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青忆:插队时村里老太太送两个黍米粽恩情难报答

知青忆:插队时村里老太太送两个黍米粽恩情难报答

核心提示:老太太一家老少十几口人吃饭,夏季口粮还未分,家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即便是有条件包粽子,又能包几个呢?而她竟还给我送来了两个。

知青忆:插队时村里老太太送两个黍米粽恩情难报答


粽子 资料图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6月9日第15版,作者:郭增吉等,原题:印象端午


蒜面条改色饭吃个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端午,我最盼的是一顿蒜面条——这是当天家家户户吃的「改色饭」(指较好的饭)。

这天上午,母亲早早便开始和面——那可是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配面条的炒菜,叫臊子或卤。母亲把鲜嫩的南瓜切成细细的长条状,倒入棉籽油,放葱花、陈醋,炒成臊子。煮熟的擀面条,用刚从水井打回来的凉水浸一下,加上臊子,浇上蒜汁,就成了我至今回味无穷的美味。更让我高兴的是,这天的饭量不受限制,直到吃得打饱嗝为止。(河南林州郭增吉61岁)


两个黍米粽恩情难报答


我1968年底下乡。原本想随集体插队,但那儿离石家庄有100多里。父母嫌太远,让我回原籍——石家庄远郊的岳村,离家只有20多里。不满17岁的我,只身一人回到原籍独立生活。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又要自理个人生活,谈何容易。我连简单饭菜都不会做,饥一顿饱一顿,不知吃了多少夹生饭。


1970年端午节,中午收工回到家,又累又饿,实在懒得点火做饭。我躺在炕上想先歇一会儿再说,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砰砰。」有人叩门。进来的是同村一位70多岁的小脚老太太,我心想:她与我非亲非故,来干嘛呢?「孩子,你受苦啦!」老太太进门后打开手中的纸包,说:「今天是端午,家里包了几个粽子(当地用黍米包粽子),只是太少了,拿了两个给你尝尝吧。」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老太太一家老少十几口人吃饭,夏季口粮还未分,家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即便是有条件包粽子,又能包几个呢?而她竟还给我送来了两个。


两年后返城,我先是上学,没有收入。毕业后进工厂,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我首先想到要去看望老太太。我买了两斤点心、扯了七尺布料,坐车回到老家。刚进村口遇到一个老乡,打听老太太的情况。他说:「老太太前不久过世了。」我呆呆地站在村口,泪水模糊了双眼……(河北石家庄刘景合65岁)

黑市买高粱给孩子包粽子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家姐弟正长身体,个个能吃饭。但那时我家每个月离月底还差三五天,就常常揭不开锅了。为养活一家人,爸妈下班后总要到火车站货运场当搬运工。有时还到安徽明光、凤阳、五河等县,做烟叶「投机倒把」生意。实在搞不到钱,就变卖祖上留下的铜银器。有了点钱后,我妈就到黑市淘杂粮。那时过端午节前,每人计划供应半斤糯米。然而,我家每每到5月底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包粽子的糯米早吃下肚,哪来粽子吃?


1960年端午节前,我妈在黑市见到来自安徽当涂县产的「糯高粱米」,说是能包粽子吃。想到端午节家家娃儿盼吃粽子,我妈就买了几斤糯高粱米。煮好的高粱米粽虽没有糯米粽好吃,但能闻到浓浓的棕叶香,沾着洋糖吃,还蛮有味道的。至少,我们家在端午吃上粽子了。吃完后,我要妈妈再包些粽子。我妈说:「黑市高粱米也要比计划大米面粉贵好几倍,荷包早没钱了。」(江苏南京万祥牛67岁)


采药过端午有别样香味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八九岁,我们家从北京搬到湖北房县。照当地的生活水准,平时能不饿肚子就已心满意足了。端午吃粽子,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种奢望。

那时,学校刮起一股「勤工俭学」的热潮,无论年级高低,都要帮生产队从事生产劳动。我们将采来的药材,送到赤脚医生那里。他过秤称重,将每个人采来的药材斤两记下来。第二天,老师按采药多少进行讲评表扬。尤其是在端午这天,一大早,我们便挎着篮子到山里采草药。鱼腥草、车前草、柴胡……山里多的是各种草药。之所以要在端午这天采药,老师讲,按地支顺序推算端午为「阳辰」,此时药性旺盛,过了端午,植物进入开花结果期,药性便降低了。那时的端午虽然没有粽子吃,但以后每每想起那些草药香,心里很温暖。(陕西西安许双福54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凤凰网 的精彩文章:

哪次看病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 在重要讲话中提及?
华国锋被叶剑英何发言感化 提出辞去主席职务
美国曾轰炸利比亚致死49人令利方反美情绪空前
马可·波罗曾率先「发现」美洲?
「二二六兵变」内情:日军下级军官想阻止日本侵华?
您可能感興趣

岡山縣乙女遊戲風原創動畫《黍米男子》情報公開
如何善用黍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