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康熙王朝》中陳道明飾演的康熙

傲慢與偏見


1675年3月,俄國沙皇派尼古拉使團來華。覲見康熙帝時,清朝的禮儀官按慣例要求尼古拉行三叩九拜之禮,尼古拉大搖其頭,他的理由很充分:在俄羅斯他只在上帝面前跪倒雙膝,即便對沙皇也只行單膝跪地的吻手禮。


禮儀官們懵了,如此失禮之事前所未有,大家好話說盡,哄了尼古拉半天,有個官員還差點給他跪下。尼古拉最後勉強同意雙膝下跪,卻提出了個附加條件:清國需安排隆重的儀仗迎接他。這個自然好說,就是他不爭取,這儀仗也草率不了——如此露臉而又弘揚國威的機會怎能輕易錯過!


覲見那天,康熙帝端坐在大殿北側,面前隔一道帳幕,尼古拉雙膝跪倒,斜對著康熙帝迅速低了下頭,還沒等康熙帝喊「平身」便徑自站了起來。事後康熙帝大搖其頭,毫不客氣地給了尼古拉一個差評:「該夷不知禮數,言多狂悖,蓋因聲教不及之故,不必與其計較。」這話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俄使不懂禮數,說話也不著四六;二是分析了俄使不懂禮數、說話不著四六的原因,即「聲教不及」,是自己的工作沒做到家。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康熙王朝》劇照


對俄國「聲教」的重任後來落在康熙帝的兒子雍正帝頭上。俄國新沙皇安娜·伊凡諾芙娜登基後,雍正帝派理藩院侍郎托時前去恭賀。使團出發前,雍正帝再三訓令,說以前俄使到中國傲慢無禮,咱們不能那樣,要懂禮數,讓外國人好好學習學習。


聖彼得堡覲見,托時奉上國書,率使團成員行叩拜之禮,場面恢弘,讓女皇和俄臣著實驚了一下。俄外交委員巴什羅夫宣讀清朝的國書時,托時等人仍長跪不起,女皇示意他們站起來,托時不同意,說這是大清的禮節,請女皇不要勉強。托時等人直到巴什羅夫宣讀完畢,才在「吾皇萬歲」聲中轟然起身。覲見完畢,女皇讓使團回賓館休息,托時等人又統統跪下,行大禮表示感謝,然後才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小心離去。

1793年,英國王室派馬戛爾尼勛爵率使團來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使團剛一靠岸,來迎接的清軍便沖了上去,在船隊上插上許多「英吉利貢使」的彩旗,禮品清單則一律寫上「貢物」二字。熱河行宮覲見時,馬戛爾尼堅決不行跪拜禮,「大度」的乾隆帝並未深究,卻一口回絕了英使的建交請求,發詔說:「……你們表奏上說要派你國人常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這和天朝的體制不相符合,萬萬不行……西洋國家很多,又不是只你一國,如果大家都請求派人留居北京,如何是好?……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任何貴重的物品,應有盡有,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


嘉慶時,不死心的英國人又派阿美士德勛爵率團來訪。這次清朝大臣們強烈要求英使者行跪拜禮,阿美士德自然不肯,隨後場面出現了混亂:大臣們推的推、拽的拽,連唬帶勸,非要他們學習叩頭不可,阿美士德等人則堅決抵抗,並提出嚴正抗議。抗議報上去,嘉慶帝龍顏大怒,敕令英國人立刻離開北京,說再也不想見到他們。


「理智」與情感


國道中落,道光、咸豐兩朝再也沒了祖宗的威風,咸豐帝不得不在他臨死前半年多批准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應對日益緊迫的國際局勢。然而清政府思想上並不能與形式上的開放同步,在外交上的表現便有些不倫不類。


英國外交官威妥瑪在日記中記錄了他與總理衙門打交道的一些見聞,比如說:「中國的總理衙門,其規矩與歐洲各國的外交部完全不同。凡是各國使臣到總理衙門辦事,對方一定端上茶果,然後由王公大臣陪坐,邊喝茶邊說話。」又說:「中國官員雖然有分工,但大臣們仍然不敢各抒己見。每次外國大使問話,大家都會觀察別人的表情,大臣看親王的眼色,剛入衙門的新官則看老臣們的眼色。如果親王說什麼話,大臣們不管對不對,都會轟然響應,連說『對對對』。如果親王不說話,諸大臣誰也不敢先說話。」

日記還記載了一樁他親身經歷的事:「一天,我去衙門辦事,諸大臣誰也不敢先說話,我等得不耐煩了,便說『今天天氣很好』,沒想到諸大臣誰也不說話,最後還是一個姓沈的老官員打破了沉默,說『今天天氣確實好』,於是諸大臣紛紛作答『今天天氣確實好』,之後又沒了聲音。」


如此「理智」的表現也難怪被西人冠以「兒戲外交」的名號,用威妥瑪的話說就是:「總理衙門裡的大臣,不過都是一些喃喃學語的小孩子罷了,打他們,他們就會哭,哄他們,又會把他們慣壞。所以,用左手打他們,再用右手去撫慰他們,是對付中國外交家們的最好辦法。」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英國外交官威妥瑪


清朝有個駐日公使便經常遭到戲耍,那些外國同行喜歡用手指彈他的額頭,一邊彈還一邊揶揄:「貴公使真是福人福相啊,小臉兒光滑圓潤,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接著又扯著他的朝珠說:「貴公使既然有這樣的寶物,應該像小孩子得到好吃的一樣,每天拿著它玩就行了。」一個俄國公使與總理衙門的大臣交往,則經常會隨手扔些零錢,說:「小孩子,拿去買饅頭吃吧。」


觀察廷樞唐景星因熟悉歐洲事物,於同治初年被選入總理衙門,他對外國公使那副專橫跋扈的嘴臉很不感冒。一次威妥瑪因一件小事大喊大叫,還拍了桌子,嚇得中國官員噤若寒蟬,兩腿打顫,唐景星卻忽然握著拳頭站起來,怒斥道:「威妥瑪先生,你憑什麼拍桌子?」威妥瑪更加生氣,說:「你憑什麼這樣沒禮貌,敢直呼我的名字?」唐景星說:「這是辦公場所,你居然敢拍桌子,怎麼要求我對你有禮貌呢?」威妥瑪一時語塞,氣勢頓減。


情感的外露與個性的張揚向來是中國官場的大忌,外國人不敢拿唐景星怎樣,清廷卻容他不得。那些唯唯諾諾的上司們怕他多事,到底找了個理由把他調出了總理衙門。


喧嘩與騷動


1866年,總理衙門以英國人赫德為嚮導,準備派出一支赴歐考察團。然而對於這種現在看來露臉的事,當時的大小官員卻避之不及,紛紛以乘船「眩暈」為由推卻。只有赫德的中文秘書、年屆63歲的前山西襄陵縣知縣斌椿「慨然願往」。


斌椿被臨時授予三品文官銜以提高考察團的身價,理論上來說,這應該是清朝第一次向國外派遣外交使團。但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卻毫不含糊地表示,該團不是正式外交使團,而只是搜集情報的觀光團,從根本上否定了它的官方性質。考察團回國後,詳細記述了諸如風土人情、高樓大廈、電梯、機器、煤氣燈等歐洲見聞,對政治制度則一筆帶過,還真成了一支名副其實的旅行觀光團。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以斌椿為代表的清朝外交使團


1905年12月,清廷下詔預備立憲,並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遊歷歐美15個國家,全部受到最高規格的接待:有紅毯鋪地,民眾歡呼,國家元首親自迎接。熱鬧的迎賓場景卻催生了載澤的自卑,在他看來,這實則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平等,是強者對弱者憐憫的優待,是居高臨下的外交。並由此頓悟:只有改行憲政,那些「鄙我者」,才能「轉而敬我」。


清朝試圖適應世界,卻走得異常艱難,好似一乍見天日的軟體動物,始終不能挺起身板。在這種情況下,外交人員也只能靠一些小聰明來彌補外交上的大缺憾了。有次李鴻章接見俄國使節,想臨時學幾句俄語,孰料這俄語極繞嘴,一時半會兒掌握不了。李靈機一動,便在紙扇上寫了幾句俄語的音譯,以應不時之需,如「請坐——殺雞切細」、「謝謝——四包錫箔」、「冷——好冷得哪」、「好——好老少」、「再見——達四維大理也」。俄國人聽後居然連誇地道。


1896年的7月13日,李鴻章訪問法國,法國外長漢諾威為其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按照法國禮儀,在檢閱儀仗隊時,兩國首腦要高唱各自的國歌。中國當時沒有國歌,李鴻章情急之下,脫口而出一段家鄉合肥的小戲廬劇:「三河鎮十字路開了門面,東邊賣的是瓜子,西邊賣的是香煙,中間賣的酒和面。針腦線頭樣樣全……」


被侮辱與被損害


同治帝六歲即位,按例應接受外國使臣的拜賀,可外國人始終不肯磕頭,清朝也早沒了強制他們磕頭的底氣,這事就有些難辦。總理衙門徵求意見,兩江總督曾國藩主張尊重外國人的習俗,免除跪拜禮,卻遭到保守派大佬們的堅決反對,說不能為了外國人的方便而改變祖宗的規矩。最後爭執無果,總理衙門只好以皇帝年齡尚小為由,拒絕外國使節覲見。


覲見一拖再拖,直到1872年同治帝大婚都未解決,當時為了迴避禮賓,各國的外交官均未在邀請之列。翌年同治帝宣布親政,各國使節再三提出覲見請求,總理衙門實在搪塞不過,只好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最終同意外使入覲可行鞠躬禮而不必磕頭。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吳大澂畫像


清廷為了維護面子可謂極盡能事,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戰屢敗,割地賠款成為常態。可官員們卻大玩文字遊戲,對賠款,不論公文還是私信,心照不宣地以「撫恤」二字代替。中日甲午開戰後,湖南巡撫吳大澂慷慨誓師,在檄文中提到1842年和1884年的兩次賠款,說中國軍隊戰勝了外夷,但出於大國恩威,最後出錢「撫恤」他們。此檄文被上海《申報》引用,幾家外國報紙也進行了翻譯轉載,英、法領事看到後,馬上致書清廷質詢:「你們『賠款』的文書都還在呢,怎麼反成『撫恤』了?」清政府趕忙解釋,說這是個誤會,並委派蘇松太道專門致函道歉,這事才算過去。


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清廷也開始向西方派駐外交使團,但這些官是不被時人理解的。1876年郭嵩燾出任第一任駐英公使時,有人專門寫了一副對聯嘲罵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見容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長沙準備鄉試的考生揚言要搗毀他的住宅,開除他的湖南籍。老友劉坤一也質責他:「何以面目歸湖南?更何以對天下後世?」


駐俄大臣曾紀澤回國後,衣著起居均染歐風,全家老少也跟著效仿,對此京朝人士深惡痛絕,說「父親(指曾國藩)以道學聞名於世,兒子卻要用夷俗改變國習,簡直是大逆不道」。一時物議沸騰,幾乎要鳴鼓而攻之了。


這也不變那也不變,變的就只有尊嚴了。1898年夏,清廷派黃遵憲出使日本,總理衙門撰寫國書,開頭為「大日本國皇帝」云云,光緒帝字斟句酌,又提筆在「大日本國皇帝」上加了「同洲同種同文最親愛」九個字。當此之時,大清朝當年的冷漠與高傲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戰戰兢兢、唯唯諾諾的可憐與可恨了。


罪與罰


清朝官員既不熟悉外交事務,也不了解外國風俗,中國的駐外使節們也由此遭遇了許多尷尬。比如駐日公使楊樞,某年元旦向日本天皇朝賀時便鬧出了笑話。


按日本慣例,凡外國派人朝賀,天皇都要面朝南立於桌內,使臣則在離桌子一丈來遠的地方向北三鞠躬,再趨步走到桌前與天皇握手,然後立於桌側,說明隨行各官同賀之意,並依次唱名,向天皇介紹參贊以下各官。各官聽到自己的名字後即上前朝賀,禮節與前面相同。日本人握手都是出右手,握左手則有褻瀆之意,參贊汪度誤舉左手,天皇便把手縮了回去,不和他握。一旁的楊樞大驚失色,趕忙拽了下汪度的右臂,暗示他出右手。沒想到大殿地面甚是平滑,加上楊樞因著急用力過猛,汪度也沒想到楊樞會拽他,一驚之下,被寬大的衣衫絆倒在地,場面甚是尷尬。


每年的櫻花節,日本天皇都要召集百官,設宴賞玩,各國大使以下各官也應邀參加。宴會採用的是西方禮儀,飯菜並不端上桌,而是放在大盆里由個人盛取,類似現在的自助餐。於是便出現了下面的狀況:佔了座位的,沒有飯吃;去取餐時,座位又被別人佔了。清朝使臣的衣服都很寬大,袖子也很長,不利於操刀拿勺,每每行動遲緩。而宴會的時間又很短,使臣們往往剛盛好食物,還沒來得及吃,宴會便結束了。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李鴻章照片


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非李鴻章莫屬,他多次代表大清朝出訪歐美、日本,期間也曾鬧過不少笑話。1896年3月,李鴻章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慶典,俄皇后向李鴻章伸出手來,李不懂吻手禮,以為皇后向他索要禮品,急忙將慈禧太后送他的一枚鑽戒放在皇后手上。皇后詫異地將戒指戴上,說了聲「謝謝」,再次伸出手來。李鴻章覺得皇后很貪婪,一時又無物可送,只好愣愣地站在那裡。


在赴英國女王御宴時,因為杯中咖啡太燙,李鴻章便將其倒入小碟,一口一口從容呷之,座中賓客無不竊笑。女王怕李鴻章難堪,便也將咖啡倒在小碟內,陪李鴻章一塊兒喝。李鴻章率性而為,也算一種外交上的「勝利」吧。而他對日本的外交,則是建立在鮮血之上了。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時,談判異常艱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咄咄逼人,李鴻章無計可施、疲於應付。3月24日的下午4時,在馬關舉行完第三輪談判後,李鴻章坐轎子返回驛館,途中突遭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的襲擊,左頰中彈,倒在血泊里。重傷之下,李鴻章竟能保持頭腦清醒,叮囑隨從人員不要洗掉黃馬褂上的血漬,說:「此血可以報國矣!」


藉著挨了一槍的主動,李鴻章終於換來了日本的休戰協定。《馬關條約》的簽訂,讓長期閉關自守、屢屢喪權辱國的大清帝國在經歷了傲慢與偏見、喧嘩與騷動、侮辱與損害之後,承受了從外交到內政上的罪與罰。


想第一時間收到國家人文歷史微信的讀者們,國曆君來告訴你們新技能!進入國曆官微首頁後,點擊右上方人型圖標,在新頁面中滑開「置頂公眾號」選項(見下圖),從此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國曆君嘞~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好 文 推 薦


在民國題材影視劇中,國民黨內部的稱呼一直是個頗具時代感的元素,看得多了,觀眾也摸清了門道。領導一律稱某座,如「師座」「處座」;同輩官員間喜歡稱兄道弟,關鍵時刻可要「拉兄弟一把」;「校長」就是蔣介石的代名詞,有時還叫「總裁」。


一塊中國領土,只因為收留了落難鄰居,反而引起了覬覦,幾經折騰,以巨大的代價才換來對應有名份的確認,老大帝國為當年的慷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出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就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假扮夫妻來迷惑敵人。由於雙方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產生感情後,經黨組織批准,就「弄假成真」變成了志同道合的真夫妻。


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南苑:曾為皇家苑囿 如今多處只剩地名
時髦的三千法國女郎為何爭嫁中國勞工?
測試 ▏這五個字 據說99%的人都會寫錯!
越南與西方的戰爭方式:用西方化的理念激勵軍隊
為何情趣酒店偏愛圓床,家裡的床卻只能方?
您可能感興趣

「親俄」石油大亨掌管美國外交 華盛頓為何如此慌張?
韓國希望中國「放樂天一馬」,外交部的霸氣回應讓韓國傻眼了!
英國外交官覲見乾隆,為了讓英國人下跪,在乾隆身後掛英王畫像
外交部回應「朝鮮外相李勇浩抵京」:他是過境北京
晚清外交第一人李鴻章的談判 李鴻章和曾國藩
當英國陸軍王牌部隊遇到志願軍,英國外交部發表了這樣的聲明!
華夏外交員華春瑩對韓國新政府無能表現做出回擊!網友稱:給力
揭秘:賠錢的朝貢外交,《女醫明妃傳》中朱祁鎮成為戰俘的禍根!
程妮娜:羈縻與外交如何影響中國古代王朝
【聚焦中國】咱國外交部真·天團,王毅、傅瑩、華春瑩微笑實力懟列國,感受一下祖國強大!細數外交部男神女神們
英媒:朝鮮駐英國外交官叛逃酷似間諜小說
紀念「乒乓外交」!丁寧王皓走訪芝加哥俱樂部
美國會將聲明「支持」黃之鋒?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反中亂港!
明朝開創了中外元首外交的先河,該國王歸國途中病逝,其子孫後裔自此定居中國
中國外交迎來鄰國到訪「蘿蔔蹲賽」熱潮!蒙古蹲完新加坡蹲,新加坡蹲完朝鮮蹲……
波札那外交使節:英國脫歐是把雙刃劍
他們為山東而來,更是為了中國:華盛頓會議上的中國外交官
孫光英:「聲波攻擊」仍然迷霧一團,美撤走駐古外交官為哪般?
楚莊王一個霸氣外交辭令,迫使宋國殺了楚國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