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路軍的第一門迫擊炮原來是鐵匠打的

八路軍的第一門迫擊炮原來是鐵匠打的

柳溝兵工廠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在武鄉創辦的一個著名的兵工廠,座落在蟠龍鎮東南方的柳溝一帶,在這長約八華里的山溝里有河不凌、柳溝、窯申腳、庄底、馬嵐頭等村莊,這個兵工廠,原來是抗戰之初由武鄉縣抗日政府籌建的一座小型兵工廠——鼙山工廠。後來與當地三家地主創辦的鐵廠開源公司、成城鐵廠和永恆鐵廠以集資入股的辦法,合股生產。工廠合辦不久,幾家地主不願合股生產,抗日縣政府就將資產買了過來。1939年4月,經朱德總司令親自到廠視察和協商,為了加強兵工生產,決定由八路軍總部軍工科接管鼙山工廠,改名為「八路軍總部柳溝鐵廠」,委派高原任廠長,張先進為教導員,留任王化南為副廠長。工廠在八路軍總部的直接領導下,有了很大發展,先後添置了大批先進設備,動力機械有:蒸汽機、發電機、鍋爐等,機床有:沖床、鑽床、刨床、車床等80多部。柳溝兵工廠發展一個機械化的炮彈廠,每天可造22000發炮彈,成為華北敵後根據地最大的軍工企業。推薦關註:搜索「八路雄風」


說到這個兵工廠,有我們不得不了解一位生產骨幹,他叫郭大海。


郭大海是河南林縣人,從小隨父以打鐵為生,是個祖傳的打鐵高手,抗戰前一直以開鐵匠鋪為生,由於河南累累遭災,他帶著兩個兄弟二海、三海逃荒翻越太行山,來到武鄉。武鄉成立兵工廠後,為了尋找技術工人,就找到了這個鐵匠。郭大海一聽說請他到兵工廠工作,他二話沒說,一口答應,「我帶著我的兩位兄弟到兵工廠工作,沒有別的要求,有我們的飯吃就夠了。」就這樣,郭大海三兄弟成了兵工廠的工人,他們在馬嵐頭的一個破廟裡生起一盤鐵匠爐,利用從群眾中收集的廢銅爛鐵,開始生產打造兵器。

八路軍的第一門迫擊炮原來是鐵匠打的


八路軍兵工廠研製的第一門迫擊炮


1939年秋,八路軍總部號召「開展革新創造,製造最新最有威力的武器」。郭大海心想,日本鬼子武器那麼先進,可咱們的兵工廠還在生產長矛、大刀,根本無法與之較量,我們為什麼不能生產先進的武器呢?郭大海的想法,受到軍工部首長的支持,這時正好從前線繳獲了一門日本的擲彈筒,郭大海仔細分析了擲彈筒的結構,認為我們完全可以仿製出來,就提出了仿製擲彈筒的請求。郭大孩的請求很快被軍工部批准,並且八路軍總部首長也十分重視,如果能生產出我們自製的擲彈筒,這對我們在戰場上爭取主動性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擲彈筒也叫輕型迫擊炮,它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簡單,在發現並瞄準目標後,將迫擊炮彈從炮口滑進炮管,依靠其自身質量使炮彈底火撞擊炮管底部的撞針;或者依靠其自身質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釋放撞針後,撞擊炮彈底部底火。底火被擊發後點燃炮彈尾部的基本葯管,隨後捆綁在彈體外面附加藥包內的火藥亦被點燃。雖然炮彈與炮管之間有一定的間隙以保證炮彈滑落,但是彈體外部的閉氣環仍能形成極大的膛內壓力,推動炮彈出炮口並飛向目標。迫擊炮的這種發射原理決定了迫擊炮彈不能與炮管緊密貼合,因此不能依靠膛線使炮彈產生旋轉以穩定其飛行方向,轉而使用尾翼穩定裝置來保證其飛行姿態。因此,所有的迫擊炮彈均帶有尾翼。典型的迫擊炮彈在結構上除尾翼外,還包括引信、傳爆管、炸藥、彈體、閉氣環、基本葯管、附加藥包、底火等零部件。推薦關註:搜索「八路雄風」

八路軍的第一門迫擊炮原來是鐵匠打的


炮筒就是這樣打制出來的


根據擲彈筒的發射原理,對於彈膛的技術要求並不很高,我們兵工廠目前的技術應該可以達到,在軍工部首長的支持下,郭大海開始了擲彈筒的試製。這項工作主要有兩大難題,一是筒身的加工,二是炮彈生產。不能同時研製出炮彈,擲彈筒生產出來等於零。根據這一情況,軍工部部長劉鼎專門安排了化學專家用土法就地取材生產硫酸,試製了無煙火藥,解決了炮彈的炸藥問題;又利用太行山區盛產的白口生鐵做發射榴彈的彈體,解決了炮彈生產的難題。而郭大海日以繼夜地認真攻克著每一個難關,設備不足就用手工打制,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經過幾十次的試製,終於製造出了第一具擲彈筒,經試驗威力很好。由於郭大海在試製中適當增加了擲彈筒筒身的長度,既保證了射擊精度,又將有效射程也大大增加。當我們兵工廠生產的擲彈筒及擲榴彈源源不斷運送到抗日前線,使八路軍有了與日軍相抗衡的步兵火力。日軍驚呼,八路軍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


1940年,在總部召開的勞模大會上,為了表彰郭大海的功績,獎給郭大海一幅布獎狀,上書「獎給郭大海同志創造能手,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贈」。


八路軍的第一門迫擊炮原來是鐵匠打的

八路軍總部獎給兵工英雄的獎狀


(張宇 八路雄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上黨 的精彩文章:

「小延安」如今破爛不堪,有的已經損壞得一塌糊塗
延安時中共領導怎樣用公車?
您可能感興趣

國軍八門迫擊炮齊射,將日軍精銳師團打成了第一窩囊廢師團
80年代,中國這門迫擊炮填補國際迫擊炮一個空白,震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