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還記得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里,愚蠢的皇帝在大街上炫耀自己的新裝時,舉國上下都假裝看得見並嘖嘖稱讚嗎?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人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環視周圍,我們深陷謊言和虛偽編製成的世界,欺詐的、善意的、低俗的、高雅的……謊言漸漸堪比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虛偽成為一種機會主義的適應策略。


這個世界還會好嗎,我們一邊痛斥別人不誠實,自己卻也不敢說真話,這是為什麼呢?

一、真心話?大冒險!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面對皇帝光溜溜的上身,人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也許是怕皇帝龍顏大怒,把他們關進大牢,或者就地處決。


不敢說真話,首要原因是恐懼,害怕承擔後果,逃避懲罰。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說的真話可能遭到懲罰或評論時,恐懼心理足以壓倒「真誠」「坦白」等心理,從而不可避免地會撒謊或沉默不語,以免受責罰。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最常見的就是否定事實,壓抑逃避,或自欺欺人使之合理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話說得太多,就會暴露很多確切的信息,容易把自己置於一個危險的境地,有可能受到傷害或被操控。在人際交往中,雖說信任和真誠是和諧關係的基石,但很多時候人們仍需要靠謊言來保護隱私,獲得安全感,避免傷害他人,和諧人際關係等。這種情況下的謊言是無害的,因為它的目的不在於欺騙,而是避免傷害,如一個醫生為避免家屬傷心過度而委婉地表達患者的病情。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簡·大衛·納索(J.D.Nasio)認為:「不說真話是為了維護和他人之間已經建立的關係。我們說謊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愛,害怕失去對方。」比如,笑笑問男朋友自己胖不胖時,他一定會說「小寶貝兒一點兒也不胖,還可以多吃點」,笑笑心內竊喜,繼續問「那人家素顏好看還是化妝好看?」,為避免衝突男朋友一定會誓死回答「都好看」。

二、來自群體無形的心理壓力


繼續回到開頭的故事,滑稽的皇帝木有穿上衣,難道人們不知道么?為什麼人們明知道真相也不說真話呢,因為你不說→我不說→大家都不說。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群體為個體行為提供了參照,人們傾向於相信大多數,認為他們是信息的來源而懷疑自己的判斷,因為人們覺得,多數人正確的概率大,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尤其如此。這種群體心理就導致了群體壓力和趨同行為的產生。群體壓力(group pressure),是群體對其成員的一種影響力,它使成員傾向於做出為群體所接受的或認可的反應。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下人們不說真話,是為了讓自己合群,不顯得怪異,遵循從眾效應,與群體保持一致,從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


三、為了維護更好的自我形象


試問一句:光膀子的皇帝難道真的不知道自己沒穿衣服嗎?面對騙子,他為什麼不敢說真話?因為他不想被當成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懷有這種心理的還有被派去監工的幾位大臣。所以,當自我形象有可能受到威脅時,人們多半會隱瞞真相,甚至有時為了製造更好的形象不惜撒謊。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人人都希望能呈現出自己美好積極的一面,維護自我價值和自尊,獲得他人更多的認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別人形成的對自己的印象過程,是自我調節的一個重要方面。試圖使別人積極看待自己的努力叫獲得性印象管理;而儘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別人消極地看待自己的防禦性措施是保護性印象管理。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敢說真話或說謊話體現了一個人的信仰、感知、預期、幻想等內部世界和現實的外部世界的連接。舉例說:填寫個人資料時,胖姑娘會稍微隱瞞自己的體重,個兒不高的少年會默默地給自己拔高几厘米;求職填寫履歷表時,求職者多半會誇張自己的經歷,甚至學歷造假。究其原因,無他,因為我們都渴望自我展示,塑造自己期待中的理想形象。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人類具有體驗積極情感,避免消極情感的原始驅力。所以,謊言未必沒有積極意義。


四、人們說真話是需要時間的


「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穿呀!」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來。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脫口說出了真相,繼而引發一陣騷亂:「他實在沒穿什麼衣服呀!」最後所有的百姓都說。


有一句歌詞是:「就讓時間說真話,雖然我也會害怕……」,那麼時間真的會說真話嗎?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心理學家肖·沙威不久前在《心理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報告認為:人們說真話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沙威和他的同事奧瑞·愛爾達博士、尤葉拉·貝雷比·梅耶博士想知道騙子在有時間反思自己行為的情況下其騙人的動機到底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研究者給76名被試每人一個骰子和一個杯子,並告訴他們會隨機選取一部分參與者,根據他們擲骰子的點數給予相應報酬。研究者要求被試搖動杯子投擲骰子,並將點數輸入計算機,有一半人要求在20秒以內完成,另一半人則沒有時間限制。根據統計數字如果參與者說實話,平均點數是3.5左右。但要求20秒以內輸入點數的一組人平均點數是4.6,沒有時間限制的那一組平均點數是3.9。也就是說兩組被試都在撒謊,在壓力情況下被試會報高點數,有更多反思時間的被試撒謊情況則更少。


研究者後來進行多次試驗,修改記錄點數的時間限制,但最後的結論都證明:當人們面對誘惑受利益驅使時,或壓力情況下,反思時間的長短對謊言是有影響的。


五、虛偽是一種機會主義的適應策略


有個經典的段子是這麼說的——說股票是毒品,都在玩;說金錢是罪惡,都在撈;說美女是禍水,都想要;說高處不勝寒,都在爬;說煙酒傷身體,就不戒;說天堂最美好,都不去。聽罷,你很可能會不屑地翻個白眼啐一口說:虛偽!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的學者吳寶沛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談論道德偽善或虛偽時如是說「如果道德虛偽只是給人們帶來不利後果,那麼這種心理性狀(psychological trait)在漫長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就會被淘汰掉。虛偽這種特定心理是過去進化的產物,因為這種心理能夠使人類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選擇的壓力,獲取更多的生存和繁衍優勢(Buss,2009)。」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不敢說真話具有某種適應性。當個體通過不道德或虛偽的策略可以獲取更多的物質利益時,無疑會使他們在與其他群體成員競爭有限資源中佔據優勢地位。因此,虛偽作為一種機會主義的適應策略,促使人們渴望保持道德形象的同時又去獲得足夠多的現實好處。


研究者還發現啟動虛偽這一心理模塊是有條件的:第一,獲取額外收益的可能性比較高;第二,被他人發現的可能性比較低。研究結果還表明:權力高的人會表現出更強的道德虛偽傾向(Lammersetal.,2010),這是因為權力跟獲取資源的渠道聯繫在一起。研究的另一個發現是,如果被試對著鏡子做決策,他們的虛偽心理會被抑制(Batsonetal.,1999),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虛偽行為有可能被揭穿。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個體自戀、文化、歷史等因素對這一心理的影響。


因此,當我們思考「為什麼不敢說真話」時,或許我們更多的是要去發現這一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否良善,有人說:謊言本身就是個真相,慾望的真相;還有人說:不要去欺騙別人,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所以法國哲學家布萊瑟·帕斯卡(BlaisePascal)說:「真相的反面不是錯誤,而是另一個真相。」作為俗人,我們戴面具,說假話,偽裝相信,其實我們都不傻,只不過我們都在不遺餘力地鮮活地活著。


(作者:飛魚安喬)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聰明的人更長壽?
飛機是如何躲避雷電「襲擊」的?
您可能感興趣

狗真的能聽懂我們在說什麼?
為何我們總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為什麼我們不能「做自己」?
我不知道你們究竟是看什麼?但是我們的血槽已空
當我們不做愛時,我們在做什麼?
你不是喜歡偷情嗎?你們倒是做啊我們就在這看著你做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愛說話了
真信是什麼樣子?我們有沒有真信?
當我們說想媽媽時,真正想念的是什麼?
「不要想我們之間怎麼了」,為什麼他會說出這樣的話
我們不努力,他們怎麼辦?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好好說話」?
我們挽回的究竟是什麼?是你自己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儘可能不要網戀?
狗聽我們說話時為何會歪著頭?僅僅是可愛嗎?
為什麼我們說話喜歡押韻?
我們為什麼要「吃苦」?
記不起自己夢到什麼?這個竟然能讓我們清醒著做夢
當我們無聊時,我們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