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臟移植,你知道多少?

心臟移植,你知道多少?

早在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列子·湯問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扁鵲吩咐徒弟把治療外傷的「毒藥」,泡成「毒酒」,又把割肉用的小鐵刀磨得亮閃閃的,浸在酒中。接著,他讓魯公扈和趙齊嬰這兩個心臟病患者,喝下「毒酒」並脫去上衣後仰躺在木板床上。不久,兩人便失去了知覺,脈搏卻還在跳動。扁鵲立即拿起「手術刀」,接著剖開他們的胸膛,把魯公扈和趙齊嬰的心臟互換了。結果兩人都很快恢復了健康。


這個故事就操作過程來看,似乎符合麻醉和移植手術的程序。但是,如此輕而易舉地置換兩個患者的心臟,這在當時那種醫學水平極為低下的年代絕無可能。那麼,現代醫學上的心臟移植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護士青絲縫血管 遭挑戰「機體排異」

1912 年,法國外科醫生卡雷爾,由於發明「血管縫合術」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此之前,如果傷員主動脈受傷破裂,只能使用止血帶。血雖止住了,但與此相連的部分肢體卻由於得不到血液營養的及時補充,肌肉很快會壞死。要接通血管就必須進行縫合,否則傷口滲血,形成血栓,肢體也會隨之壞死。卡雷爾經過不斷研究改進,創造了一種「三線縫合法」。他把兩條血管的末端三等分分開,對接摺疊,再用極細的針和絲線縫合,使血管內壁光滑,血流暢通。當時還沒有細尼龍絲或是更好的縫合材料,卡雷爾用的絲線是護士的頭髮。針則是手工製作的,非常精細。


血管縫合技術現已成為當代外科醫生的一項基本功。1905 年,卡雷爾首先運用這項發明,將一條小狗的心臟移植到另一條大狗的頸部,並與頸部血管成功吻合。結果小狗的心臟持續跳動了近2 個小時,最後由於血栓形成而停止。1906 年,卡雷爾到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繼續從事各種器官移植的探索。其中做得最多的是異體狗的腿部和腎臟的移植。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只要被移植的器官與機體的血液相通了,解決了營養問題,這個器官也就可以長期存活。比如,卡雷爾把一條狗的腿移植到另一條的身上,另一條狗果然就能正常走動了。然而,不到40 天,這條狗的那條移植腿卻開始潰爛了。這個「怪現象」不僅令卡雷爾本人和他的同行們感到困惑,也成為困擾醫學界幾十年的懸案。1933 年,兩位美國醫生也在狗身上進行類似卡雷爾的異位心臟移植實驗,但遺憾的是這條狗術後僅存活了8 天。但是,由於當時技術設備的進步,他們觀察到了移植的心臟組織被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所浸潤,並且常常伴有水腫。他們由此大膽推測,心臟移植後受體能否存活並非取決於外科技術本身,很可能取決於是否受到了某些生物因素的「干擾」。


心臟移植,你知道多少?


後來,醫生們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種推測是正確的。原來,移植器官來自另外一個個體,而受體作為生物體具有一種天然的免疫力,能對進入體內的「異己」組織加以識別、攻擊和消滅。這種生理性防禦反應在術後表現為排斥反應,直接導致移植器官的破壞,造成移植失敗。因此,要使移植器官長期存活,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採取包括藥物在內的各種手段抑制「排異反應」。1963 年,一位學者在進行實驗狗的心臟原位移植過程中,使用了免疫抑制劑後,實驗狗的生存期延長至42 天,提供了成功的範本。

「堅冰已經打破,航線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是時候把心臟移植的對象轉向人體了!但誰來做首個「吃螃蟹」的勇士呢?


開普頓一曲凱歌  「換心人」十年華誕


1964 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的哈代醫療小組,在積累了8 年的動物實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首先回應了歷史的召喚。他們選擇的受體是一位68 歲的男性終末期心臟病患者,而供體原本是一顆健康人的心臟。但是,由於患者的病情急劇惡化,時間已不允許等待供體的到來了,因而哈代果斷決定改用黑猩猩的心臟進行原位移植。術後這顆心臟在人工心肺機的支持下搏動良好,但是由於它實在太小了,無法有效地支持人體的血液循環,因而患者在被拔除與人工心肺機相連的導管一個半小時後就離世了。


3年過去了。1967 年12 月3 日,歷史終於選擇了另一位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胸外科醫生——巴納德。那一天,在非洲最南端的開普敦,以巴納德為首,有30 人參與的醫療小組,對時年53 歲的患者華希坎斯基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10 年來,患者幾度因心梗而進行搶救,此時已處於死亡邊緣。供體是一位24 歲死於交通事故的女性的健康心臟。患者術前進行了口服多種藥物、局部接受放射線等預防「排異」處理。心臟移植手術後患者迅速康復,至第12 天已能起床活動。但令人惋惜的是,到了12 月21 日,一次嚴重的肺炎卻奪去了患者的生命。雖然患者僅僅存活了18 天,但這是世界上首例人類同種異體原位心臟移植成功的手術,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1968 年1 月2 日,巴納德本人在深受鼓舞之餘,又為一位46 歲的名叫布萊伯格的牙醫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術前,患者心力極度衰竭,只能日夜不眠地坐在床上艱難地喘息。心臟移植手術後3天,患者的病症就完全消失,74 天后便康復出院。這次手術更創造了患者存活期長達594 天的奇蹟!


心臟移植,你知道多少?世界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者術後和醫生交流

1978年11月,當時世界上心臟移植術後存活期最長的患者維特里亞,在法國馬賽慶祝了他的新心臟跳動10 周年的紀念日。10年前他48歲時,因嚴重的心臟病被迫長期卧床。1968 年11 月的一個晚上,他被植入了在車禍中殞命的20 歲青年馬林的心臟。從此,維特里亞不但恢復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且還可以進行騎自行車、游泳等運動。


但是,我們在為心臟移植的巨大成就深感欣慰的同時,更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手術目前仍面臨著諸多挑戰。雖然美國的托尼·霍斯曼在1978 年8 月30 日接受一位死於交通事故的18 歲男青年的心臟移植手術後,直至2009 年9 月6 日才去世,成為目前世界上存活期最長——超過30 年的患者,但是總體而言,迄今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許多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質量還都不理想。這主要是由於排異反應所致。儘管已有多種抑制免疫藥物的問世,但這是一把「雙刃劍」——用藥量不足,顯然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用藥過量,又會削弱人體的抗病能力和造血功能,使患者容易感染,甚至加速死亡。科學家們應該怎樣直面這種新的嚴峻挑戰呢?


「雙心術」巧思良策  「人工心」異軍突起


還是那位巴納德醫生,別出心裁地提出了雙重心臟移植手術方案。他把移植的心臟,挨近患者已病變的心臟,並將彼此的心房和主動脈相互連接起來。這樣,患者胸膛中同時跳動著兩顆不同心率的心臟。移植的心臟主要擔負把血液輸送至全身的任務,但血液仍然流過原有的心臟。兩個心臟相互協調,大大減輕了患病心臟的負擔。特別是這種「雙心術」不必擔心「排異反應」。因為一旦出現這種現象,醫生們可以立即取出移植的心臟,而讓患者自己那顆已經充分休息的心臟重新工作。接受這種「雙心」手術的19位患者,3 年之後,仍有14 位患者依舊存活,存活率超過70%。


當然,心臟移植除了排異反應外,供體的嚴重缺乏也往往使醫生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於是,醫生們就有了人造心臟的大膽創新構思。最早的完全用人工材料製成的心臟,雖然僅僅在一位患者的胸中連續工作了64 小時,卻使醫生們看到了充滿希望的新曙光。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科學家終於在新世紀來臨之際,攻克了這個世界性難題。這種人造心臟由4 個部分組成:金屬鈦製成的心臟本體、微型鋰電池、計算機控制系統和外接電池組。其中核心是心臟本體,重約900 克,大小相當於一個蘋果,由微型電動機和泵構成。它和人的心臟不同,沒有四個腔室,只有左腔室和右腔室。左腔室先與肺靜脈再與體動脈相連,右腔室則分別連接著肺動脈和體靜脈。連接兩個腔室之間的是電動機和泵。在人造心臟和血管相連的介面部位,沒有瓣膜,只有活塞。那麼,人造心臟是怎樣工作的呢?首先,右腔室接受體靜脈輸送來的缺氧血液,由微型泵驅動心臟中間部分帶壓液泡,將血液壓入肺部。接著,肺部吸氧後的血液進入左腔室,再由泵輸送至體動脈,並把血液泵至全身循環。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就模擬實現了人體心臟的完整功能。

心臟移植,你知道多少?人工心臟


2000 年,英國伯明翰市一位68 歲男性心臟病患者彼得·霍頓被送進醫院,醫生診斷其剩餘的生命不會超過2周,但使用這種人造心臟後,他不僅整整存活了七年半,而且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他不但與妻子黛安四處旅行,甚至還參加過一個146 千米遠的慈善步行活動……


1987 年,扁鵲像作為會徽,出現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器官移植大會上時,曾發人深思,更催人奮進。時光荏苒,又快過去30 年了,心臟移植技術雖然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性進展,但與扁鵲「舉手之勞」的「換心術」相比,還相距甚遠。因而,對今天的醫學家們而言,仍舊是征途漫漫,芳草天涯……


(作者:王震元;via 《科學24小時》)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除了失戀,還有哪些因素會讓你真的「傷心」?
您可能感興趣

移植術後常用藥,你知道多少?
關於肝臟移植,你了解多少?
你知道什麼是囊胚移植嗎?
試管移植前孕酮值多少最好?我現在移植合適嗎?
沒有等待過器官移植,你根本不知道那有多絕望
腎移植後,能活多久?
得了尿毒症,腎移植就萬事大吉嗎?錯!你還得做好這三點!
心臟移植後,性情也會變?
兒子自認鬍鬚太少不好看,跑去移植鬍子,網友稱形狀有些奇怪
趣醫學:黑人患者需移植陰莖!但只有白人陰莖可供移植,怎麼辦?
子宮也能移植?那樣你就能擁有自己的孩子了!
試管嬰兒移植後有這些情況別擔心,是正常的!
試管嬰兒移植後這些常見的情況,你應該了解!
移植記憶,你要嗎?
移植肝臟後我每晚夢見鬼,小護士說漏嘴我才知肝臟有蹊蹺
揚州一老太吃了這玩意,必須要肝移植,你家人可能也在吃!
傻臉娜移植好友腎臟,娛樂圈還有哪些姐妹情深的好閨蜜?
人頭移植,可行嗎?
子宮也能移植?這些器官移植手術逆天了,但卻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