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系列狙擊步槍
匈牙利的「獵豹」系列(Gepárd,國內也有音譯為「傑帕德」)狙擊/反器材步槍,是由匈牙利人民軍的軍事技術研究所(Engineer Major Ferenc F?ldi)負責研製,由István Fellegi & Bátori épszolg. Kft公司(我不懂匈牙利語,求翻譯)生產的一系列無托結構的反器材步槍。「獵豹」系列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現代步槍很少見的槍管長后座的緩衝原理來降低後坐力,即每一次射擊時槍管都會有後坐緩衝的過程,就像一門管退式火炮。
「獵豹」系列反器材步槍其實是二戰時期的反坦克步槍的現代版。雖然以現代坦克的裝甲,大口徑步槍發射的穿甲彈已經是無能為力了,但在1987年,匈牙利軍隊要尋找一種可對付輕型裝甲目標的輕便的單兵武器。根據軍方的要求,軍事技術研究所的四位設計師在當年合作研製出3種原型槍,並於同年12月, 使用12.7x108mm B-32穿甲燃燒彈進行測試。試驗中,對鋼板的穿透深度為100米20mm和600米17mm,對混凝土的穿透深度為600米200mm。不過試驗中發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2.7x108mm彈槍口動能比7.62x54mm彈多5倍,沒有槍口制退器射手難以使用;
為了充分發揮彈藥的威力,槍管長度至少需要1100mm長(初速達850m/s),採用傳統的有托布局總長將超過1600mm,需要設計為無托式,或者摺疊式槍托,或者可以迅速拆卸組裝等等其他能便於攜帶的形式;
步槍太重必須配備兩腳架或三腳架;
彈頭在膛內加速時,槍管會後退6~8mm,如果這段運動與槍管軸線不重合,精度將會受到影響。彈頭離膛時槍口有上跳的趨勢,如果槍口位於膛口後效區(這種口徑的武器在槍口前方200mm範圍)也將會影響精度。
而根據軍方給出的設計指標,要求: 步槍的後坐不能大於SVD,精度和有效射程必須要優於SVD,總長度不能大於1500mm,總重量不大於16kg,並分別設計兩種方案:單發手動和半自動。
根據指標,和測試中的結果,研製所隨後得出的結論是:槍管在壓縮復進簧時可以後退大約100mm,這樣可以增加精度並減小後坐;與槍管成一直線的帶彈簧直槍托可以減小後坐;而槍口制退器則可以吸收剩餘的後坐力。正是這樣的結論,使得「獵豹」系列反器材步槍的幾個型號都一直採用了槍管長后座的方案。
在確定了具體的設計方向後,軍事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樣槍。在1988年11月,他們研製出命名為「獵豹1」(Gepárd-1)的單發槍型,這個型號沒有供彈匣,槍彈直接裝入彈膛里,該樣槍也沒有配兩腳架,而是安裝在PKM機槍的三腳架上使用。在1988年12月,又研製出半自動的「獵豹2」(Gepárd-2)型,這個型號採用方形截面的輕合金機匣,在機匣左側插入5發彈匣,不但帶有兩腳架,也可以安裝到PKM三腳架上。
1989年2月,對單髮型的改進型完成,被命名為「獵豹3」(Gepárd-3)型。該槍配一個4-12倍瞄準鏡,不安裝機械瞄具,既自帶兩腳架,也可裝PKM三腳架。1990年2月,「獵豹3」的改進型推出,除細節方面的改進,在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是在槍托下增加一個三角形支架作為駐鋤。在之前的幾種樣槍測試中,正好是東歐劇變時期。匈牙利軍方對一切新武器的研究都表現得興趣缺缺。這時候,軍方又對這種反器材步槍重新產生興趣,並進行了幾輪測試。
1988年11月的單發手動裝填的Gepard-1型,安裝在PKM三腳架上
1988年12月的半自動Gepard-2型,帶兩腳架,可裝PKM三腳架,據說150m距離散布小於20mm,連續兩發彈可以穿透60mm鋼板
1989年2月的Gepard-3單髮型,配4-12倍瞄準鏡,不帶機械瞄具,帶兩腳架,也可裝PKM三腳架,此時的兩腳架是支在機匣下方的
1990年2月推出的Gepard-3改進型,兩腳架的支撐點由機匣下方改到機匣上方,變成步槍「吊」在兩腳架下面
Gepard-3改進型最大的特點是槍托下的三角架,此圖中的握把處於開鎖狀態
如上圖所示,「獵豹3」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作為一件手動裝填的單發武器,它並不是像其他同類型武器那樣通過一個槍機拉柄來打開槍機的,而是把握把變成一個開/閉鎖的拉柄,把握把向右上方轉動90度便能開鎖,然後取下握把組件把槍彈裝進彈膛內,再重裝裝上握把並轉到下方完成閉鎖。而該槍的發射機構和保險也是安裝在握把內的。
1990年2月,正式定型了「獵豹M1」(Gepárd M1)。這是在「獵豹3」樣槍的基礎上改進機匣、瞄準鏡、制退器和兩腳架及可拆卸的柔性連接駐鋤,在擊發機構/握把組件的前方增加了一個前握把,原本裝在槍托底部的三角形駐鋤改為裝在這個前握把的下面。
據說在測試中,M1型在1300米的5發散布在半徑為25厘米的範圍內。匈牙利軍隊決定採購25支M1型用於爆炸物處理,然後就再沒有購買了,直到後來廠方對M1型再次作為改進。該槍因為過於笨重,射手被要求在緊急撤離的情況下,可丟棄整個武器而僅僅帶走握把組件,這樣敵人即使繳獲也無法使用。
1990年定型的還有「獵豹M1A1」(Gepárd M1A1),主要是採用更長的槍管,以獲得更大的槍口初速,同時在槍管上開槽以彌補因為加長槍管而增加的重量(另一些資料則提到M1A1其實是改為14.5mm口徑,並沒有加長槍管,但不管是哪種口徑,M1A1因為重量達21公斤,比M1重得多,所以沒怎麼裝備部隊,也極為罕見)。1991年7月18日,M1A1步槍交付陸軍和反恐部隊. 軍方的測試中3支M1A1摧毀了1800m遠的一個直升機大小的目標。在1991年10月,開始用匈牙利自行研製的瞄準鏡代替了從測試階段就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日本尼康瞄準鏡(包括M1和M1A1),在測試這款新瞄準鏡時,射手命中了1200m距離的人形靶。1991年11月,陸軍正式採用改進過的「獵豹M1」。
Gepard M1改進型,也是目前裝備匈牙利軍隊的主要型號
因為槍管加長而 更重的Gepard M1A1,可以看出槍管上有凹槽以減輕重量
另一方面,在半自動的「獵豹2」樣槍基礎上改進的「獵豹M2」(Gepárd M2)則是在1989年12月完成設計定型。因為也是採用了槍管長後坐的緩衝方式,所以也直接使用了槍管長後坐作為自動原理。為了縮短全槍長度,M2型也是採用無托式結構,不過因為12.7mm機槍彈的長度比較大,需要較長後坐距離,如果彈匣位於握把後方,槍托的長度會過大。所以M2型的握把是位於彈匣右面而不是前面的。但「獵豹M2」始終是太大太重,所以軍方興趣不大。但後來傘兵和特種部隊提出需要一種像M1型一樣輕便,但必須是半自動的武器時,就縮短了M2型的槍管,定型出「獵豹M2A1」。
再後來,軍方認為12.7mm的威力還不夠大,於是又研製出14.5×114mm口徑的「獵豹M3」並少量裝備部隊。
隨後,研究人員試圖對M2型進行各方面的改進,先後研製定型出M4型(半自動)和M5型(手動),但都沒有正式裝備部隊,因為接不到訂單,也可能沒有量產。直到大幅度改進(重新設計)的M6型研製出來。M6型不僅裝備本國軍隊,同時也出口到其他國家。
M1 | M2 | M2A1 | M3 | M4 | M5 | M6 | |
口徑 | 12.7×108mm | 12.7×108mm | 12.7×108mm | 14.5×114mm | 12.7×108mm | 12.7×108mm | 12.7×108mm |
全槍長 | 1570mm | 1536 | 1266 | 1880 | 1450 | 1370 | 1125mm |
槍管長 | 1100mm | 1100 | 830 | 1480 | 800 | 830 | 730mm |
槍口初速 | 842 | 838 | 785 | 1000 | 780 | 780 | |
空槍重 | 17.5 kg | 16 kg | 15 kg | 20 kg | 17 kg | 14.5 kg | 11.5 kg |
擊發機構 | 手動 | 半自動 | 半自動 | 半自動 | 半自動 | 手動 | 半自動 |
供彈具 | 單發 | 5發彈匣 | 5發彈匣 | 5發彈匣 | 5發彈匣 | 5發彈匣 | 5發彈匣 |
整個「獵豹」系列中,除了M3型為14.5mm口徑外,其餘M1、M2、M4、M5和M6都是12.7×108mm口徑的。但如果有需要,這5種型號均可轉換為.50 BMG口徑,不同口徑間的轉換隻需要2、3分鐘。目前,匈牙利軍隊裝備的「獵豹」系列基本以改進後的M1型為主。






※獵豹追擊捕捉大鴕鳥,鴕鳥一怒之下反猛追打獵豹
※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獵豹之王 殲轟-7
※匈牙利:獵豹M1狙擊槍
※直擊獵豹圍攻鴕鳥,三隻獵豹加起來都沒鴕鳥棒!
※又一次狐假虎威了,獵豹追狐狸,反被狐狸打伏擊追殺
※花豹捕殺獵豹;鬣狗攻擊小牛;獅子叼走剛出生的小斑馬
※這樣才有資格稱之為「獵豹出擊」,出奇制勝,刀刀見血,步步為營,轉熊為牛!
※母獵豹帶兩隻幼崽散步,遭一隻花豹攻擊,母獵豹的做法太機智!
※葦羚偶遇獵豹遭追殺,葦羚的一系列動作把獵豹都看傻了
※二哥闖進獵豹視線,大搖大擺搶走食物,獵豹不敢阻攔
※組圖:獵豹vs角馬非洲奔跑動物上演秒殺遊戲
※花豹獵豹相爭,母獵豹引花豹追擊以便保護小獵豹
※獵豹兩次被奪食,豺狼奪食不成狠咬獵豹尾巴,鬣狗則直接叼走獵物
※一種機動式近程防空武器,隨裝甲部隊快速移動:獵豹雙管高射炮
※小獵豹渡河被鱷魚偷襲致死,這次獵豹有速度卻無處發揮
※盤點獵豹攻擊人的瞬間
※「獵豹出擊」捕捉黑馬戰法,堪稱史上最強的選股法寶
※獵豹捕獵獵物,結果反被獵物追殺
※落單羚羊與獵豹展開生死搏鬥,最終羚羊擊敗獵豹成功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