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大饑荒:美女屍體論車裝
風水絕學秘密相傳,關注風水秘術damimi6969,讓您福旺財旺愛情旺!
「我討厭印度人。他們是殘忍的民族,有著野蠻的宗教。饑荒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繁殖起來象兔子。」
-- 溫斯頓·丘吉爾
英國政府執行嚴厲的經濟政策,並不同情印度人民。在英國的統治期間,印度遭受了無數次嚴重的大饑荒,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孟加拉大饑荒是1770 年。隨後發生了發生嚴重饑荒的年份在1783年、1866年、1873年、1892年、1897年,最後一次饑荒是1943-1944年。
以前的印度統治者如果一出現饑荒,會迅速採取措施應對災難。而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大多數饑荒是由於季風延遲以及英國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他們並不關心到饑荒導致的嚴重破壞。他們唯一關心的是饑荒對稅收帶來的影響。
首次大饑荒發生在1770年,當時情況相當嚴重。這場大饑荒從1769開始到1773年結束,造成1000萬人死亡,比二戰期間被大屠殺的猶太 人還要多幾百萬。這場大饑荒讓當時孟加拉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一。John Fiske在他的《未見的世界》一書中寫到: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死亡人數要比14世紀歐洲黑死病的死亡人數還要多。在莫卧兒王朝統治期間,印度人民被 征10~15%的稅。這些錢部分用於供養統治階層,也有部分用於設立安全基金,用於預防來年收成差出現災荒。
根據1765年簽訂的《阿拉哈巴德條約》,莫卧兒王朝的沙阿拉姆二世皇帝將收稅權授予東印度公司,英國將稅收增加到50%。印度農民甚至沒有意識到稅收易主了。他們仍然相信稅收交給了他們的皇帝。
一片慘狀收成每年有好有壞,這個很正常也很常見。這就是交稅之後有點結餘對於他們的生計是如此的重要。1768年收成較差,而原來的安全基金已經不復存 在,而次年又出現了可怕的乾旱,饑荒主要發生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但也涉及奧里薩邦、恰爾肯德邦等地。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孟加拉的Birbum和 Murshidabad。成千上萬的饑民急於尋找食物,最後都死於飢餓。呆在原處意味著死亡。大片的農田被拋荒。田野雜草叢生,成了深不可測的叢林。
而在先前,每當出現饑荒的前兆,印度的統治者會減免稅收並給予一些援救措施援助災民。而英國殖民地統治者忽視饑荒警告,1770年大饑荒終於爆 發。1771年開始大規模的死亡。而在那一年,東印度公司反而把稅增加到60%用以彌補徵稅人口的減少。勞動人口越少導致產量越少,意味著收越少。而那些 在饑荒中倖存下來的農民反而被迫支付兩倍的稅收,以確保英國財政部的收入不減少。
東印度公司對當地的總收入
從莫卧兒王朝統治者接手孟加拉後,英國殖民者推行種植單一的經濟作物,這些 都是為了出口。原來種植水稻和蔬菜的農民現在被迫種植靛藍、罌粟等經濟作物,雖然市場價值高,但卻不能解決食品短缺。饑荒之下,沒有可替代的食物。乾旱接 二連三。種植品種單一導致了災難性後果。統治者對饑荒沒有任何積極的應對措施。更有諷刺意味的是,東印度公司在1771年大饑荒那年的收入反而要比 1768年要高。
當年孟加拉的饑民並不知道,這只是無數饑荒的第一次,完全是因為商業利益而引發的人禍。這些饑荒都非常嚴重,但是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43年,當時有三百萬人死亡,倖存者以食草甚至食人肉為生。
英國領袖溫斯頓·丘吉爾首相從戰爭狂人希特勒手裡拯救了歐洲,但對於飢餓的孟加拉民眾他卻是毫無同情心甚至大發雷霆。本應該供應給孟加拉的醫療援助和食品被他隨意轉移到歐洲。有一次他說:「有沒有饑荒,印度人都會像兔子一樣繁殖。」
德里政府發出了一封電報描繪了當時災難的可怕情景和巨大的死亡人數。丘吉爾的唯一反應是:「為什麼甘地還沒有死呢?」
孟加拉國大饑荒
孟加拉國大饑荒,百姓骨瘦如柴
路邊的乞丐
孟加拉大饑荒發生在1943年,未分開時的孟加拉(現在獨立的孟加拉國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估計有超過300萬人死於飢餓、營養不良和饑荒期間有關的疾病。
1
災難過程
第一種說法是日本的糧食禁運導致糧食短缺。英國在1942年於新加坡戰役遭到日軍災難性的打擊,同年日軍開始入侵及征服英屬緬甸。緬甸當時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1940年時,整個英屬印度15%的稻米是來自於緬甸。
第二種說法是英國政府為了戰爭需求,將孟加拉生產的糧食大量運往中東及錫蘭,供應駐紮當地的軍隊,導致糧食短缺。另一種說法是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1942年10月16日,整個孟加拉東岸及奧里薩邦被 熱帶氣旋襲擊。導致稻作生產區被淹沒,最遠深及內陸40英里,導致秋收產量下降。還有一種說法是流行性的稻作傳染病導致稻米減產。然而,1943年孟加拉 地區的稻米較往年並沒有明顯的減產。1941年的稻米生產量還少於1943年,但1941年卻沒有發生饑荒。最後一種說法是糧食短缺的謠言所造成的預期心 理、人為炒作哄抬糧價、投機商人囤積稻米、加上殖民官僚的遲緩反應及無能,導致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2
災後救援
不論災難發生的原因為何,後續的處理是失敗的。孟加拉當局沒去阻止稻米出口,也沒儘力自印度其他地方進口糧食,或是買下投機商人屯積的存貨,來緩解饑荒。這場饑荒最後由倫敦政府進口一百萬噸穀物,降低孟加拉地區的糧食價格,才得以結束。
3
災難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認為:在一個有機能的民主社會,不會發生這樣的饑荒。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發生了大約25次大規模饑荒。1947年印度獨立後,建立了民主政府,雖然許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線以下,但是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饑荒。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糧食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屬印度當局將糧食輸出給其他地方的盟軍士兵。稻米短缺使得米價上漲,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惡化了情況。民政單位沒有介入控制米價,所以米價超過了一般人所能負擔的價格。民眾湧入城市尋找食物和就業機會,但糧食有錢也買不到,於是便造成大規模饑荒。阿馬蒂亞·森懷疑稻米短缺是由於歉收所造成。他引用官方記錄,孟加拉地區的稻米生產如右表;1943年的稻米產量雖然較低,但還是在往年生產的平均範圍內。
(內容來源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2016精品微信公眾號
實用風水寶典
民間老中醫
瘦身瑜伽操
弄弄頭髮化個妝
瘦身小妙招
身邊的禮儀學
美裙子
宮廷秘史
天下趣聞異事
心情物語
民間偏方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紅酒薈萃
微表情讀心術
輕鬆巧做營養餐
一分鐘掌控男人心
佛道禪語
輕鬆學點心計學






※論車輛救援,中國工兵不比交警和消防差
※西瓜價賤論車賣,一斤不到5分錢
※西瓜論車賣 一斤還不到5分錢
※800字試論車輛與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