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23日本關東地震 中國救援展現罕見凝聚力

1923日本關東地震 中國救援展現罕見凝聚力

1923日本關東地震   中國救援展現罕見凝聚力


9月1日中午11:58(日本時間),正是家家戶戶午餐之時,大地突然劇烈地上下垂直抖動起來。5分鐘內,強度為7.9級的三次強震持續爆發,以相模灣的伊豆大島為中心,死神迅速籠罩了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以及靜岡縣。


幾乎在地震的瞬間,50%~80%的房屋立即坍塌。海岸邊,有的地方瞬間下沉90~180米,如入無底深淵。岸邊行駛的火車,連人帶車都消逝在茫茫的大海中。另一些地方迅速隆起,最高竟達229米,地面的一切都如同被大炮轟上了半空。被撕裂的大地,裂縫居然寬達4~5米,吞噬周邊的一切。地震引發的海嘯,浪高達到10米,浩浩蕩蕩,橫掃一切。

這就是人類災難史上著名的「關東大地震」,因其摧毀了日本最為精華的關東平原而得名。「銅山東崩,洛鍾西應,」幾天之後,中國甘肅固原、美國加州、南美地區、印度孟買、中國京兆(河北)高碑店等地先後地震。(《東方雜誌》1923年8月25日)


1923日本關東地震   中國救援展現罕見凝聚力


被大火燒毀的東京橋


比地震、海嘯更為可怕的,是隨後燃起的熊熊大火。此時正是午飯時間,地震打翻了家家戶戶的爐灶,加上東京、橫濱兩個城市依然以老舊的木製房屋為主,狂風助威,火焰迅速吞噬了關東大平原上的各個城市。

1923日本關東地震   中國救援展現罕見凝聚力


東京陸軍被服廠門前廣場燒死近4萬人,其屍骨堆積如山


日後,官方公布的死亡及失蹤人數為14.28萬人(死亡105385人),在人類歷史上傷亡最重的災難中,排名第九,而其中90%都死於震後的火災。12.8萬幢建築物全毀,12.6萬幢建築物半毀,44.7萬幢建築物被焚。東京、橫濱成為人間地獄。


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中國媒體表示:「敝國東京、橫濱等處各重要區域,突然發生地震,同時火山爆發,颶風海嘯,相繼而至,災情重大,為亘古以來所罕有,除建築物及財產等損失之數,一時尚難調查確實計算外,生命之喪失,約計幾及二十餘萬口,目前瘡痍滿目,流離失所,尚不知凡幾。」


中國政府高效動員 積極慰問

日本大地震的消息傳到中國時,中國政府迅速行動,展現了極其罕見的高效率。


此時的中國政局,也如同日本一般,處在波動當中。這年6月份,在曹錕等人的逼迫下,大總統黎元洪被驅逐,而參與驅黎的國務總理張紹曾也隨即辭職,依照法律規定,由內務總長高凌攝政,代理總理職務。


這一攝政內閣在日本大地震次日(9月2日),就立即派人前往日本駐華使館表示慰問。9月3日,內閣召集會議,外交總長顧維鈞提出,對於日本震災,「我國本救災恤鄰之義,不容袖手旁觀,應由政府下令,勸國民共同籌款賑恤」。


內閣一致通過了5條援日救災決議:除了分別電令駐日代辦張元節、駐神戶總領事館緊急調查災情之外,撥款20萬元援助日本,並要求「各省長官聯合紳商地方團體組織日災急賑大會,與政府一致進行」,同時「派遣商船運送糧食藥品,及紅十字會赴日」。


9月4日,攝政內閣以大總統令的方式號召全國人民「廣募捐款,盡數撥匯,藉資拯濟,以申救災恤鄰之至意」。內閣還邀請各界名流,共同商議援助日本的具體事項。會議從中午一直討論到傍晚5時,進一步決定:通令各省區一律籌款賑濟;迅速運米30萬石到日本;解除糧食輸出之禁令;邀請各慈善團體、紅十字會及銀行、新聞、商會、軍警各界組織日災協濟會等。

代表「中國人民」表示慰問的,還有廣州的孫文「大元帥」。他致電日本國攝政裕仁親王(即日後的裕仁天皇):「值貴國京城和國家遭受空前災難,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之際,請接受中國人民的深切慰問。」同時,他還給他的日本朋友們犬養毅、福田雅太郎、大倉喜八郎、藤村義郎、久京房之助、頭山滿、瑩野長知、宮崎寅藏家屬等,致信表示慰問。


已經下台避居在天津的段祺瑞,也成立了「救災同志會」,通電北京中央政府、南方孫文、各省軍政長官及各團體,號召「廣為勸募」,賑濟日災。


負責運送醫療隊和救災物資前往日本的是北洋政府海軍部長李鼎新,他是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副管駕,與日本有深仇大恨,此時毅然發下仇怨,本著人道主義,調派軍艦兩艘,載運糧食急駛往橫濱拯救災民。


1923日本關東地震   中國救援展現罕見凝聚力

震前摩擦 經濟斷交無疾而終


此時令中國人柔腸寸斷的日本,不久前還在令中國人咬牙切齒。


這一年,日本本應歸還租期屆滿的旅順、大連。旅、大是由俄國在1898年強租的,租借期限為25年,正好在1923年到期。日俄戰爭後,日本打敗了俄國,就繼承了這個租約。但是,對於25年的租期,日本人並不滿意,他們希望永久持有這兩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軍港城市。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凱政府簽訂「二十一條」,遭到袁世凱巧妙地拖延。在國際壓力下,日本放棄了部分要求,最終以武力為後盾,逼迫袁世凱政府簽訂了條約,這就是所謂的「民四條約」(民國四年簽訂),其中規定「將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延長為99年」。


對於刺刀威逼下籤訂的「民四條約」,從袁世凱開始,中國歷屆政府都堅決不承認其具備法律效力。在引發「五四運動」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也對此進行了力爭,堅決否定「民四條約」的合法性。1922年年底,在旅大租期即將屆滿之前,中國眾議院、參議院先後通過議案,重申「民四條約」無效,得到無數民間團體支持,要求中央政府儘快對日交涉,收回旅大。


3月10日,中國外交部照會日本外務省及駐華公使,聲明取消「民四條約」,並接洽收回租期屆滿之旅大,但遭到日本拒絕。全國一片嘩然。3月17日,在國共兩黨及其他社會知名人士推動下,上海成立了「國民對日外交大會」,宣告「日本猶固執不遜,即實行經濟斷交」。


3月24日,又成立了一家「上海對日外交市民大會」,由各路商界聯合會、上海總商會、上海學生聯合會、全國學生聯合會、上海工會等21個團體組成,通電全國,在未收回旅大前,全國對日經濟絕交。「既雲經濟絕交,則不僅禁止購用日貨而已,實含有與日人斷絕一切社交之意味。既雲斷絕一切社交,則凡日人在華所營之事業,吾人皆應與彼脫離關係。如不受日本公司雇聘,不登廣告於日本新聞,不載貨於日本商船,不向日本公司保險,不向日本銀行存款,不收受日本紙幣,不往日本醫院治病均是也。」(上海《總商會月報》)


對日經濟絕交立即席捲全國,上海、北京、濟南、合肥、武漢、長沙、廈門等地相繼推行,日本對華出口額大幅萎縮,「天津一埠損失約1200萬元,上海約4000萬元,通計各埠損失,已達1億元。再就日本本年6月份全國貿易觀之,輸入計超過輸出9600萬元」。(中國旅日學生「旅大收回後援會」報告)


但是,日本政府並未妥協,他們一方面宣稱這是「排日仇日」行為,要求中國政府嚴加取締,另一方面則以牙還牙,在宜昌和長沙先後開槍射殺中國民眾,釀成「宜昌慘案」和「長沙慘案」。雙方關係日漸緊張。


日本大地震的消息傳來後,「經濟絕交」的組織者們,試圖將抵制日貨與賑濟日災分別對待。上海總商會表示:「恤鄰與自衛,並行不悖。」上海中華書局進德會提出:「此次日本震災,為近世大劫,吾人本人類互助及救災恤鄰之誼,理當援助,頗聞同人中有以國恥為恨者,須知不忘國恥,是一事,人道主義又是一事,不妨並行,且此次可為吾人仁義之試驗,進德之途徑。」


在實際操作中,「恤鄰與自衛」不可能「並行不悖」,隨著全民動員救援日災,「經濟絕交」實際上無疾而終。


諷刺?罕見的凝聚力


政府號召下,全國人民積極響應。進入民國之後一直分崩離析的中國,出現了罕見的凝聚力,上下一心、南北協力。


上海總商會決定,「購辦麵粉一萬包,米三千包」,並墊付611萬元,由顧馨一、榮宗敬購置麵粉及裝船,虞洽卿辦理報關。招商局則派出「新銘」號輪船免費運送。他們的效率非常高,在9月3日當天,滿載著麵粉和大米等第一批救災物品的「新銘」號,就起錨駛往日本,這成為日本接受到的國際第一筆援助,也成為與美國軍艦同時到達的第一批國際船隻。


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理事長庄得之、醫務長牛惠霖,親自率領「男女醫士四人,救護員八人,書記會計各一人,女看護士四人,隊役四人,現款二萬元,葯料等品十餘大箱」,於9月8日乘日輪皇后丸起程前往日本東京參與賑災工作。這是到達日本災區的第一支國際醫療救援隊伍。


京劇大師梅蘭芳發起成立了「全國藝界國際捐賑大會」,余叔岩、楊小樓等明星都參加了義演,為日本賑災籌集了5萬元大洋。「上海伶界聯合會」也在「新舞台」開展兩天的義演,由何豐林、盛竹書、汪精衛、史量才、虞洽卿、葉楚傖、張季鸞等人贊助。上海書畫保存會通過拍賣,為日本賑災籌集款項,拍賣的畫作包括會員們收藏的唐寅(唐伯虎)、劉墉(劉石庵,即「宰相劉羅鍋」)、吳昌碩、李梅庵、錢季寅等名家精品。


上海縣教育局、教育會發起成立「救濟日災會」,上海縣立各小學都成立了「募捐隊」,除向學生及家長募捐外,孩子們還「手執『救命』、『恤鄰』等字樣小旗,沿途演說,挨戶勸捐,精神充足,言論切當,路人頗義之」。


北京各界於9月5日在中央公園「來今雨軒」集會,北京銀行公會捐助10萬元購買米面3萬石。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決定撥付5萬元賑災,派代表攜帶糧食、衣物、藥品趕往日本。天津方面,直隸省長王承斌召集天津商界人士會商援助日本災區。天津紅十字會、天津報界公會等紛紛行動,籌糧籌款,支援日本。廣州、南京、東三省等都捐出大額糧食、物品和款項。


1923日本關東地震   中國救援展現罕見凝聚力


圖為中國紅十字會赴日救護隊返國時與東京赤十字社人員合影


在段祺瑞的「救災同志會」成立儀式上,倪嗣沖、周學熙、靳雲鵬、曹銳、曹汝霖、張勳、鮑貴卿等出席並捐款,當場籌集了價值10萬日元的款項,次日直接匯給日本首相山本權兵衛。此外,擔任直魯豫巡閱使的曹錕,捐款5萬元,3萬元為賑濟日人,2萬元為賑濟旅日華僑、留學生;兩湖巡閱使吳佩孚、湖北督軍肖耀南各捐款2萬元;江蘇省長韓國鈞、直隸省長王承斌、松滬護軍使何豐林、安徽省長呂調元、浙江督辦盧永祥、浙江省長張載陽等均捐款1000元至1萬元不等……


有學者統計了上海《申報》(9月12日至1月29日)、天津《大公報》(9月11日至12月25日)的鳴謝公告,及天津《大公報》(9月15日至12月30日)另行刊登的「救災同志會段祺瑞等謹啟」的捐款實收公告,僅此三項的捐款總額的大洋就達到44萬元以上。


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地區,成為這次救災的主力,包括溫州在內的不少中小城鎮也建立了賑濟日災團體。日本輪船甚至直放溫州,運載木炭、煙葉、菜子、鮮蛋等物,一次價值就高達51萬元。


中國積極援助日本,當時喜出望外的《大阪朝日新聞》發表了一篇題為《感謝善鄰之同情》的社論:「中國人會出此熱心來救日人的災難,實在是日人夢想不到的事,大驚嘆中國人此次行動之敏捷,而感謝中國人的高義。」


文 | 雪珥 轉自中國經營報(微信ID:chinabusinessjournal),本文經授權轉載,有刪節,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江湖不在 他們對武術依舊熱情:上海十里洋場亦「武場」
不忍面對的真相:大清皇妃離婚案
歷史上的南苑:曾為皇家苑囿 如今多處只剩地名
時髦的三千法國女郎為何爭嫁中國勞工?
清朝的「兒戲外交」:雍正派使臣赴俄下跪,李鴻章拿家鄉戲當國歌
您可能感興趣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國人勒緊腰帶給日本捐錢捐糧
日本送錢幫美國重啟F22 做夢1打10滅中國戰機
1949年新中國驅逐美國外交官
當靈感遇見東方:2016「設計上海」中的中國韻味
2016范堡羅航展中國企業參展最多 F-35將亮相
9.18後中國軍人在日本東京的衝冠一怒
回眸:1983年的中國各地
東風31內陸發射打不到美國本土,中國需要東風41
約40國支持中國南海立場
東方紅:1973年的中國
1947年中國曾赴日接收34艘日本艦艇
美國2016中國軍力報告解讀:解放軍核導彈近百枚
2011年中國西安國際航展飛機墜毀側記
中國拿522億救產油國,各國感激涕零!
中國70年前善待百萬日本僑俘 如今日本南海挑釁
日本2015年向中國人發籤證數猛增85% 創歷史新高
衛計委:力爭2020年中國護士總量達445萬
中國遼闊疆土的守衛者!射程覆蓋14000公里!
老外鏡頭裡的中國1938—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