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

世界古代戰場上的「大殺」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象是一種充滿濃厚異域色彩的動物,常見於《動物世界》一類節目,而人類駕馭的馴化大象,也充滿異國色彩,最容易聯想到印度、東南亞之類的地區,背景是一片香蕉林。《說文》:「象,南越大獸」,說明至少在東漢人看來,大象已經是一種充滿南方異域色彩的動物。人類馴化的大象在中國也偶有分布,一般會聯想到西雙版納,再遠一些也是南蠻孟獲的戰象,讓蜀漢士兵望而生畏,落荒而逃。但無論如何,一般人很難將大規模馴化、飼養並駕馭大象和中原古代人群聯繫起來。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孟獲同盟對付蜀漢的戰象

戰象無疑是古代戰場上的「大殺」,且不論戰象本身的物理攻擊和衝擊力,僅其架勢,就足以震懾對方士兵的心理,面對長鼻獠牙的巨獸,臉色已青白相間。古希臘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記載,印度的戰象曾經給橫掃世界的馬其頓征服者留下深刻印象。印度人用200頭戰象配合300輛戰車、4000名騎兵及3萬步兵阻擋亞歷山大的遠征軍。在列陣的最前線布置一列戰象,每隔十來丈擺放一頭,在步兵防線之前形成一條防線。在任何情況下,敵人都不敢從大象之間的空隙衝進來。「騎馬的當然不行,因為馬一見大象就驚,步兵更不行。因為在列隊向前推進的重裝部隊面前,他們無法前進,而且大象也會衝擊和踐踏他們。」號稱「世界征服者」的亞歷山大軍隊,在印度戰象的實力面前,也受到了嚴重威脅。公元前219年漢尼拔在特雷比亞河戰役中大勝羅馬軍團,也是依靠37頭戰象從側翼湧出,突破了羅馬軍團的三重防線,擊敗了羅馬人的絕對優勢,從而大獲全勝。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漢尼拔率領戰象翻越阿爾卑斯山


《劍橋戰爭史》說,象的龐大體積與重量本身便足以構成強大的戰鬥力。戰象具有如此驚人的優勢,因此也被廣泛使用於古代世界的戰場上,包括波斯、埃及、塞琉古、安條克、帕特亞、斯里蘭卡,乃至中古歐洲查理曼、腓特烈的戰爭活動中都有戰象的使用。戰象是廣泛分布於古代歐亞、北非的常見兵種,同樣也存在於先秦時代的東亞。


商代中原氣候適應大象生活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為《三象》」,是說商朝人馴化大象,用於對東夷的征服活動。但周朝滅商後,周公東征,一路將商朝的戰象部隊驅趕到南方,還創作了一首詩歌《三象》作為紀念。


《孟子·滕文公下》也記載說「周公相成王……驅虎豹犀象而遠之」,談到周公東征驅趕的商朝「猛獸軍團」有虎、豹、犀牛和大象,殷人可能和王莽一樣,「又驅諸猛獸,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將各種猛獸投入戰場,用於瓦解敵方的士氣,其中也包括了戰象。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吳軍追擊楚昭王,楚國被逼急了,於是「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意思是在大象尾巴綁上蘆葦之類點火,以驚慌的象群沖向吳軍。這條材料可以反映不少吳軍士兵成為象腿下的肉餅,也表明楚國飼養了不少大象,在逃難時也帶著一批。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楚國這種南方國家有大象,還基本說得通,但商朝在中原,要「為虐於東夷」,也是在山東、淮北一帶活動,這麼冷的地方,哪來的大象?要知道,漢尼拔的戰象在翻越寒冷的阿爾卑斯雪山時,可是傷亡慘重的。但實際上,先秦時期的氣候比現代溫暖,除了西周早期有一個很短的寒冷期以外,其它階段大多溫暖濕潤,黃河流域接近現代南方氣候。胡厚宣先生早就談到:「殷代氣候,不特稍暖,且遠較今日為熱。」竺可楨先生也談到,殷墟地區的大象是本土所產,而不是從南方地區引進。因為當時殷墟地區的氣候為熱帶或亞熱帶,完全適合大象的生長。在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地層中多有象骨的遺存,甚至連北京地區也有人工飼養象的遺骸,可見野象的分布與象的飼養比現代緯度高得多。


在殷墟出土的動物遺存中,有三類物種的生活與竹林密切相關,即竹鼠、野牛和大象。殷墟有大量的竹鼠骨,可見有豐富的竹林存在。這裡還有亞熱帶的獐和四不像鹿,此外還發現了一千多頭聖氏水牛,都能說明此地在商代的溫暖濕潤。現代中原的河南稱為「豫」,《說文》解釋說「豫,象之大者」,可知「豫」就是大象,中原地區曾因產大象而獲名。《周易》中的「豫」卦,也和大象有關,比如其初六「鳴豫」描述了大象的鳴叫。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殷墟王陵區東南祭祀坑中戴銅鈴的幼象


在商代中期的鄭州小雙橋遺址,就發現過被用作獻祭的大象骨骸。1935年,梁思永主持殷墟王陵東區1400號大墓附近發現過象坑,埋著一頭成年象和一名大象飼養者。1978年在殷墟王陵西區東南發掘的祭祀坑M35中就埋著一頭幼象,戴著一個銅鈴。幼象身高1.6米,身長2米,門齒尚未長出。經專家鑒定,屬於亞洲象。這些材料顯示,這些戴著銅鈴並有專門人員飼養的大象不是野生象,而是「殷人服象」的結果和證明。此外,這些大象都埋葬於王陵區祭祀坑,也顯示了大象的重要性,可能就是商王專門訓練出來虐別人的「大殺」。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青銅器銘文中的大象符號,和祖先的名字放在一起


大象廣泛見於上古時代的中原,因此古書中記載大舜「象為之耕」,也就容易理解,陳夢家先生就解釋說這是舜將大象用於耕田。舜的弟弟名字叫「象」,可能也和大象有關,徐中舒先生推測說象封於「有庳」,也就是「有鼻」,是舜馴化長鼻子大象的棲息地。甲骨文中常見「獲象」的記載,最多一次捕獲了二百五十隻野生象,收穫頗豐。這些捕獲的野生亞洲象,經過馴化,就能廣泛投入使用。日本學者白川靜認為,殷人在修建宗廟等大型工程時,可能使用了馴化的大象搬運木材等建築材料。既然被用來耕田、運木材,那麼被用於戰爭,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青銅象尊,《呂氏春秋》有「周鼎著象」的記載

充滿超自然力量的象牙


甲骨文中記載諸侯向商王輸送大象,而國王也將一些大象轉送給其它諸侯,例如《甲骨文合集》8984片記載雀國是否向商王進貢大象,4611片也記載進貢的大象送到了。3291片記載將一些大象贈送給倉侯,讓他帶回去。32954片記載商王到大象飼養基地去視察,4616片記載占卜求問大象是否會遭災。當時不但會捕獲野生大象進行馴化,也會從諸侯那裡索要大象進貢,放在飼養基地,國王會去視察,有時會詢問大象的平安,或者將一些象轉贈給其它諸侯。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甲骨文中對進貢和贈送大象的記載


周代的大型舞蹈有《大武》,配合的小型舞蹈有《象》,也稱《象舞》,孔穎達說《象》這一舞蹈表演要用干戈。周公東征,驅趕商人的戰象部隊,創作了《三象》詩舞作為紀念。王國維先生認為《三象》也是《大武》中的部分。根據周公驅趕殷人戰象史跡創作的戰舞《三象》,後來成為周人的戰爭舞蹈《大武》中的內容。表演《象》要用戈和盾牌,可見商周時代乘象的武士,駕馭在大象之上,手持戈、盾進行戰鬥。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左為《戊簋》中扛著戈的武士,右為持戈盾的勇士,戰象上的武士也操戈、盾進行戰鬥


此外,一些青銅戰斧上也有大象的形象,日本學者林巳奈夫說這表明了大象是令當時人們感到恐懼的動物。大象與誅殺的斧鉞聯繫在一起,既表明了戰象的殺戮功能,令人恐懼,也暗示駕馭戰象的武士除了使用干戈之外,也使用斧鉞戰鬥。

先秦時代的中原為何有大象

裝飾了大象的戰斧,頂端象頭的長鼻翹起


戰象長有獠牙,這種長牙在戰場上不但能震懾敵方,還能在衝鋒時造成實際的物理殺傷。《周禮·秋官司寇》記載「若欲殺其神……則以牡橭午貫象齒而沈之,則其神死,淵為陵」。意思是說將兩段象牙一縱一橫貫穿橭木,組成一種十字形的器物,沉入水中就可以殺死邪惡的水神,甚至能使水神所居的深淵變為高地。可見在先秦時代的人們看來,象牙是一種神奇的事物,充滿了超自然力量的功效。大象渾身都是寶,牙齒不但能殺神,李學勤先生還考證過大象骨頭被用於宗教占卜,也是交通祖先和神靈的法寶。


對於「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先秦時代來說,戰場和宗教祭祀緊密相關,戰場也是被超自然力量支配的地方。各種「兵陰陽」知識的廣泛流行,都可見先秦戰場並非祛魅之地,而是充滿了超自然力量的場所。戰象的獠牙能夠殺死神,象骨頭能通陰陽,那麼殺死敵人,就更是輕而易舉了。就算是敵人舉行過「兵陰陽」一類的祝禳活動,具備了後世義和團大師兄們「刀槍不入」的神功,那也不用怕,戰象的神牙也能搞死他。


春秋晚期楚國還用大象攻擊吳軍,到戰國時代,隨著黃河流域的大規模開墾,野生象逐漸絕跡,《韓非子》、《戰國策》中只提到「死象之骨」和「白骨疑象」,戰國時期中原只剩下了大象的骨頭遺迹。再後來,大象的分布越來越邊緣化,只能在西雙版納這樣的地方還有遺蹤。古代世界,戰象的使用非常廣泛,從北非到歐亞大陸,都有分布,中國當然也並不例外。了解歷史,不能用現代的自然氣候條件去想像古代。

您可能感興趣

五代中原大亂,契丹強勢崛起,為何卻未統一中原,因為有這位牛人
古代游牧民族有多難纏,為何中原王朝一直擺不平?
中原大戰之前的少帥張學良究竟有多強?
古代中國那麼強大,為什麼中原王朝沒有佔領印度?
中原大戰中的張學良 中原大戰中的馮玉祥
古代中原王朝打游牧民族為何多選在春季?
粟裕大膽抗命,想留在中原打一場大仗,毛主席是這麼回應的
絲綢之路有多重要,為何歷代中原王朝一定要打通?
中原大戰前的少帥張學良究竟有多強?
正說昭烈帝五二:為何能在中原成名,劉備有自己的優勢
韓國網友疑惑:古代朝鮮那麼強大,為何沒有入主過中原?
抗戰時期,發生在中原大地的一則真實靈異事件!
也就是中國第一個五代十國的時候,宇文家族才活躍在中原大地上的
中原大戰的結果是什麼
中國唯一被煮死的君主,他的後代們曾經稱霸整個中原
秦末大亂,秦朝嶺南軍團為何沒有回援中原?
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原來是個成語大王
為什麼古代中原人看不起蠻夷?
大清王朝如何入主中原滅掉大明和大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