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俄羅斯左右世界能源體系支點在瓦解,奧巴馬順利上位

俄羅斯左右世界能源體系支點在瓦解,奧巴馬順利上位

「結構性權力」理論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分析視角。蘇珊·斯特蘭奇認為,「結構性權力」是「形成和決定全球各種政治經濟結構的權力」以及「構造國與國之間關係、國家與人民之間關係或國家與企業之間關係框架的權力」。它「不是存在於單一的結構中」,而是存在於生產、安全、金融、知識這「四個各不相同但互有聯繫的結構中」。顯然,「在經濟事務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的不是物質上的資源稟賦,而是結構與聯繫。」


俄羅斯左右世界能源體系支點在瓦解,奧巴馬順利上位


世界能源體系中一國的結構性權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即與產量和出口有關的生產結構、與管道運輸有關的安全結構以及與定價機制有關的金融結構。首先,就生產結構而言,當生產國佔據賣方壟斷地位時,便具有了對消費國的結構性權力。相反,如果消費國能源自給率提高或具有替代性能源供給,生產國的結構性權力則相應減弱。其次,管道運輸布局直接關係到能源博弈各參與國的權力分配,特別是當能源管道通過第三國運輸時,過境國便會憑藉能源過境運輸的壟斷地位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種尋租行為構成了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能源貿易的外部性。最後,石油的金融屬性使得油價波動不僅受到市場供求因素影響,而且是世界主要石油期貨市場上金融資本的博弈結果。一國對「石油—美元」體系下油價定價機制的挑戰即意味著對美元霸權地位的挑戰。

本文將從上述三個層面分別考察世界能源體系中俄羅斯的結構性權力,特別是分析美國「頁岩氣革命」和「烏克蘭危機」等市場和地緣政治衝擊下俄羅斯結構性權力的動態變化。目前,全球能源正處於從「石油時代」向多元化和低碳時代轉型的重要階段,考察傳統油氣出口國俄羅斯的結構性權力演變將有助於分析世界能源市場結構與權力格局的發展趨勢。同時,考慮到當前俄羅斯對亞洲能源市場的轉向及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戰略對接,加強中俄能源合作對於中國擴展歐亞能源合作空間、提升自身在世界能源體系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 俄羅斯在世界能源生產體系中的結構性權力


截至2014年,俄羅斯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和第6大石油儲量,分別佔世界天然氣和石油總儲量的17.4%和6.1%。就石油生產而言,由於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技術帶來了頁岩油革命,2014年,美國超過沙特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則退居第三。2000至2014年間,俄羅斯石油產量佔全球石油總產量的比重從9.02%升至12.7%。在出口方面,2000至2013年間,俄羅斯石油出口佔全球石油總出口的比重從8%升至12.6%。


從出口地區結構看,歐洲和亞洲是俄羅斯石油出口的兩大市場。2000至2013年間,俄羅斯對歐洲的石油出口占其石油總出口的比重從92.32%降至65.3%,其中,俄羅斯對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的石油出口占其石油總出口的比重分別從14.73%、12.81%和1.18%降至7.91%、8.98%和0.43%。在亞洲市場,2000至2013年間,俄羅斯對東北亞地區的石油出口占其石油總出口的比重從1.15%升至18.57%,其中,俄羅斯對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石油出口占其石油總出口的比重分別從0.95%、0%和0.2%增至9.73%、4.83%和4%。

在天然氣生產方面,俄羅斯長期佔據著世界最大天然氣生產國地位。然而,2009年後,「頁岩氣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而俄羅斯則退居為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2000至2014年間,俄羅斯天然氣產量佔全球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從22.07%降至16.7%,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在全球天然氣總出口的比重也從24.8%降至20.3%。


在歐洲市場,2000至2013年間,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出口占其天然氣總出口的比重從57.45%升至65.7%,其中,俄羅斯對德國、義大利的天然氣出口占其天然氣總出口的比重分別保持在17%和10%左右,而同期對法國的出口比重則從5.81%降至3.75%。在東北亞市場,2009至2013年間,俄羅斯對東北亞的天然氣出口占其天然氣總出口的比重從3.94%增至6.46%,其中,俄羅斯對日本和韓國的出口比重分別從3.23%和0.71%增至5.32%和1.14%。而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天然氣最少,2010和2011年分別為0.24%和0.18%。


長期以來,俄羅斯在世界能源生產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它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最大天然氣生產國和出口國。然而,由於美國頁岩油氣的衝擊,俄羅斯目前已退居為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在歐洲和亞洲能源生產體系中,俄羅斯對歐洲石油出口占其石油總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但對東北亞石油出口的比重卻大幅上升。這意味著俄羅斯石油出口市場多元化程度逐步增加。與石油不同,俄羅斯在歐洲天然氣市場上佔據賣方壟斷地位,但在亞洲天然氣市場,它僅是新興出口國且主要集中於液化氣出口。顯然,俄羅斯目前天然氣出口的多元化程度仍非常有限。儘管美國「頁岩氣革命」的供給衝擊導致俄羅斯在世界能源生產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通過壟斷歐洲天然氣市場和加強油氣出口市場多元化,俄羅斯仍在歐洲和亞洲能源生產體系中佔據重要一席。


二 俄羅斯在能源管道政治中的結構性權力


當石油和天然氣通過管道運輸時,油氣管道政治便隨之產生。在油氣市場的垂直供應鏈條下,生產國、過境國與消費國為實現自身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展開博弈。歐洲、中亞—裏海和亞洲是俄羅斯油氣管道布局的三大地區。就市場角色而言,俄羅斯不僅是歐洲能源市場上的重要生產國,同時也是中亞—裏海能源出口的關鍵過境國,以及向亞洲能源市場積極挺進的新興出口國。這些在地區能源市場上的不同角色決定著俄羅斯在管道政治中結構性權力的多樣性。

(一)俄羅斯在歐洲管道政治中的結構性權力


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與歐洲市場的地理分離。過境國的出現使得生產國與消費國的雙邊博弈演變為生產國、消費國與過境國的三邊博弈。就生產國與消費國二者博弈而言,俄羅斯與歐盟的能源利益目標存在根本性衝突。前者作為生產國,竭力維持自己在歐洲市場的壟斷地位,而後者作為消費方則尋求能源供給多元化。為了加強對消費國的結構性權力,俄羅斯利用能源領域的國有化來提升國有大型能源集團在世界能源體系中的地位;同時,通過引發消費國或地區對能源供給的競爭來增強自身地緣政治影響力。


在生產國與過境國博弈方面,烏克蘭竭力將油氣過境作為能源權力,與俄羅斯爭奪「管道租金」,而後者則通過過境國和管線多元化減弱對前者的過境依賴,同時採取經由海洋而非鄰國的輸送方式,提升自身在管道運輸中的議價能力。在石油管道方面,為了繞過經由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友誼管線」,俄羅斯擴大了向北歐市場直接出口的「波羅的海石油管線系統」。在天然氣管道方面,俄羅斯已完成了「亞馬爾—歐洲」管道項目,並積極實施「北溪」管道項目和「南溪」管道項目。


「頁岩氣革命」和「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在歐洲市場上的傳統能源權力造成了巨大衝擊。非常規油氣的發展為尋求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的歐洲帶來更多選擇。美國原油出口解禁後首批低硫輕質頁岩原油於2016年1月被運往歐洲,而來自北美、中東和北非的液化氣也將逐步替代俄羅斯管道氣。因此,歐洲將在能源對外依存度上升的情況下相對降低對俄羅斯的進口依賴。毋庸置疑,隨著歐洲能源市場上的主導方從賣方轉向買方,俄歐博弈能力將出現此消彼長。同時,由於「烏克蘭危機」後烏克蘭正式與歐盟簽訂《烏歐聯繫國協定》,歐盟與烏克蘭之間產生了更緊密的政治經濟聯繫。這意味著歐盟在對俄能源關係上將獲得更大的議價權力,而俄羅斯的傳統能源武器效力必將因之減弱。


(二)中亞—裏海管道政治多元博弈下俄羅斯的結構性權力

中亞—裏海豐富的油氣儲備和獨特的地理特點決定了爭奪管道運輸權成為重塑該地區地緣政治的戰略工具。中亞和裏海一直被俄羅斯視為向歐洲出口能源的重要來源地。長期以來,俄羅斯竭力阻止該地區能源出口通道多元化,通過壟斷油氣過境影響該地區國家的政治定位,維護自己的傳統地緣政治影響力。在石油管道方面,俄羅斯已通過西向的「裏海管道財團」所屬的「田吉茲—新羅西斯克管道」、北向的「阿特勞—薩馬拉管道」以及東向的阿塔蘇—阿拉山口管道控制了哈薩克石油的外運和銷售。在天然氣管道方面,俄羅斯延續使用蘇聯時期的「中亞—中央輸氣管道」及「布哈拉—烏拉爾輸氣管道」,並繼續成為中亞天然氣出口國的主要過境國。


為了打破俄羅斯對中亞—裏海能源出口的過境壟斷,美國和歐盟積極支持鋪設繞開俄羅斯、直通歐洲的油氣管道。由美國主導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輸油管道的開通,率先打破了俄羅斯壟斷裏海石油出口的局面。而與此平行的南高加索輸氣管道——「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天然氣管道的建成則再次挑戰了俄羅斯在裏海輸氣格局中的傳統霸權。與此同時,歐盟也竭力推進建設穿越裏海的「納布科天然氣管道」、「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和「跨安納托利亞管道」等項目。2013年6月,以英國石油公司為首的沙赫德尼茲財團選擇「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作為沙赫德尼茲氣田項目二期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運輸管道。這實際上宣告了「納布科天然氣管道」的流產。但「跨安納托利亞管道」項目和「跨亞得里亞海管道」項目仍分別於2014年和2015年啟動建設。


毋庸置疑,油氣管道路線的選擇對於中亞—裏海管道政治的大國權力結構具有重要影響。而該地區管道出口的多元化進程無疑意味著俄羅斯的傳統結構性權力將被逐漸侵蝕。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與歐盟對中亞—裏海管道路線的爭奪愈發激烈。為了加速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進程,歐盟迫切需要打通「南部走廊」,而增加繞開烏克蘭的油氣供給則成為俄羅斯為推進管道建設而考慮的核心內容。同時,中亞—裏海國家尋求東向能源出口市場的需求與中國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的目標相契合。隨著「中國—哈薩克石油管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相繼投入運營,中亞—裏海管道博弈的重心開始向東擴展。對俄羅斯而言,中國對中亞油氣管道的介入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對俄羅斯在該地區的主導性進口國地位構成挑戰,同時也導致俄羅斯油氣在中國市場面臨更激烈的供給競爭;另一方面,中亞國家對中國的管道出口「鎖定」了其對歐盟「南部走廊」的供給量,由此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俄羅斯捍衛中亞天然氣西向出口的過境主導權及在歐洲市場的出口份額。


(三)俄羅斯在亞洲能源市場上的結構性權力

相對歐洲和中亞—裏海地區而言,俄羅斯在亞洲能源市場上扮演著新興出口國角色。受「頁岩氣革命」和「烏克蘭危機」的雙重衝擊,俄羅斯開始積極推進能源東向戰略,進而實現出口市場的地緣最優平衡。作為東北亞地區唯一的油氣出口國,俄羅斯在亞洲市場上的結構性權力來自利用進口國間的相互競爭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同時依託油氣管道布局提升其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地位。


就石油管道而言,在中國和日本就「安大線」與「安納線」展開激烈爭奪時,俄羅斯於2004年提出第三方案「泰納線」。該方案將輸油管道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定在伊爾庫茨克州的泰舍特和太平洋沿岸的納霍德卡。「泰納線」對「安大線」和「安納線」的折中本質上是對日本「安納線」建設方案的認可和支持,但在中日關於管線建設次序的爭奪中,俄羅斯決定先行建設泰舍特—斯科沃羅季諾一期工程及斯科沃羅季諾—大慶的中國支線。「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線」最終成為俄羅斯石油東向出口的重要依託。由於同時控制管道的出入口,該管線的貫通助推了俄羅斯對日本、朝鮮半島及其他亞太國家的石油外交。


在天然氣管道方面,俄羅斯對東北亞天然氣出口將著重依賴雅庫特恰揚金斯基經哈巴羅夫斯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天然氣管線(「西伯利亞力量」)和阿爾泰管線(「西伯利亞力量-2」)。2014年,中俄相繼簽署《東線供氣購銷合同》和《西線天然氣供氣協議》,歷時二十年的中俄天然氣「馬拉松談判」取得實質性突破。圍繞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的過境國地位,蒙古國與哈薩克展開競爭,並提出經該國鋪設管道具有「安全、路程短和草原條件」等優勢。在跨朝鮮半島天然氣管道方面,儘管俄韓於2011年達成了從海參崴經朝鮮至韓國的管道天然氣項目路線圖,但來自潛在過境國朝鮮方面的政治風險直接影響到該項目的實現可能。就俄日合作而言,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後,天然氣被日本認為是替代核能、克服能源危機的最可行方式。2012年,日本同意與「俄氣」就天然氣管道項目展開共同研究。對日本而言,俄羅斯是穩定的油氣供給國,而提升對俄能源關係將相對降低對中東的進口依賴並提升自身能源安全。


由於亞洲能源市場的融合程度遠遠滯後於歐洲和北美,俄羅斯便具有了利用進口國之爭尋求利益最大化的契機。俄羅斯對東北亞的石油出口與東北亞國家降低對中東石油進口依賴的迫切需求相吻合。根據2009年正式批准的《20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俄羅斯計劃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建立一套完整的石油和天然氣提煉、運輸和供給體系。俄羅斯促進統一天然氣管道系統的努力將有助於其成為連接東北亞天然氣市場的地區內紐帶。然而,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將難免受到東北亞地緣政治局勢的影響,其中包括朝鮮半島局勢走向及美日、美韓同盟關係等因素。特別是「頁岩氣革命」後,美國已分別取代沙特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這一因素的掣肘必將導致東北亞能源市場的利益博弈更趨複雜化。


三 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定價機制博弈中的結構性權力


能源出口通常是一國經濟崛起和本幣國際化的助推器。作為世界能源市場上的油氣生產大國,俄羅斯具有強烈意願謀求與自身油氣生產和出口實力相匹配的能源定價權。俄羅斯推出「石油盧布」計劃和「天然氣歐佩克」設想的根本目的是藉助油氣出口之力推動盧布成為能源交易的結算貨幣,進而啟動盧布國際化進程。然而,由於本國經濟對世界能源市場的脆弱性依賴以及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結構性權力缺失,俄羅斯撬動現行國際能源定價體系的努力嚴重受挫。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國際石油定價機制經歷了從西方跨國公司寡頭壟斷到石油輸出國組織合謀定價,再到與石油期貨和現貨市場價格掛鉤定價模式的演變過程。目前,美國、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世界主要石油期貨市場是國際石油定價權的主要擁有者。具體來看,在「石油—美元」體系下,美國通過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影響作為石油交易媒介的美元幣值,進而達到控制國際油價的目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洲際期貨交易所利用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和北海布倫特原油(Brent)的期貨價格影響全球石油現貨價格。由於全球能源市場供求基本面因素變化,歐佩克通過減產推高油價的市場影響力正在減弱。


俄羅斯對現行國際石油交易規則的挑戰主要包括石油定價權及美元的結算貨幣地位。就石油基準價而言,在歐洲市場上,俄羅斯烏拉爾原油主要掛靠北海布倫特原油計價。2011年後,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反超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的歷史性逆轉為俄羅斯石油出口帶來巨大收益。在亞洲市場上,「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開通後,作為遠東輸油管道的唯一油源,俄羅斯力推俄羅斯混合原油成為亞太地區的基準原油,但俄羅斯混合原油最終與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的迪拜原油掛鉤。


在結算貨幣方面,俄羅斯積極推進以盧布取代美元作為本國石油出口的結算貨幣,力求打造「石油盧布」。2006年,普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建立用盧布結算的石油交易所。俄羅斯石油交易所隨即於2007年在聖彼得堡正式成立。2008年,俄羅斯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同聖彼得堡交易所籌劃並正式推出了石油交易平台。該平台的正式開盤意味著俄羅斯成功取得國內成品油的定價權。同年,俄羅斯又建立了聖彼得堡國際商品原料交易所(СПБМТСБ)。俄羅斯「石油盧布」的長遠計劃是,首先推進獨聯體內石油貿易的盧布結算,然後擴展到與亞洲和歐洲的石油交易,同時爭取伊朗、阿爾及利亞、委內瑞拉、墨西哥等產油國組成以盧布為結算貨幣的石油聯盟,最終形成以盧布為基礎的「新歐佩克」。


與石油不同,由於全球天然氣市場不存在統一的定價機制,各地區因市場成熟程度和供求結構差異實行不同的定價方式。俄羅斯對歐洲大陸的天然氣貿易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定價權,具體表現為基於石油價格指數的長期天然氣合約和「照付不議」條款。在獨聯體內部的天然氣貿易中,俄羅斯則根據對俄關係的親疏程度實行相應價格補貼。同時,通過與中亞和北非國家的地區或雙邊協議,通過與伊朗和卡達等重要天然氣生產國之間的和解與合作,俄羅斯力求擴大自己在全球天然氣市場上的主導權。特別是,俄羅斯還努力構建由自己主導的國際能源組織,即試圖依託「天然氣出口國家論壇」(GECF)來籌建「天然氣歐佩克」(Gas OPEC),並由此確定天然氣生產和出口配額及價格機制。


然而,受限於金融實力和經濟地位,俄羅斯仍是全球能源定價機制中的價格接受者和「石油—美元」體系下的規則接受者。究其原因,作為能源生產國,俄羅斯在油氣定價權中的結構性權力與其在生產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全球能源供求格局變化密不可分。俄羅斯與歐佩克之間的競爭關係決定了其無法與歐佩克就石油產量結成聯盟,因此便難以在「限產保價」戰略上形成合作。而「頁岩氣革命」後非常規油氣的迅速發展導致俄羅斯與美國在世界能源生產體系中的力量出現消長。未來美國液化氣出口對歐洲天然氣市場價格的下行壓力,將進一步惡化俄羅斯對歐天然氣貿易條件,使歐洲市場的油氣掛鉤機制加速轉向競爭性定價機制。美國「頁岩氣革命」對常規天然氣生產國的巨大衝擊,實際上也宣告了俄羅斯建立「天然氣歐佩克」藍圖的破滅。


作為資源依賴型國家,俄羅斯挑戰現有能源定價體系的能力與國際市場油價水平直接相關。這種對世界能源市場的脆弱性依賴意味著俄羅斯推進盧布國際化進程存在諸多的外部不確定性。相對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霸主地位而言,盧布並非國際交易、結算和儲備貨幣。作為盧布國際化戰略第一步,盧布從2006年7月1日開始正式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此後,俄羅斯大力推動雙邊貿易的本幣結算、特別是能源貿易的盧布結算,力圖使盧布成為地區儲備貨幣。但2014年油價下跌與「烏克蘭危機」後西方經濟制裁的不斷升級,導致盧布急劇貶值及俄羅斯外匯儲備大幅縮水。盧布的頹勢表現無疑意味著盧布距離國際交易貨幣的夢想漸行漸遠。而油價暴跌和西方制裁引發的中長期衰退,客觀上中斷了俄羅斯對世界能源定價體系及交易規則的挑戰。


結 語


從世界能源體系的生產、安全和金融結構上看,俄羅斯的結構性權力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儘管在生產體系和管道政治中佔據重要地位,俄羅斯始終是全球能源定價機制中的價格接受者和「石油—美元」體系下的規則接受者。「頁岩氣革命」後非常規油氣的迅猛發展引發了全球能源市場的深刻變革,這極大地削弱了傳統油氣出口國俄羅斯的市場地位。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亞—裏海的生產體系或管道政治博弈中,俄羅斯的結構性權力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東北亞成為俄羅斯管道政治權力的唯一增量區域。以能源為紐帶加強與該地區進口國的合作,無疑是俄羅斯走出歐洲地緣政治困境的重要出路。


就中俄能源合作而言,目前俄羅斯擴大對華能源合作的需求遠遠大於中國對俄羅斯的進口依賴。「頁岩氣革命」和「烏克蘭危機」兩大市場和地緣政治衝擊,促使俄羅斯加速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這直接使得歷時二十年的中俄天然氣談判於2014年取得突破。隨著2015年5月歐亞經濟聯盟與絲路經濟帶正式啟動戰略對接,俄羅斯越發意識到對接絲路經濟帶不僅有助於緩解自身在歐洲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而且將提升歐亞經濟聯盟對成員國的吸引力,由此抵制歐美在其傳統勢力範圍中亞和裏海的強勢擴張。


目前,東北方向的中俄油氣管道、西北方向的中哈油氣管道和中亞天然氣管道、西南方向的中緬油氣管道以及海上液化天然氣管道共同構成中國能源進口格局。隨著中國能源進口增加及中俄能源合作深化,俄羅斯在中國多元能源供應體系中的地位將不斷上升。而中亞地區則是絲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俄羅斯實施對外能源戰略最重要的優先方向之一。考慮到當前俄羅斯對亞洲能源市場的轉向及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戰略對接,加強中俄能源合作對於中國擴展歐亞能源合作空間、提升自身在世界能源體系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機會面前:聰明人永遠是寧可抓錯,絕不放過!


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看了都關注下方微信。


———油市投資分析及回顧問題(金禪道人:jcdr1618)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華爾街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勒布朗詹姆斯的自帶體系就是弱點
科比運氣尼克楊,庫里浪投科沃爾,鄧肯體系斯科拉,詹姆斯是什麼
巴薩主帥:梅西是最聰明球員 保利尼奧融入體系
格林:我要用詹姆斯體系打敗詹姆斯,我就是勇士的小詹姆斯
猛龍萊特談卡羅爾言論:加盟前他就知道球隊體系
俄羅斯反對在韓國薩德防禦體系
阿扎爾:穆里尼奧帶來一套體系但沒練太多
離不開巴薩體系?梅西去皇馬曼聯會怎樣
科爾體系下庫里比貝弗利強多少?他用巨星真不如詹皇恩師布朗!
埃及馬穆魯克騎兵的起源及制度體系
切爾西VS阿森納復盤:切爾西的固若金湯和阿森納的體系崩塌
塔克傷勢恢復順利 巴莫特:德帥體系令人興奮
義大利全球設計日走進馬蘭戈尼深圳,探索時尚體系前沿
克蘇魯神話體系,最強神阿撒托斯
影響世界格局的「雅爾塔體系」都有哪些特點?
世預賽阿根廷悶平秘魯,梅西毫無斬獲,再次坐實「體系球員」之名
皇馬幫成西班牙新核能,有望8年後再奪世界盃,巴薩體系退出歷史
美媒:波波維奇是教練中的詹姆斯,他也自帶體系
賈躍亭的敦刻爾克:出國70天瓦解樂視非上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