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從三代直到唐代,我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政治學術等各領域的人才也大多出在北方;直到五代,南方人才超越北方的趨勢才顯現出來;宋代以後,南方人才的優勢已經確立。北方人才為何從全盛走向衰落呢?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南方既成為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地區,文化也隨之而發展,人才之盛,逐漸超過了北方。南北人才的交替,在過程上要比戶口的升降和產業的消長來得緩慢。在唐代中葉以後,如前所述,南方在人口和產業兩方面都已顯示出超越北方的趨勢,可是在人才方面,卻仍然是北方全盛的局面;直到五代,南方人才超越北方的趨勢才顯現出來;宋代以後,南方人才的優勢已經確立。經由科舉考試的選拔,政治上的統治階層以文化修養的程度為基礎,因此可以從統治階層和科舉登第者的地域出身看南北人才的交替。


北方人才的全盛與衰落


隋代至唐初,在政治上的統治階層,主要是屬於從西魏、北周以來一脈相承的關隴集團及其後裔。隋煬帝曾任揚州總管,因此提拔南方人士,煬帝一朝,南方人在政治上的分量逐漸加重。但是唐朝建立以後,情況又有改變。唐代的統治階層,除了前述的關隴集團及其後裔之外,又有關東地區的世家舊族。到武后以後,提倡進士科,以科舉考試提拔寒門士人,來和關東士族相抗衡。但是盡唐一代,政治上的核心人物,仍然多出身於世家舊族,而這些世族子弟,多出身於關東地區,來自其他地區與南方者甚少。統計新、舊唐書列傳與世系表中,自唐肅宗至唐末的人物,其出身於大族的情況如下:


隴西李氏47人,博陵崔氏27人,趙郡李氏22人,弘農華陰梁氏20人,范陽盧氏19人,太原王氏18人,京兆杜陵韋氏17人,滎陽鄭氏15人,清河崔氏14人,河東柳氏、京兆杜氏各13人,聞喜裴氏12人,河東汾陰薛氏10人,洛陽竇氏、蘭陵蕭氏各8人,京兆餘氏7人,吳郡陸氏3人,琅琊王氏、吳郡張氏各2人,陳郡袁氏、河南元氏、鄴郡源氏、蘇州顧氏各1人。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上列統計顯示,唐代政治上的人才仍然以出身於北方者為多,而在唐朝中後期,政治上的人才已多是通過科舉考試而來,因此又是以文化發展的程度為基礎。北方世族有世傳的家學,注重子弟的教育,學習環境又好,因此人才輩出。


不僅如此,唐代科舉試卷並不彌封,舉子多事先設法揄揚自己的聲譽,居住在長安與洛陽兩京有種種的便利,家族中最優秀的子弟常謀長居京邑以求出路。因此唐代大族多歡遷移往兩京附近居住,聚居這一帶的世族子弟成為唐代官吏的主要成分。即使是南方大族陸氏,也走向同一路途。如陸贄,「母韋氏在江東,上遣中使迎至京師,搢紳榮之。俄丁母憂,東歸洛陽,寓居嵩山豐樂寺。……贄父初葬蘇州,至是欲合葬,上遣中使護其柩車至洛」(《舊唐書·陸贄傳》);又如陸扆,「吳郡人,徙家於陝,今為陝州人」(《舊唐書·陸扆傳》)。及至唐末五代的大動亂,世家舊族飽受摧殘,居於兩京附近的官吏之家遭禍尤多,於是北方人才自此一蹶不振。五代為武人政治時期,統治北方的武人,其文化水平自然不能與唐代的世家子弟相比。


南方人才的興起

安史之亂以後,中原士人已有南遷的情形。梁肅於大曆十四年(779)撰《吳縣令廳壁記》:「自京口南被於淛河,望縣十數,而吳為大。國家當上元之際,中夏多難,衣冠南避,寓於茲土,參編戶之一」(《文苑英華》卷八○四)。上元(760—761)是唐肅宗的年號,這時安史之亂尚未結束。十餘年後,梁肅講南遷到吳縣的衣冠之家要佔當地編戶的三分之一,用語或有誇張,卻可見人數的眾多,已給人深刻的印象。這波因亂南遷的人潮,和類似前述吳郡陸氏家族因仕宦而北遷,正好走的是相反的地理方向。南遷的衣冠之家,對於南方文化水平的增長,應有所貢獻。唐代晚期,江南東、西的教育、文化都日有進展,科舉登第的士人在數量上雖仍無法和北方相比,但比起中唐以前也有所增加。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到了五代,中原喪亂,民生凋敝,文物殘缺,而南方卻較為安定。特別是南唐統治之下的地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人才頗有可觀。


馬令《南唐書·儒者傳》序:

五代之亂也,禮樂崩壞,文獻俱亡,而儒衣書服盛於南唐,豈斯文之未喪而天將有所寓歟!不然,則聖王之大典掃地盡矣!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見於載籍,燦然可觀,如韓熙載之不羈,江文蔚之高才,徐鍇之典贍,高越之華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價於一時,而徐鉉、湯悅、張洎之徒,又足以爭名於天下,其餘落落不可勝數,故曰江左三十年間,文物有元和之風,豈虛言乎。


當時南唐境內,學校興盛,藏書之多,亦為天下之冠,不僅書多,校讎尤其精審。可見南唐文風昌盛,為五代文物薈蔚之區,下開宋代南方的文風。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宋初政府的高級官員,多為北方人。但是由於科舉制度的發達、教育的普遍,南方人才逐漸出頭,於是在人才選拔上有南北之爭。當政的北方士大夫,對於南方士人多方壓制。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江西撫州進士晏殊年十四,河北大名府進士姜蓋年十二,皆以俊秀聞,真宗特令召試。晏殊屬辭敏贍,真宗深為嘆賞,可是宰相寇準卻「以殊江左人,欲抑之而進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景德二年五月己未」條)。其後宋真宗起用王欽若為相,王欽若曾告訴別人:「為王子明(旦)故,使我作相晚卻十年」(《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天禧元年八月庚午」條)。王欽若是江西臨江軍人,王旦則是河北大名府人。由於南方文化水平已高出北方,所以在科舉考試中,南方人錄取的人數遠超過北方,北方人於是爭取保障名額。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發生了司馬光、歐陽修之間分路取人與憑才取人的爭議。司馬光代表北方的觀點,主張分路取人,理由是:


然而天下發解進士到省,常不下二千餘人,南省取者才及二佰。而開封、國學、廳預奏名者,殆將太半,其諸路州軍所得者,僅百餘人爾,惟陝西、河東、河北、荊湖北、廣南東西等路州軍舉人近年中第者或一二。……是以古之取士,以郡國戶口多少為率,或以德行,或以材能,隨其所長,各有所取,近自族姻,遠及夷狄,無小無大,不可遺也。今或數路之中,全無一人及第,則所遺多矣。(《溫國文正司馬公集》卷三十《貢院乞逐路取人狀》)


他雖然指出中第者少的路分在南、北都有,可是陝西、河東、河北三路已在北方五路中佔了大半;而沒有講出來的,卻是東南兩淮、兩浙、江東西、福建、成都府、梓州等路中第者所佔的比例太高,而這幾路佔了南方路分的大半。


歐陽修代表南方的觀點,反駁司馬光的主張,指出: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蓋言事之人,但見每次科場東南進士得多,而西北進士得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進士爾。……東南之士於千人中解十人,其初選已精矣,故至南省,所試合格者多;西北之士學業不及東南,當發解時,又十倍優假之,蓋其初選已濫矣,故至南省,所試不合格者多。今若一例以十人取一人,則東南之人合格而落者多矣,西北之人不合格而得者多矣。(《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一三《論逐路取人札子》)


歐陽修所說的北方士人在發解時,比起南方士人來講,已經是「十倍優假之」,是指宋代的科舉考試,在地方上州、軍舉行解試時,每一州、軍各立有一個解額,多少不等,北方各路的州、軍由於應考者少,相對來講解額比較寬,通過容易,東南各路由於文化水平較高,應考者多,相對來講解額比較窄,通過也較難。他認為北方士人獲得發解已經比較容易,學業程度自然無法和南方士人相比,如果到中央的省試又再給予特殊優待,那對南方士人實在太不公平。北方的要求保障,正顯示了北方人已無法在科舉上與南方人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的用人,逐漸以南方人為多。


陸遊《渭南文集》卷三《論選用西北士大夫札子》:


臣伏聞天聖(1023-1031)以前,選用人才,多取北人,寇準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聽並觀,兼收博採,無南北之異。於是范仲淹起於吳,歐陽修起於楚,蔡襄起於閩,杜衍起於會稽,余靖起於嶺南,皆一時名臣。……及紹聖(1094-1097)、崇寧(1102-1107)間,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復有沉抑之嘆。


上引札文所講宋仁宗時起自南方的名臣中,「范仲淹起於吳」、「歐陽修起於楚」仍有討論的餘地。范仲淹雖然祖籍在蘇州,但出生在京東路的徐州,兩歲時因為父親去世,又隨母親改嫁而遷到同路較北的淄州,以後讀書也在北方。歐陽修雖然祖籍是江南西路的吉州,但出生在四川的綿州,四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遷到京西路的隨州定居,依靠叔父,後來應考解試也在隨州。儘管如此,陸遊所說北宋中後期整個大趨勢的演變,卻無可置疑。南宋時人列舉各類天下第一,其中就有「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和國子監書、內廷酒、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及其他多樣物、人並列。兩浙、江東西、福建、四川,從北宋中後期到南宋,都是人才最盛的地區。在學術上,北宋的學術中心尚在北方,到宋、金並立的時期,學術中心已轉移到南宋所在的南方來。這種情形,延續到元代統一南北,仍未改變。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宋朝之後北方人就考不過南方人?



元代要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恢復科舉考試,無論在此之前或之後,政府用人都以蒙古人、色目人為主,漢人、南人受到壓抑,而南人所受的待遇又不如漢人。南方士大夫在政治上沒有出路,很多人轉向書院之中講學,培育人才。學者據王圻《續文獻通考》統計元代書院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當時人才的孕育,仍以南方為盛: 江西(73)、浙江(62)、福建(55)、湖南(37)、江蘇(26)、廣南(24)、四川(23)、湖北(19)、安徽(17)。(以上南方)山東(22)、河北(20)、山西(10)、河南(10)、陝西(7)。(以上北方)


上列統計數字自然不完備,但是大體上可以看出地域的差異。


顯然這時南方的書院要比北方多出甚多,連宋代在文化上較為落後的廣南,到元代也有了不少的書院。這可以說明,中國社會中心往南方的移動已經完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風起念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的高官們是如何「傍大款」的?
古代太監的悲慘人生:有錢有兵有權也上不了位
袁紹的性格特點分析 三國人物袁紹的性格有哪些特點
漢朝哪個皇帝被自己的妃子罵做「老狗」
劉備死後,諸葛亮犯過哪十大重大錯誤導致蜀國積弱?
您可能感興趣

考試五百年前就不公平,北方考不過南方朱元璋都慌了
高麗人曾到明朝參加科舉考試、考中後拒絕朱元璋冊封的縣令、回國當了丞相?
高考日,話科考——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神鬼奇譚
科舉考試:我國的「科舉考試」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勵志!美國男子出獄後考上耶魯,還通過了律師考試
中國曆朝科舉考試狀元數量,南北各省對比
古代科舉考試的那些趣聞
古代書生科舉考試前為何要逛青樓?最後一種保證日本女人都臉紅
明朝科舉考試製度
定州貢院,看看古代學子科舉考試的地方
古代做官的如何參加科舉考試呢?
揭秘唐朝歷史上科舉考試之風為何如此盛行
看看歷史:高考對應古代科舉的那一級考試?
考試啦!考考你能否回民國做縣長
古代的科舉考試與走私:科考之年為什麼走私猖獗?
首場考試結束 南京警方嚴密護考
元朝真的近百年都沒舉行過科舉考試嗎?
考試無處不在,《西遊記》里唐僧師徒也經歷過考試
蘇軾兄弟科舉考試在考官面前這樣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