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英國如何抗拒美國的文化殖民?

英國如何抗拒美國的文化殖民?

2009年3月,時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訪問美國,與同樣在這一年年初才出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會晤。布朗贈送給奧巴馬的禮物是第一版的丘吉爾自傳,還有曾專門用來製造英國艦隊船隻的木材所製成的筆筒,可謂「禮輕情意重」,意味深長。布朗夫人為奧巴馬的女兒們精心挑選了時髦的外套和英國的精品兒童書。


誰也沒想到的是,奧巴馬回贈給布朗的禮物,卻僅僅是一套亞馬遜和沃爾瑪有售的好萊塢電影DVD(對的,就是而今天貓和京東也可以買到,每年定期打折的套裝),而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回贈給布朗的兒子們的禮物,是同樣可以去超市買到的美國總統直升機「海軍陸戰一號」。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美國和歐洲的DVD標準不同,奧巴馬送給布朗的DVD,拿回英國後根本放映不了。


這起事件讓本來對英美深化夥伴關係感到很有信心的英國媒體,感到萬分難堪。不在少數的英國專欄作家感嘆自己的國家被當成了「一個非洲小國」,而且還是被美國故意冷落的「非洲小國」。

美國白宮為此表達了歉意。次月,奧巴馬到訪倫敦,出席G20金融峰會。為挽回影響,奧巴馬在拜訪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時,贈送一款蘋果iPod播放器,裡邊存儲了英國女王2007年訪問美國時的照片以及奧巴馬自己上任後的一些照片。這已經是美國人理解上最為真誠的做法了。儘管如此,英國人所感受到的,是與此前的DVD套裝所帶來的衝擊感、屈辱感所同樣的負面情緒——英國領導人贈送給奧巴馬及其家人的禮物,主要是英國文學作品(包括兒童文學和普通文學作品),這被認為是英國迄今唯一一個仍優越於美國的領域的成果,英國人一廂情願的盼望,美國白宮會用美國文學作品回贈,即依照英國人所熟悉的方式表達對過去的宗主國的一種敬意。偏偏,奧巴馬根本就沒從布朗禮物中讀出用心良苦之意,而是回贈慣常的美式隨手禮,這才是英國人感到失望的究竟。


英國的衰落,自19世紀末拉開序幕。這個過去曾擁有「日不落帝國」榮光的國家,感受到了新興美國和德國的威脅。德國帶來的威脅,對於英國人而言,很不值得一提,因為英國可以使用嫻熟的平衡政治,讓法國和俄國從兩端鉗制德國。但美國就不同,這是一個19世紀後期除了文化領域,在其他許多方面都強力崛起的國家,英國對美國的依賴逐漸加深;到了20世紀初,美國文化領域甚至也開始了對外滲透。這不能不讓英國政界、文化界的精英人士感到擔憂。美國的文化產品以市場為導向,啟用產業化運作的方式,又有巨額資本注入,逐漸席捲歐洲大陸和英國,出現了所謂的「美國化」進程。歐洲人因而發明了「反向殖民」(文化殖民)的辭彙,指的是就是美國用不同於歐洲的、庸俗不堪的文化對歐洲實施殖民。


一個衰落的老牌帝國,自此開始用軍事、經濟、政治實力之外的文化實力來定義自己。20世紀以前在英國本國根本無人問津的英語文學,後來成為劍橋大學等英國頂級名校的優勢學科。英語文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以自喬叟至莎士比亞,再到18、19世紀若干個英國一流作家的文學傑作為傑作的英式英語傳統。英國人注意到,美式英語與之差別甚大,強調英語文學的悠久傳統,可以強調英國國家的唯一性、重要性以及英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寶貴。英國人之所以敏感於奧巴馬回禮問題,其實是因為奧巴馬的回禮表現出,美國人對於英國最為珍視的問題漠不關心,英國根本就沒有被他放在心裡。


美國作家、富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英語語言學副教授吉納維芙·阿布拉瓦內爾所著的《被美國化的英國》一書,向讀者引介了20世紀上半段,即包括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半個世紀里,英國文人、媒體、公眾對「美國化」作出的反應,以及這種反應帶來的影響。

美國文化侵蝕英國社會,在20世紀初表現為美國獨有的大眾娛樂,代表方式是爵士樂和好萊塢電影。英國文人擔心,美國有意將英國人變成美國人,或者說變成美國商品和傳媒的難以控制的、盲目的消費者。這種變化是對文化獨特性的消解。歐洲大陸上,德國和法國知識分子也提出了類似的懷疑,並形成了相應的文化理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之前的19世紀,美國作家在談論美國受到英國過度影響的危險性。英國文學遺產豐厚,這其中被認為聚合了英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在當時的美國人看來是極度邪惡的),威脅著美國的文化獨立。為此,美國作家竭力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學。這期間,發生過不少美國作家因傾慕歐洲、英國文化遷移的事件,進一步加劇了美國文化界的擔憂。


《被美國化的英國》一書指出,20世紀初的多部反烏托邦小說,比如奧爾德斯·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並不是寫出來諷刺蘇聯或者用來警示社會主義一統全球的後果,而是擔憂美國的社會秩序、道德文化對歐洲傳統的侵蝕。英國人擔憂美國效仿「日不落帝國」的擴張方式,逐一取代英國文化霸權在內的各項霸權。有英國作家在作品中表達了,更趨平等的美國社會制度,會讓英式社會關係解體,紳士和文豪身邊不再有「戴著帽子身著圍裙的女侍」。


爵士樂一戰後,伴隨著戰爭期間赴歐作戰的美國士兵的傳播,在英國等歐洲國家迅速流行,還創造出一種熱辣的舞姿,取代了過去英國的傳統舞蹈。英國人甚至將本國的政治衰落,與美國娛樂的盛行也結合在了一起。儘管英國作家努力將爵士樂定義為低俗文化,誇耀英國文學很高雅,卻依然不能改變爵士樂廣受歡迎的現實。


好萊塢影片在一戰後,曾受到英國政界、文化界的聯手打擊,指責其實「一個貪婪的怪物、一種破壞性的影響」。英國作家非常憤怒的控訴,好萊塢影片讓英國中下階層的居民的口音,越來越趨向於美式英語;不僅如此,充斥英國媒體的作品,從旅行日記到新聞社論,從電影評論到諷刺小說,都逐漸實現了美國化。英國國內的文化極端者,將好萊塢影片定義為只能夠培養「孩子」和「白痴」的垃圾作品,「會使英語觀眾的智力變得麻木,使得他的『批判性的感知力』……變得遲鈍,緣於一種持續的只有好萊塢專屬食品的飲食」。

《被美國化的英國》書中還介紹指出,在上述兩方面的努力沒有獲得預期回報後,英國文人開始致力於劃分「趣味高雅」的閱讀,與「趣味低俗」的閱讀,前者自然是對英式英語經典作品、依照英式英語語法等傳統創作的新作品的閱讀,後者則是嗜好低俗化的美式英語文學。有趣的是,在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多人強調所謂的人文閱讀,說白了就是閱讀民國文人的遺作再加上新舊文人蔘差不齊的散文漫談,認為這能夠弘揚人文傳統、彰顯文藝文學文化的神聖和可貴,甚至能夠體現獨立的人格。不僅如此,這些人還會把涉及通俗文藝作品、財經圖書、科技圖書等閱讀,跟手機閱讀、閱讀報刊一道貶低為「快餐閱讀」——這種劃分方式,恰恰就來源於20世紀初英國文人的創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天茶舍 的精彩文章:

古代後宮美女給皇帝戴綠帽子的四大款式
老婆二胎又生了個女兒!我怎麼就沒了兒子了?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為什麼叫美國?
美國曾強硬拒絕讓中國參與國際合作:中國天宮竟成美國唯一選擇?
美國華人感言:為何國人願做美國夢?
為何美國媒體漠視「民主之春」?
英國退歐意味美國川普當選?
宋美齡美國國會演講:戰爭無法讓中國屈膝
外媒:美國作家新書思索美國華裔「命運」
英國脫歐為何對美國經濟石油軍事衝擊如此之大?
民國元老劉成禺的美國羅曼史
美智庫稱美國放任盟國「胡作非為」
《魔獸》中國票房遠超美國 美國人民怎麼看?
如何玩轉電力交易中心?看向美國、英國、澳大利亞
美共和黨要員稱讚英國脫歐 呼籲美國學習退出聯合國
英國留學文書與美國的不同之處
為什麼德國和美國都在弱化學前教育?
中國究竟比美國好在哪裡?移民美國的永康人這麼說……
美國大學如何培養精英
美國經濟評分為C!美國民眾很失望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搶的中國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