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養生之道網導讀: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棺材高高地懸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一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冷冰冰的屍骨,怎麼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屍棺的主人是誰?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千古之謎。它曾分布於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已知有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13個省區,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南部島嶼上也有發現。神奇的懸棺現象,一直是我國名勝古迹之謎,歷來為中外學者所關注。


中國的懸棺葬制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時代,遠自我國商周時代便已出現。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經科學測定為3800年前的遺物,被認為古代越人先祖所為。其他還有江西貴溪的崖棺,被定為2000年前春秋戰國的遺物,其民族被定為干越和甌越人。貴州省松桃的懸棺是距今1600年前的晉代遺物,視為濮人所葬,三峽懸棺……


四川大寧河小三峽內的岩棺就是典型的懸棺遺迹。在「嶺峭山奇險水多」的小三峽旅行,能看到陡峭如劈的褐色山崖的岩隙中,橫擱首一具具漆灰色的棺木,當地人稱其為「鐵棺材」或「仙人棺」。泛舟大寧河,仰望鐵棺材高懸雲霧中,特感神秘莫測。


大寧河岩棺一共有多少?據有關單位查勘,已發現7處岩棺群,岩棺總數300多具,其中棺木保存完整的有70多具。岩棺距河面最低的有30米,最高者有 500米以上;從岩頂下去也有300多米。如此「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懸棺是怎樣安置進去的?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綜合各地懸棺的現場觀察,人們有這樣三種解釋:一為棧道說,即懸棺是通過平行的樁孔,聯樁鋪道而設置;二為下索說,人們曾在樁孔旁發現有踏腳窩,即用繩索從山頂懸著棺材向下放置的;三為上攀說,即指距地面較近的棺木,可能為人工攀登懸置而成。大寧河小三峽的懸棺重達千斤,要將它擱置在崖洞岩洞之中,的確不易。至於用何種辦法,說法也挺多,但比較可信的是第二種說法,即下索說。

據巫山縣誌記載,古代人死之後。「於臨江高山半助龕鑿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彌高者以為至孝。」過去巫山一帶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老人在未死時,自己選好一個岩洞作為葬地,命小輩營造,死後就能及時安葬。這些營造懸棺葬地的人,是用「放虹」(即用繩索自山頂懸盪而下)的辦法,進岩洞做好地基。然後再將棺村化整為零,一塊塊吊下來,在岩洞里就地再安裝成。待人死了,就將屍體和隨葬品分別用同樣的「放虹」方法,懸放下來,安置在棺中。巫山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有生前預營墓地風俗,也許能說明這種解釋有一些可信處。


這種「放虹」,可放300至500米長。由於繩索是用葛麻加細篾、皮條搓就的,故不易磨損和被飛禽猛獸咬斷。巫山一帶的農民到岩壁上採藥,大都用這種辦法。過去有的人以為懸棺中有金銀財寶,就「放虹」盪下去,見棺材裡無非是一具屍骸加上一些竹木器皿,便一扔了之,破壞了不少懸棺。


懸棺是一種帶有傳奇色彩的葬俗,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文化遺迹。古代人為何要將棺材懸置高山絕壁上,也為眾人猜疑而多年未獲解答的歷史之謎。目前,對古人實行懸棺也有數種解釋:一說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孫後代顯貴;一說是保護先人屍體,不讓人獸侵犯;再一說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總之,有關懸棺歷史的研究剛剛開始,懸棺之謎有待全面揭開。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利川建南鎮的七孔子崖墓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絕壁懸棺


目擊:絕壁驚現懸棺

神農溪地處長江三峽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的巴東縣境內,位於長江北岸的深山峽谷里,發源於「華中第一峰」之稱的神農架南坡,屬常流性溪流,全長60公里,於西口處匯入長江。在當地峽谷的絕壁上分布著幾處懸棺,令人嘆為觀止。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古代巴人的葬身之處。三峽水庫蓄水前,這些懸棺距離水面還要高得多。這些重達數百公斤的懸棺,離地高度一般有幾百米,奇怪的是所有的懸棺都置於幾乎無法攀援的險要絕壁上,別說把棺材扛上去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議。那麼,懸棺究竟是怎樣「飛」上去的呢?對此,當地村民也給不出答案。


無獨有偶,記者曾與州戶外運動協會的探險愛好者一起在利川市建南集鎮西北大約三公里的地方,也曾發現有一處懸崖峭壁,壁上竟然有7個大小不等的岩孔,裡面曾是古代巴人崖葬的墓,距今約2000多年。因有7窟,故當地人稱「七孔子」,又稱「仙人洞」、「蛻皮洞」。「七孔子」高離地面10餘米,分上四下三兩行排列。除一孔為長方形外,余皆近正方形。各孔之間,行距、孔距均為1米左右。正方形孔室頂呈穹隆形,中高大約在1.1米,邊高在0.8米左右,室寬1.4米。所有石窟鑿工精湛,有的窟門還刻有圖案。關於這七個洞的來歷眾說紛紜,為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歷史:春秋戰國遺迹


今年70多歲的利川民俗專家譚宗派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三峽懸棺的研究。數十年來,他先後走遍巴東、利川、奉節、巫山等地,對當地的懸棺進行考察和了解,並撰寫了大量的文字資料。據介紹,懸棺大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遺迹。那時,由於戰爭頻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選擇了高不可攀的懸崖峭壁作為葬身之處,以示趨吉和盡孝之意。

懸棺葬的表現方式經專家歸納有七種類型:一是「木樁架壑式」,將棺木一頭置於天然岩洞或者岩石裂隙之中,另一頭則架於絕壁的木樁之上。二是「天然洞式」,將天然洞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後置棺其內。三是「人工開鑿橫式」,人工在臨江的崖壁之上開鑿長方形橫龕,大小寬窄以容一具或兩具棺木為宜。四是「人工開鑿方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寬1至1.5米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內。五是「懸崖木樁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橫向2至3個小方孔、嵌入木樁,然後置棺其上。六是「崖礅式」,在臨江懸崖峭壁上有突出或凹下的岩石,因其厚重而又平坦,穩度大,或稱「岩礅」或「岩縫」,將棺木置入其內。七是「岩緣式」,在海邊陡峭的崖壁上找有突出的狹窄岩緣,形成天然平台,置棺其上。


然而,懸棺葬究竟何人所為?所葬何人呢?這是一些已被時間帶走的秘密。


文化:巴人尊敬死者


懸棺葬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題,其一個個具體項目,幾乎都是懸案,所以也有人以「懸棺葬之謎」作為統稱。


譚宗派認為,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和不同地區,人們的喪葬有過不同形式。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巴人聚居的峽江地區就已出現懸棺這一喪葬形式。「彌高者為貴」,古代巴人認為對死者安葬得越高,越能體現對死者的孝敬,並且可以在今後的時間裡不需要再行祭奠。於是將死者的屍骨置於木匣內,或將屍體置於棺材內,安放在高處。


相反,有人認為懸棺葬正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當時我國的土葬墓遍及全國,包括文獻記載的懸棺葬地區和考古發現的懸棺葬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已經出現洞室墓和獨木舟船棺的萌?。懸棺岩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變化。


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岭視為生活的依託,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觸及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岭的崖之間。


探秘:專家眾說紛紜


這些懸棺是怎麼「飛」上去的呢?對此,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是鑿路將棺材搬上去然後再將路毀掉;第二種認為是趁漲水時將棺材送上去;最後一種觀點,用木製絞車、繩索、定向滑輪等工具,把棺材吊進去。


據資料記載,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及江西等地的專家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美國學者合作,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在江西貴溪仙岩把一具重約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進了一個離上清河水面約二十多米的懸崖洞中。新聞媒體和有關學術刊物曾競相報道並發表論文,聲稱此舉「重現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有論者指出,由於脫離了距今千百年的時代和懸棺葬民族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古人採用與絞車、滑輪類似的提舉技術的說法,其實是缺乏有力證據的,所以要說已經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如今,遺留在三峽各地的懸棺雖然仍是一個千古懸疑,但它作為一道旅遊風景,卻受到越來越多的遊客青睞,已成為三峽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對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捉摸」的問題。下面我們來通過崖葬懸棺中的驚悚乾屍揭秘懸棺的懸法和產生的歷史過程:


崖葬,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揭開懸棺之謎 實拍崖葬懸棺中的驚悚乾屍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懸棺」一詞,來源於梁陳間顧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太平御覽》卷47引)一語。 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懸棺葬時,始將此詞作為專稱。 懸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省,主要存在於福建 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等縣。與珙縣懸棺葬並存的還有崖畫。


各地發現的懸棺葬,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春秋、戰國之物。這一地區白崖懸棺的隨葬品有龜狀木盤及大麻、苧麻、絲、棉紡織品殘片、殘竹席等。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其上為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珙縣洛表懸棺的隨葬品以衣服為主,其上裝飾繁縟,隨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懸棺的懸法:


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對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里去的。


唐張鷟《朝野僉載》中,曾記有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曾使用這種方法,用轆轤自山頂上放下鋼繩,從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但是,今人所實踐的吊置棺木之法,並不能解決古人置放懸棺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問題,比如怎樣在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擱置棺木,用什麼辦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預定的位置上,其困難之大均難以想像。何況三千年前的古人怎麼可能擁有足以吊起數百公斤重量的鋼繩呢?


清許瓚曾《東還紀程》記載,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濱,逶迤高廣」,壁上鑿有十個洞穴,下臨絕壑,其中有個洞穴內藏有五具棺材,「舊傳為沉香棺」,如果理解為是沉香木製做的話,其分量之重自然又過於一般木棺。這樣重的東西,又是怎樣把它抬升進壁穴里去的呢?許瓚曾便向當地人請教,當地人也只能提供先人的傳說,據講是趁沅江漲水時由「健鬼引絙而上」。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如果此說屬實,那麼就還存在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里,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


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辦法,提出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屍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並予安葬。此外,還有人根據在四川珙縣、興文和貴州松桃等地懸棺葬遺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設棧道升置懸棺的可能性。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就已知情況,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岩、靈官岩,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餘處;岩樁、岩墩、岩龕、岩溝、岩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蹟」,「懸棺博物館」。


懸棺的產生:


懸棺葬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題,其一個個具體項目,幾乎都是懸案,所以也有人以「懸棺葬之謎」作為統稱。這裡簡略介紹一個和民俗學研究關係最密切的問題:這種奇特的葬俗是怎麼產生的?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上述傳說,點明了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那麼,這種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是否也受同樣的觀念支配?就筆者寡見,目前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探討過。


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古人的崖葬習俗,「彌高者以為至孝」,以至喪家爭相掛高;元代李京《雲南志略》則載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


又有人從原始生殖崇拜觀念入手探索懸棺葬的起源。如楊軍、鄭從武在論述四川古濮人的懸棺葬時,認為這種習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賓地區的濮人又被稱為僰人)的傳說中得到較為正確的解釋。僰人民間傳說集《懸棺之謎》里有則傳說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脅時,祖先神母告訴他們,要逃脫病疫的死亡威脅,只有實行岩葬。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布,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當屬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


又有人從原始生殖崇拜觀念入手探索懸棺葬的起源。如楊軍、鄭從武在論述四川古濮人的懸棺葬時,認為這種習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賓地區的濮人又被稱為僰人)的傳說中得到較為正確的解釋。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僰人民間傳說集《懸棺之謎》里有則傳說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脅時,祖先神母告訴他們,要逃脫病疫的死亡威脅,只有實行岩葬。


專家解讀懸棺之謎:


見過懸棺的人,第一感覺都是特別的神秘,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是怎麼把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的。這個問題也是懸棺千古之謎的核心,大家提出了種種猜測,堆土法、漲水法、地質變遷和絞車……


原來,這是一種崖墓葬。隨著更多的封門板跌落,越來越多棺木重見天日。有的是群葬,一個洞穴放置了十幾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獨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選擇了朝陽的一面。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經過國家文物局鑒定,懸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文物局經過碳14鑒定,發現這些文物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13號洞的懸棺主人生活在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懸棺如何被放到懸崖峭壁之上?


關於如何把懸棺放到懸崖峭壁上的,引發種種猜測。1997年開始,龍虎山旅遊集團面向社會懸賞30萬人民幣,招募破解龍虎山懸棺懸謎的智慧之士。


龍虎山春秋戰國崖墓群懸棺,春秋戰國崖墓群懸棺遺址位於仙水岩一帶。仙水岩諸峰峭拔陡險,岩壁光滑平展,岩腳下便是瀘溪河。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龍虎山春秋戰國崖墓群懸棺,春秋戰國崖墓群懸棺遺址位於仙水岩一帶。仙水岩諸峰峭拔陡險,岩壁光滑平展,岩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岩洞,裡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岩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


懸棺棺具形制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台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葬的起源。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揭秘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之道網 的精彩文章:

夏季喝黃酒居然有這麼多好處,你了解嗎?
上班族喉嚨痛吃什麼水果
小孩子如何醫治鼻炎
驚蟄喝什麼茶養生
在身上抹這物女人更滋潤!
您可能感興趣

政協呼籲「三級跳」 揭秘柴窯千古之謎
五千年懸案:揭秘李蓮英身首異處之謎
揭秘古国楼兰的神秘之处
揭秘紅樓夢,史湘雲脂硯齋之謎!
揭秘:八百年來最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之謎
揭秘內蒙古恐怖吃人湖之謎
揭秘埃及豔后青春不老千古之謎!
奇特葬式:揭秘中國龍虎山懸棺之謎!
世界未解之謎 揭秘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揭秘古國樓蘭的神秘之處
揭秘西藏史上八大未解之謎
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揭秘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被稱為中國「百慕大」!揭秘四川黑竹溝未解之謎
揭秘故宮裡的九龍壁暗藏的秘密
揭秘:故宮六大鎮宮之寶
揭秘上古十大神器
揭秘故宮裡的「九龍壁」:暗藏著驚天秘密
世界未解之謎:揭秘百慕大三角謎團
百戰雄獅!揭秘古代百萬秦軍集體消失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