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很多父母都曾為這樣的事情頭疼:一直以來乖巧可愛的孩子,上了初中之後,一切都變了。他們變得愛生氣、不聽父母的話、不再向父母傾訴心事,有的孩子甚至會偷偷抽煙。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野馬一樣難馴,對於這句話,飽受折磨的父母們想必都會點頭贊同,青春期簡直就是洪水猛獸。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吵架是家常便飯(網路圖)


可「青春期」究竟是什麼?難道青春期就要逆反嗎?違抗父母就是青春期該乾的事情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沒錯。逆反和違抗父母,還真就是青春期該乾的事情。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愛利克·埃里克森與他的人格理論了。

在埃里克森的理論中,人生可以劃分為八大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特有的矛盾。在這八個階段中,他關注得最多,對後世影響也最大的,正是青春期(12-18歲)這個階段。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論——人生八大階段(網路圖)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英語不太靈光的親們,看簡易漢語版(網路圖)



他提出,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與「角色混亂」(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這兩個術語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同一性」就是知道自己的身份與社會角色,而「角色混亂」就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該幹什麼。


心理學界不少名家都是久病成良醫,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後提出了新理論。埃里克森也不例外,他自己的青年時期就飽受角色混亂之苦。

埃里克森的母親是猶太人,生父是丹麥人,但生父在他出生之前就離家而去。在他三歲時,母親嫁給了另一名猶太人。


埃里克森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的生父,但他的母親和繼父都是猶太人——中等身材,黑頭髮黑眼睛,只有他身材魁梧,金髮碧眼。在這樣的家庭里,他總是難以擺脫這種感覺:他不是父母的孩子,他的父母應該是「更好的父母」。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年幼的埃里克森(網路圖)


在學校里,他與他的同學們外貌並沒有太大差別,都長著一張帶有北歐人特點的面孔,而他卻被同學們稱為猶太人。而這個在學校被稱為「猶太人」的孩子,到了繼父的祖廟時,又被真正的猶太人稱為異教徒。


這樣的身份混亂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在年輕的埃里克森心中成為了一個解不開的謎。在這樣的謎團中嗎,他慢慢長大。他違背繼父的意願,選擇了藝術專業,周遊整個歐洲。


使他從事心理學的轉折點發生在1927年。那時,他受一位老同學的邀請,來到維也納某所學校擔任指導教師。這所學校的創始人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心理學家安娜·弗洛伊德,她在兒童心理研究方面有著獨特的建樹。任職期間,埃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精神分析訓練,這對他日後的理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埃里克森的著作——《童年期與社會》(網路圖)



1929年,他與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師瓊·謝爾遜結婚。1933年,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埃里克森舉家遷居丹麥,後來遷往麻省的波士頓,開了一家精神分析診所。除私人開業外,他還在哈佛醫學院神經精神病學系任研究員。


此後不久,他來到耶魯大學精神病學系醫學院任職。任職期間,他研究了大量正常青少年和情緒紊亂的青少年。這段時期的研究經驗為他的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他還與著名的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和瑪格麗特·米德經常保持聯繫。他們之間的交流,讓埃里克森的腦中迸發出了新的靈感火花。為了進一步了解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他決定把研究目標定為遠離人類社會的群落。1938年,他前往印第安人居住地進行實地考察,觀察印第安人是如何撫養子女的。


對兒童與青少年的人類學研究,使他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這種觀點在他的理論中處處得以體現。


1950年,他的著作《童年期與社會》出版,一經出版便引起了整個心理學界的廣泛討論。他的八大階段理論把人的一生都看作不斷發展的過程,並且提出了每個階段的特有矛盾,這在心理學界還是首創。他的理論對發展心理學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而「同一性」這個名詞,也是由他率先提出來的。


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為什麼說違抗父母就是青春期該乾的事情?以埃里克森的理論解釋,青春期的主要矛盾,正是同一性與角色混亂。


孩子們的自我意識覺醒了,他們不再滿足於從父母那裡得到答案。開始成長的孩子們想通過自己的探索,弄清楚自己在人群中處於什麼位置,自己在社會上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他們的每一次叛逆,其實都是對這個世界的獨立探索;每一次嘗試,都是在試圖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樣,當他們進入社會之後,就不會對自己的角色感到迷惑。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我是誰?」——青春期的青少年試圖探索的問題(網路圖)



因此,埃里克森認為,對於青春期的叛逆,千萬不能粗暴地遏制。當然,也不能任由孩子們信馬由韁地亂闖。明智的父母應當在鼓勵同時加以引導,讓孩子既探索自身意義,又避免受到外界傷害。以他的觀點而言,叛逆行為和所謂的「孩子學壞了」根本扯不上關係。恰恰相反,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是以前那個百依百順的乖寶寶,那才是真的出問題了。


他關於「同一性」的觀點在《童年期與社會》以及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中均有詳細的論述。他的學說幫助很多飽受熊孩子折騰的父母們理解了青春期的意義,對教育行業及發展心理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此後,埃里克森在1969年回到哈佛醫學院,擔任人類發展學教授。他的研究生課程名為「人類生命周期」,主要內容便是他自己的人生八大階段理論,深受學生好評。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埃里克森著作:《生命周期的完成》和《老年人的重大事件》(網路圖)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研究重心也開始偏向老年人的心理發展。在1982年的《生命周期的完成》與1986《老年人的重大事件》這兩本書中,他著重探討了老年人面臨的人格發展問題。


1994年,92歲高齡的埃里克森在麻省哈里奇市與世長辭。埃里克森與他的妻子廝守了一輩子,兩人死後也同葬在第一公理會教堂墓地。


按照他的理論,人生最後階段的矛盾是——絕望對自我整合(Despair VS Integrity),即一個人在行將就木之際,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


當他合上雙眼,看著自己九十二年的人生如走馬燈一樣在眼前閃過,是心懷一事無成的絕望感,不甘地看著生命之火熄滅,還是帶著老人特有的智慧與豁達,坦然地面對死亡呢?


我想,一定是後者吧。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解開青春期之惑


老年時期的埃里克森(網路圖)



人物小檔案:


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1994),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專家。他在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上創立了心理學派新的分支「自我心理學」,提出了心理發展理論。他把人生劃分為八個階段,認為每一階段都存在特有的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如何成功碾壓高考狀元?
蘋果的Siri為什麼叫Siri?
你與霍金之間只差這一篇文章!
銀河系的總質量是怎麼算出來的?
為什麼辣椒越來越受到國人喜愛?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為解開中國瀑布之謎不畏艱辛尋找雅魯藏布江
科學家或解開睡眠作用之謎
解開了!科學家解析神秘麥田怪圈的製作過程
科學家解開了太陽針狀體之謎
科學家解開了太陽針狀體之迷
解開真相:科學家已破解幽靈船之謎?
最新消息: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可以解開神秘的與宇宙之謎
科學家解開搬運金字塔巨石之謎:沙子成關鍵
水星為何如此之暗?科學家解開真相!
考古學家發現歌利亞後裔墓地,期待解開起源之謎
印度村莊致命怪病 科學家解開荔枝殺人之謎
約翰遜航天中心的科學家們解開了水星表面的謎團
科學家解開震驚世界的美國死亡谷巨石移動之謎
科學家或將解開死亡星系之謎
迪迦奧特曼的幾個未解之謎誰能解開?
科學家終於解開冥王星神秘「心形」區域謎團
科學家助你解開見鬼真相
科學家實驗室模擬極端宇宙環境:試圖解開宇宙之謎
科學家解開了西伯利亞天坑的秘密,真相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