羞辱與折磨的合法斷史
您可能感興趣

史上最牛做偽!菩提根染色變鳥頭!
加上紋身之後的即視感:威少霸氣庫裡布克不搭波神變鳥人
減肥比薏仁好一倍,老中醫饋贈方子:喝3天濕氣沒,通便消浮腫變鳥腿
50年老中醫臨終饋贈方:喝3天濕氣掃光,通便消浮腫變鳥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