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为什么说选一支好毛笔要看「四德」

为什么说选一支好毛笔要看「四德」

文房四宝之首便是古人用的毛笔,是汉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


最早的毛笔实物出土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同样为竹管毛笔。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和现在常用的小号毛笔相差无几,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历史上著名的毛笔产地有侯笔(河北衡水)、宣笔(安徽宣城)、皖香毛笔(河南孙店)三大中心。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目前出产毛笔最有名的地方在河北省衡水市郊边侯店村称为侯笔;另外还有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毛笔,称为皖香毛笔,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称为华夏笔都。

为什么说选一支好毛笔要看「四德」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等,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

为什么说选一支好毛笔要看「四德」


一支好的毛笔,都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


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为什么说选一支好毛笔要看「四德」



「尖、齐、圆、健」也就是常说的毛笔的四德,指的是毛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

一支好的笔需要妥善的使用和精心地保养。一支新毛笔,使用前先要开笔,即将笔头浸在温水或冷水中脱去胶质,使笔头自然的全部发开,未发开即使用对笔有损害。笔发开后先挤干水,再蘸墨使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画苑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