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杭州通玄觀造像:瑞峰之陽的道教石刻

杭州通玄觀造像:瑞峰之陽的道教石刻

杭城多山,明人謂之「湖邊如問山多少,每個峰頭住一年」。於環抱西湖的連綿群山中,想確定某座山峰的具體名稱和位置,在今日仍屬不易之事。


在多數當代資料介紹中,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玄觀南宋至明代道教造像都被認為位於紫陽山東南麓。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史料和少數當代研究成果卻認為,這處造像位於七寶山東麓。探訪後則知,鳳凰山延伸入杭城的成片崗巒統稱吳山,紫陽和七寶同為其部分,兩山蜿蜒相續難離,海拔均不過百米。關於通玄觀造像所處位置的不同說法似乎由此產生。


沿南宋御街一路直行,盡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太廟遺址廣場。以此為坐標,數步即匯入川流熙攘的老城生活,也極容易找到位於廣場一側太廟巷的紫陽小學。通玄觀造像便位於紫陽小學後山崖壁之上,每日下午3時後免費向公眾開放。

劉敖與通玄觀


南宋皇室定都臨安後繼續尊奉道教,當地宮觀數量大增。據咸淳《臨安志》卷75《寺觀》記載及學者考證,咸淳年間臨安府城內已有不同規制宮觀40餘座,其中西湖和吳山周邊尤為密集。今天的通玄觀造像與南宋太廟遺址相隔不到百米,地處南宋皇城遺址核心區內,可見這座南宋道觀在當年有極佳的地理位置。


通玄觀與南宋時期位於七寶山巔的皇家道觀三茅寧壽觀有密切關係。咸淳《臨安志·寺觀》述三茅寧壽觀「在七寶山,本三茅堂,紹興二十年因東都舊名,賜觀額」,被列入10座御前宮觀。其更與受宋高宗寵信的宦官劉敖有直接關係。據《兩浙金石志》卷9收錄劉敖《創建通元觀碑文》,明姜南撰、清吳陳琰增訂《通玄觀志》,以及明《西湖遊覽志》、萬曆《杭州府志》等文獻,劉敖崇道,雖錦衣玉食,然「於御前懇乞解職出家,從其請」,並命其典領三茅寧壽觀事,「手賜法名能真」。紹興二十九年(1159)臘月初二日,劉敖「夢三茅君駕白鶴至瑞峰之陽,且見白鶴飛翔夢所,乃卜其地」,遂於次年開始在七寶山東麓結庵築壇,「高宗御書『通玄』二字榜之」,並御書《賜劉能真御制詩》。其時通玄觀有三茅殿、玉清殿、謁斗台、放鶴亭、經房丹屋、缽室山門等建築。另據《西湖遊覽志》記載,到明代又增加壽域樓、萬玉軒及白鶴泉、鹿泉等勝跡。


南宋滅後,通玄觀日漸衰敗。明嘉靖年間,「法師徐道彰復修,其徒郁存方在觀,禱雨祈晴,往往靈驗。觀中修竹蔭庭,赤日無暑」,稱為「通玄避暑」,可見此時通玄觀在杭城仍有一定影響。此外,元代道士俞行簡、清代道士朱閎緒也曾對通玄觀進行過規模不等的重修。到清代,通玄觀內有「吳山十景」之「瑤台萬玉」(通玄觀竹)和「鹿過曲水」(鹿泉),仍為文人雅士流連雅集之所。到咸豐年間,通玄觀最終毀於太平天國李秀成率部攻打杭城的戰事,遺址也漸漸沒於荒草、隱於校舍,只有原觀內岩壁上的造像留存至今。

隱於校園的道教石刻


紫陽小學原為清代浙江四大書院之一的紫陽書院,康熙年間始立。校園清幽小巧,有如盆景,曲折而上紫陽山麓,苔痕墨綠暗自生,很快便可看到被保護於上世紀末修建的半亭式仿江南民居風格保護建築內的通玄觀造像。


通玄觀造像保存有南宋及元明時期道教造像、題記、碑刻,在現今國內並不多見,估計歷來探訪者眾多,以至學校保安對其掌故也介紹得頭頭是道。造像坐北朝南,岩色灰白,塵土滿布,雕鑿於長約30米、高近4米的岩壁之上,風化漫漶比較嚴重,石刻線條只剩模糊輪廓,但也能大致看出其構圖簡潔勻稱,似有端嚴之態。資料記載通玄觀造像共4龕6尊及題記碑刻11處,但仔細端詳之下,會發現其實很難找全所有內容和細節。


在自西向東岩壁上,第一龕有坐像一尊,高78厘米,道冠道袍,題記「皇宋開山鹿泉劉真人像」,應為劉敖解職出家後形象。劉敖夢感三茅真君而始創通玄觀,故有「開山」之譽;此外《通玄觀志》記載「劉能真夢鹿得泉故名,並以自號」。第二龕位於劉真人像左上方的崖壁最高處,內有坐像一尊,高86厘米,黃冠道袍,坐於仰蓮之上,旁有題記:「玉清元始天尊像」。第三龕位於元始天尊像左下方,是整個通玄觀造像中體量最大、形象最突出者,內有立像3尊,黃冠道袍,足踩祥雲,中間一尊手持如意,高145厘米。右上方有題記:「掌吳越司命三茅真君像」,為通玄觀主要供奉的三茅真君之像。岩壁最東處還有第四龕,內有坐像一尊,高90厘米,黃冠道袍,右側題記云:「大明重開山元一徐法師像」,為明嘉靖年間重修通玄觀的道士徐道彰之像。徐道彰自號元一,與弟子開創了明代通玄觀再興,故有「重開山」之譽。


《通玄觀志》對這些造像的年代和內容有所記述:「宋石刻,在三清殿後刻石為四像,一為元始天尊,三為三茅君,俱宋劉真人所琢。鹿泉劉真人像,在三清殿後鹿泉之上。徐元一像,元一法師重開山後,其徒及孫乃琢像於石壁上刻尚書洪鐘贊」。即第一、二、三龕雕鑿於南宋初年,第四龕雕鑿於明代。

此外,岩壁上還有南宋《創建通玄觀碑》、《創建通玄觀記》、《宋高宗御制詩》,元吳全節撰文《重修通玄觀記》、《俞行簡詩文碑》等碑刻,並刻有台階、石台、仙鶴、奔鹿、俯獅等。其中仙鶴應是表現劉敖見三鶴來翔之事。奔鹿與岩壁西端石刻「鹿泉」二字,《通玄觀志》也有記載,言泉上鐫一鹿,早已乾涸,到康熙年間道士朱廣基於泉右別蓄一泉,「仍以鹿泉名之」。鹿泉是明代通玄觀眾多勝跡之一,也是清代「吳山十景」之一。今日所見,蒼白岩石之上,數個盆口大小泉眼猶存,卻不知昔年清流枯涸於何年何月何日,惟余水痕苔跡斑斑點點供人遐想而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常吃幾種素食最為養生
年年端午飲雄黃 端午傳統美食之雄黃酒
殺菌避五毒神器 端午傳統飲食之「大蒜蛋」
法界源流圖系列
茅盈
您可能感興趣

兼善眾體,天津書協副主席況瑞峰,八體千字文打開智慧之窗
沒有程序員精神的NBA,一點也不好看,從瑞峰書院的翩翩少年說起