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在歷史上的不同叫法
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讚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是木字旁,不是「挾」。《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注釋是「梜,猶箸也」。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說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
圖源網路
「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為「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為大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於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但朝廷也難抵擋民間的潮流。「筷子」稱為「箸」,在《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智深大鬧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兒宴請魯智深一段,謂「春台上放下三個盞子,三雙箸」;另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曹雪芹雖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筷子」。
《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於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後的食器發展為「匕」,曲柄淺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說文·匕部》謂「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發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
理論上,促成「箸」的誕生,契機應是熟食燙手。先民發明鑽木取火,將食物煮熟後,隨手用樹枝撈取是合理推測,因為原始人類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枝。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
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有「彩繪雲龍紋漆案」出土,有趣的是,這漆案上面還擺放了五個寫有「君奉食」的小盤、兩個酒卮、一個耳杯,杯上還放有一雙竹筷,這足以證明漢代時就已經使用竹筷。
古代用筷子的情況也可參考畫像磚。漢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畫像磚,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因而留給後人豐富的形象資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宴飲圖》,圖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並列,碟碗橫陳,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著筷子的。
漢代畫像石上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場面,在漢代人的飯桌上、盤子和碗里,都放有筷子,其中有幅《孝子圖》,看到一個兒子拿著筷子,夾一塊食物放在父親的嘴裡,以表示其孝心。另外,在敦煌的一幅壁畫上,也是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吃飯,每人面前除了一個小勺子,還有一雙筷子。
筷子不過是小小餐具,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誌。有學者指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有助於刺激神經系統的活動。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有一部比較文化著作《符號禪意東洋風》,探討東方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談到筷子時巴特認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樣用於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和諧傳送的物質」。(文/李陽波)






※歷史上真正的唐代女子化妝術,不是你們認為的那樣
※歷史上的果郡王真的愛上了嫂子?殺害他的真兇可不是雍正
※歷史上最牛釘子戶,把皇帝告上法院,結果法官的判決讓人吃驚
※歷史上唯一一對女同性戀,有著那般的纏綿愛情
※歷史上的鰲拜真的是亂臣賊子嗎
※歷史上那些較為奇葩的醒酒法:比如喝杯兔子屎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明明是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非要被說成前不及老子,後不如兒子
※歷史上那些失敗的皇太子,富二代結局並不好!
※「披肩」竟是一頂帽子!歷史真相咋又跟說好的不一樣哩!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
※揭秘歷史上的陰麗華是誰 歷史上與眾不同的皇后
※書本上讓你堅信的古代歷史常識,搞不好都是錯的
※歷史上既可憐又可恨的太子爺胤礽,一生兩次被廢
※歷史上那些很牛的女性,一代梟雄也對她們俯首帖耳!
※揭開中國歷史的四大真相,真實的歷史並不是網上噴子所吹那樣神奇
※她們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同性戀!
※歷史上這三事件真實發生過,但你不會在歷史書上看到它們
※歷史上老婆的不同稱呼,你最喜歡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