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很早以前就能吟誦這句詩,卻一直不知出於何人之手。為了忘卻的紀念,特意「認識」了這首詩的作者——黃仲則。黃仲則,又名黃景仁,字漢鏞,號鹿菲子,其在《都門秋思》云:全家都在風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此可憐之人卻自稱黃庭堅後裔?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黃仲則在詩詞創作上大勝於前人,據史料記載,在朱筠門徒中,數他年齡最小,但才高志深,沉酣經藉,融液子史,為時人所傾慕。

自十六歲常州府童子試即獲首名秀才始,黃仲則就突顯出不同常人的一面:其「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熙熙攘攘人間事,利慾奴心可作聲?」「名心淡似幽州日,骨相寒經易水風」,可謂通情事理,字字珠璣;「三十六灣水,行人喚奈何。楚天和夢遠,湘水照愁多。霜意侵芳若,風聲到女蘿。煙中有漁夫,隱隱扣舷歌。」把湘江渲染到引人入勝的韻味,長沙人傑地靈,經歷代歌頌的文人雅士難以計數。然像黃仲則的這些眾口傳誦,使人難以忘懷的名句並不是很多。


詩得意時家失意。四歲喪父,黃仲則只能依賴母親屠氏養成。由於長居京師,落落寡合,縱是心高氣傲,也只能一生窮愁。「搴帷別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風雪似劍,悲心如冰。冷酷無奈的現實,使自己的母親無法享受到應有的安寧和溫暖,詩人怎能不陷於無窮無盡的愧疚、悔恨之中?「此時有子不如無」,既揭示了老母難以言說的悲愴,也抒寫了詩人內心無法抑制的哀怨。這些發自肺腑的詩篇,「有味外之味」、「音外之音」,使人「咀之而不厭」。


面對內人趙氏,「幾回契闊喜生還,人老凄風苦雨間。今夜別君無一語,但看堂上有衰顏。」幼年喪父,少有兄弟,家貧母老,居無所依,不得已,背井離鄉,尋覓生存之計,以贍養老母和家眷。面對妻子趙氏,強把心中的千言萬語咽了下去,不忍心再給她精神上加重負擔。好在賢惠的妻子已多次經受別離之苦,獨承家務之勞,對這一切是深深理解的。在一個凄冷的寒夜,詩人又將離家遠行。


多少年來,坎坷悲涼的生活道路,已使他心力交瘁,變得蒼老了。然而,詩人最終還是情不自禁地把目光移向衰邁多病的老母,眼神中凝聚著對母親的無限關切,包含著對妻子的百般叮嚀囑託。就這樣一位體貼孝順、有情有義的天才卻英年早逝,如同隕石的瞬間滑落,讓人頓覺黃仲則為世上最可憐之詩人。難怪後世評黃氏詩多雲「愁苦辛酸」,後輩老鄉瞿秋白就有句「吾鄉黃仲則,風雪一家寒」的評語。

對於古代的知識分子而言,不達就不會富,所以詩人之窮好似理所當然。於是窮困、窮苦、窮乏種種詞語都與詩人生活聯繫起來,好似詩人變得富就不堪設想。《清史》載: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黃仲則)為債家所迫,抱病逾太行,道卒。想想如此一位「杯沉難解文章意,頭重尚關家國名」身陷囹圄卻依舊有著民族大義的詩人卻因京城物價高,居不易,結果欠債太多,只好跑路,死在投奔陝西巡撫畢沅的途中?不堪設想。


宋時陳人傑《沁園春》詞就發為「詩不窮人」之論。他說:「唯詩也,是乾坤清氣,造物須慳。」又有:「象笏堆床,蟬冠滿座,無此新詩傳世間」,回想黃仲則及其《兩當軒集》被後人了解和研究,黃仲則其人其詩都將彪炳史冊,永垂不朽。對於這樣一位大詩人,我們寧願相信郭紹虞先生在為《黃仲則研究資料》的觀點:或許對當時文士而言,所謂窮,只是對達而言,啼飢號寒,不過是一時現象,畢竟還與一般寒士有別!像曹雪芹那樣「舉家食粥酒常賒」是窮,而像李商隱那樣「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又何嘗不是一種窮?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讀故事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是慈禧禁臠,慘遭八國聯軍抓走侮辱,最終絕食抗議而亡
刺殺總督之四:兩江地區是湘軍的禁臠 誰都不能染指
「白莫寒,我才不做你的禁臠!」 「好……」男人低下頭溫柔深吻,「你來做我的唯一……」
此人是慈禧禁臠,被人販賣至印度供人把玩,死狀凄慘
此女是戴笠的禁臠,被蔣介石活捉刑訊,百餘件刑具被嚇死
國民黨唯一女將軍,戴笠禁臠 曾破譯「偷襲珍珠港」晚年凄涼
每日一污丨對窗的安娜是我晚上的禁臠
母儀天下,命帶桃花,這個女人50多歲了還能迷得唐太宗收為禁臠
孌童、禁臠、臠婿是什麼意思?男人為什麼會被稱為「肉」?
被暴戾總裁誤認後拖上床,她被迫成了他日夜調教的禁臠……
這個被印度視為「禁臠」的國家這樣做,怪不得印度反應是暴跳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