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音樂節現場

1969年8月15日至18日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Woodstock)是流行音樂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32位音樂家在陰雨中為50萬嬉皮士奉獻最為傳奇的戶外演出。時至今日中國,音樂節不再新奇,但伍德斯托克的神話不滅。


僅以下文,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遙望嬉皮世代的背影,馬世芳


我是連六O年代的邊都沒沾到的世代。然而幸或不幸,畢生聽得最多、用情最深的音樂,幾乎都是六O年代生產的。彼時的搖滾已經發展出複雜的形式和深邃的內容,卻還來不及創造太高大的權威、背負太沉重的包袱。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概念都是「樹頭鮮」,都染滿了青莽的氣味,那是任何藝術都只能經驗一次的「第一個輝煌時代」。而伍德斯托克,有意無意,替那個時代做了總結。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從英國遠道而來的搖滾樂隊The Who,在這次演出之後名聲大噪(圖片來自Henry Diltz / Corbis)


Santana樂團的吉他手卡洛斯·桑塔納(Carlos Santana)和貝斯手David Brown,他們在音樂節第二天演出(圖片來自Tucker Ransom / Hulton Archive / Getty Images)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被公認為搖滾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電吉他演奏者Jimi Hendrix,正在伍德斯托克的第三天演出現場(圖片來自theredlist.com)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年輕時初聞伍德斯托克史事,看了那出著名的紀錄片,也曾經慨嘆不能早生二十年,親歷那樣瘋狂美妙的場景——足足五十萬蓄長發的嬉皮男女(差不多是彼時波士頓市的總人口),平均年齡二十上下,在暑熱和豪雨交逼中脫去輕軟衣物,在震耳欲聾的搖滾樂中吸大麻、打泥巴仗、下河泅水、暢意交歡……它的每一個畫面、每一顆音符都寫著「解放」,哪個年輕人不會心生嚮往?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靈魂的解放,圖片來自Hulton Archive / Getty Images


這些年下來,不只一次遇到曾經心儀甚或身體力行嬉皮生涯的長輩──他們都在那個年頭買過數以千百計的翻版黑膠唱片,躲過滿街剪長發和喇叭褲腳的警察,學過吉他,吸過大麻。伍德斯托克這個字眼是他們共同的「通關密語」,一聽見這三個音節,便雙眼放光、臉泛潮紅──他們當然都沒去過伍德斯托克現場,至少不是一九六九年八月那三天。但我知道不只一位長輩多年後大老遠到了美國,再大老遠專程開車親訪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故址,只為了去看一眼那片起伏的空曠的青草地。當他們終於抵達現場,嬉皮們早已脫下五顏六色的衣服、鉸去長發,拎著公文包到矽谷和華爾街上班了,只偶爾會在帶小孩去看鮑勃·迪倫演唱會的時候套上一件「感恩而死」(Grateful Dead)的棉衫表示不忘革命情感。那是一場我的長輩們永遠錯過了的大拜拜。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歌手與歌迷,圖片來自Three Lions / Getty Images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圖片來自AP


圖片分別來自AP(左)、Getty Images(右)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固然是搖滾樂與彼時青年文化的力量臻於極致的大展現,同時卻也替那個時代敲響了第一記下課鐘。就像鮑勃·迪倫後來唱的:「當你抵達峰頂,你也身處谷底」。伍德斯托克落幕後,青年世代洋洋自得,滿心以為愛與和平與搖滾樂終將推翻「大人世界」,讓地球變得更美好──這樣的美景只維持了短短四個月。一九六九年冬,滾石樂隊發起的Altamont免費演唱會在暴亂中落幕,一個黑人青年在舞台前被活活刺死,在衝突中挂彩的孩子不計其數。看著Altamont的紀錄片《給我庇護》(GimmeShelter),和伍德斯托克相比,你發現同樣是數十萬嗑藥嗑昏了頭的青少年,這回他們的眼神不再是狂喜,而是一片渾沌、一片空無。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右邊的是英國著名搖滾樂及爵士樂歌手喬·庫克(Joe Cocker),正在伍德斯托克的現場表演(圖片來自AP)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在Altamont的遍地狼籍中,搖滾世代怵然驚醒。誰會知道,美好的六O年代,那場持續了好幾年的集體trip,竟會以這樣醜陋的方式結束。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音樂會現場俯拍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現場歌迷


用更世故、更後見之明的眼睛回頭觀看上個世紀六O年代的神話,對照這些青年長大之後紛紛成為八O年代雅痞的慘劇,你我實在很難心無芥蒂地複述彼時的口號:「做愛不作戰」、「別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你只需要愛」……,然而這也是那群青年比我們幸運的所在。有那麼一段日子,千千萬萬青年人真的相信搖滾可以改變這個世界。衰敗還沒有開始,三J (Jimi Hendrix、Janis Joplin、Jim Morrison)都還醒著,披頭士還沒有解散,大麻和LSD還沒有被海洛英與古柯鹼全面取代。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持續上揚沒有止境的曲線,搖滾愈來愈美麗愈來愈張狂,一張張黑膠唱片就是革命的通行證。回首伍德斯托克,至少在那三天,他們是幸福的。他們見證了這門藝術的第一個爛熟期,見證了幾十萬年輕人有能力在沒有「大人世界」橫加干涉的狀況下自己搞定一切,見證了那許多年輕、美麗、才氣逼人的樂手,在洋溢著腐味的、不祥的七年代罩頂而來之前,做出來最最純粹的、不斷向上飛升的音樂。他們並不知道花開極盛的瞬間也就是凋落的起點,還好他們並不知道。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文章摘自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略有刪節,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想第一時間收到國家人文歷史微信的讀者們,國曆君來告訴你們新技能!進入國曆官微首頁後,點擊右上方人型圖標,在新頁面中滑開「置頂公眾號」選項(見下圖),從此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國曆君嘞~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好 文 推 薦


在民國題材影視劇中,國民黨內部的稱呼一直是個頗具時代感的元素,看得多了,觀眾也摸清了門道。領導一律稱某座,如「師座」「處座」;同輩官員間喜歡稱兄道弟,關鍵時刻可要「拉兄弟一把」;「校長」就是蔣介石的代名詞,有時還叫「總裁」。


一塊中國領土,只因為收留了落難鄰居,反而引起了覬覦,幾經折騰,以巨大的代價才換來對應有名份的確認,老大帝國為當年的慷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出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就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假扮夫妻來迷惑敵人。由於雙方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產生感情後,經黨組織批准,就「弄假成真」變成了志同道合的真夫妻。


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罕見的伍德斯托克搖滾音樂節影像
鄂托克草原音樂節!
一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舊照 感受嬉皮士巔峰時的瘋狂
俄羅斯施尼特凱音樂節在莫斯科閉幕
普京訪問克里米亞爵士音樂節激怒了烏克蘭
從星象分析美國拉斯維加斯音樂節槍擊案
數千「貓王」匯聚英國小鎮 慶祝埃爾維斯音樂節
克羅埃西亞自由行漫記:杜布羅夫尼克夏季音樂節
貝克漢姆攜兒子參加音樂節
克勞奇陪嬌妻亮相音樂節
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結束 滿地垃圾令人震撼
《權力的遊戲》三傻和二丫將出席德克薩斯音樂節
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結束 樂迷散去現場垃圾遍地
全球首款4G智能帳篷亮相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
賈斯汀·比伯瑞典音樂節拒唱西班牙語神曲遭歌迷襲擊 險被砸中頭部
美國女演員、模特雷切爾·麥考德現身柯契拉音樂節,性感大發了!
德國蓋倫基爾辛國際鋼琴音樂節-國際化的中德央音
眾明星豪放現身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水果姐岔大腿,德普秒變冠希哥
黑豹樂隊引爆歌倫貝爾音樂節 肆樂傾城唱響臨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